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11“迎来十周年之际,搭载上海重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重塑科技)Re-Fire CAVEN系列燃料电池系统的商用车运营总里程首次突破300万公里。
作为国内燃料电池商业化应用领域的排头兵,重塑科技积累下了哪些推广秘诀?11月13日,重塑科技市场部高级经理陆颖为我们做出解答。
OFweek氢能网:在跟京东、申通、德邦等众多物流企业合作过程中,重塑科技认为他们对燃料电池这块的核心诉求有哪些?
陆颖:重塑科技服务于各大整车企业,为整车企业配套燃料电池系统产品和燃料电池动力系统解决方案。电商物流企业使用燃料电池汽车,是终端使用方。
目前国内开展的蓝天保卫战、包括柴油车国五国六标准的实施以及限牌限行问题,令原本的大货车的行驶受到了很大限制,但与此同时国内快递业务的不断激增,这就要求物流运营商们去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燃料电池汽车,有其特有的优势,比如续航里程较长、对载重不敏感,且氢气的补给时间只需要3-5分钟,这将非常适合物流行业的支线配送业务。
OFweek氢能网:作为国内燃料电池业务商业运营效果最好的企业之一,重塑科技在推广燃料电池商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陆颖:实际上,燃料电池汽车在2017年才真正投入到商业化应用,对于终端使用方而言这是一项全新的技术,很多终端用户对这项技术抱有一些顾虑,比如燃料电池汽车会不会故障率较高?燃料电池汽车本身到底安不安全?等等。
重塑科技在这个阶段和产业中的其他企业一样,承担了多种角色,我们除了是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方,也需要去向终端用户介绍燃料电池技术的特性和优势,为他们解决使用这项技术的顾虑,从而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燃料电池技术给他们带来的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重塑科技联结了很多产业链合作伙伴,希望与这些合作伙伴一起,共同打造可行的燃料电池商业模式,为客户提供更优质、高效、全面的服务。
OFweek氢能:这样的角色扮演对作为燃料电池系统提供商的重塑科技来说是否合理?
陆颖:其实对于当前阶段的燃料电池产业来说,产业链每个环节上的企业都在积极摸索更有成效的商业模式,产业发展初期,其实大家肩负的责任都是相同的。
OFweek氢能:氢能和燃料电池实际推广过程中存在哪些令人困扰的瓶颈?
陆颖:首先尽快实现燃料电池的自主化、本土化生产非常重要。
其次是希望在这个阶段,国家的政策可以更明确地扶持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发展,包括更有利于基础加氢站建设的审批制度,以及更广泛的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等等,协助产业更快的发展成熟,进入到降本环节,通过为产业链各环节的参与者提供更多发展资源,从而实现整个产业的完全市场化发展。
OFweek氢能:如何看待近年国内燃料电池相关企业数量不断增长,国外相关企业在中国大举布局的情况?
陆颖:现在的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无论是技术路径还是解决方案都处于摸索阶段,越多平行角色的加入,实际上有助于加快技术成熟,加速产业转型。
这方面我们处于非常开放和欢迎的态度,希望能够有越来越多的燃料电池系统供应商参与进来,大家一起探索不同的技术解决路径,去推广燃料电池,包括推动国内燃料电池零部件的本土化。
OFweek氢能:商用车领域同样是国内锂离子动力电池提供商紧盯的目标市场之一,重塑科技如何看待与他们的竞争?
陆颖:这两个产业之间其实并不是完全的竞争关系,就像传统汽车有的用汽油,有的用柴油,有的用LNG一样,两者关注的是新能源汽车产业中不同的细分领域。
纯电动汽车的优势更多地体现在更适合轻型、短途代步用车领域,而且它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已经进入市场化发展。
相较而言,燃料电池技术可以支持更长的续驶里程和更大的载重,且氢气补给时间很短,非常适用于中重型商用车应用。
OFweek氢能:重塑科技认为当前氢能产业发展处于哪种阶段?
陆颖:大约在2016年年底、2017年,国内氢能产业开始真正进入到产业化的阶段,国家的政策和规划陆续出台,包括各地示范运营项目的落地,都在明确地表示燃料电池行业正在进行成熟转型。
站在全球的层面看,国际氢能委员会现在聚集了11个国家的53家企业(其中五家中国企业),分别来自包括能源、汽车等多领域,其实就意味着全球的氢能领袖企业已经聚集在一起,共同推动氢能产业的全球化发展。而且还有越来越多企业正在加入这股力量,整个产业的发展势头空前。
OFweek氢能:上述背景下重塑科技对未来市场进行了哪些布局和规划?
陆颖:首先还是会以商用车应用为主,通过商用车用燃料电池系统自主化本土化进程的推进,实现成本降低,同时把产品验证做好。未来我们还会积极地协助推进各地推广应用项目落地,这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会坚定的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