工业互联网平台只是“巨头博弈”吗?

智能相对论
关注

工业互联网平台只是“巨头博弈”?

因此,聚焦工业互联网的头部平台,往往也会给外界一种“错觉”,似乎工业互联网领域只属于巨头,其他的中小企业很难参与进来。

是否真是如此?换个角度来说,在中小微企业之间为什么很难诞生一家工业互联网平台?

“智能相对论”在过去一年内与树根互联、浪潮云洲、海尔COSMOPlat等平台交流时,发现当前我国大部分的中小企业的IT基础都比较薄弱,表现为没有IT投入、没有TI团队、更没有IT运维人才等。这甚至直接成为了他们向产业数智化转型的桎梏,更别提孕育一个工业互联网平台。

事实上,工业互联网平台所需要的资源、技术、产业、资本等生态支持绝非一家中小微企业可以承担,所以市场上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往往由地区携手巨头共建,进而赋能当地中小微企业,推动区域产业向数智化转型升级。

面对工业互联网平台诞生的大背景,树根互联向“智能相对论”表示,「进入工业4.0时代,随着IoT、AI、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大量应用,产能共享、节能分成、个性化定制等新商业模式兴起,单点的企业级竞争也转变为产业级竞争,传统的ERP已经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诉求,工业互联网平台已经成为工业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型基础设施。」

简单来说,工业互联网平台诞生的逻辑在于产业竞争环境的复杂化演变,向内驱动头部企业逐步整合生态资源,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进而向外赋能成为中小微企业的数智化转型服务者。

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工业互联网平台孵化于产业巨头的结果。但是,这也不意味着工业互联网只是一场巨头参与的游戏。

截止2020年9月末,全国登记在册市场主体共计1.34亿户(99%以上为中小微企业),同比增长9%。简单来说,在时代向数智化发展的大趋势下,市场主体持续增加,其中又以中小微企业居多,接下来工业互联网真正的参与者理应是这些中小微企业。

工信部对此予以了明确的指示。在2020年的跨领域跨行业平台评选细则上,便从各个模块透露出了国家对于工业互联网平台面向中小微企业赋能的要求。

其一,平台资源管理能力。双跨平台必须具备良好的用户基础,能够服务海量工业企业,为制造企业和解决方案提供企业赋能。对此,重点考量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工业设备连接能力、工业微服务数量、服务企业数量、数据汇集量等等。

其二,平台应用服务能力。双跨平台的解决方案需要具有较高的应用效益和较强的应用推广能力,具有显著的应用效益,且能够在行业内甚至在行业间复制推广。

其三,平台基础支撑能力。双跨平台需要支持国家疫情防控,提供疫情监测、资源对接等服务,更要能够支持国家“六稳六保”在带动就业、吸引投资、促进外贸等方面发挥作用。特别是“六稳六保”中面向中小企业的赋能,更是成为双跨平台本年度的一大考核目标。

总的来说,无论是市场服务需要,还是国家上层引导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都在极力倾向于服务中小微企业实现数智化转型升级,进而推动国家产业的整体向前。

结语

如今,工业互联网相比前几年已是火热。其中,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一个服务赋能型的产品,其本质便是一个巨头引领的生态。

事实上,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工业互联网的热议不在于是否是巨头博弈,其更重要的在于在完善工业数智化体系的过程中确定好市场角色的定位,即谁来建设,谁来服务,谁来参与等等主体问题,避免各自为战、重复建设等情况带来的资源浪费。

未来,伴随着工业互联网深化发展,必然还会有更多的地区和巨头入场,发布新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继续向其他行业的中小企业赋能,届时是“盛况”,还是“乱象”,都将成为工业互联网开启“探索时代”的一个必然吧。

此内容为【智能相对论】原创,

仅代表个人观点,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核实版权归属,不作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智能相对论

?AI产业新媒体;

?今日头条青云计划获奖者TOP10;

?澎湃新闻科技榜单月度top5;

?文章长期“霸占”钛媒体热门文章排行榜TOP10;

?著有《人工智能 十万个为什么》

?【重点关注领域】智能家电(含白电、黑电、智能手机、无人机等AIoT设备)、智能驾驶、AI+医疗、机器人、物联网、AI+金融、AI+教育、AR/VR、云计算、开发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等。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