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亿华通官网信息显示,公司已与中石化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在氢气供应、车辆加氢、加氢站运营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加速北京加氢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正就北京王府加油加氢合建站审批规划事宜进行研讨。
在市场推广初期,亿华通将利用张家口可再生能源风电制取的氢气为中石化提供气源保障,并保证终端氢气价格不高于40元/kg。
同时,亿华通将通过接收中石化工作人员来加氢站点运营实习的方式,分享涉及加氢站运营的各项实操经验。
中石化也将充分发挥完善油站网络、丰富能源生产管理经验、充足石化资源等优势,缓解加氢站用地及审批压力,支持氢能生产/供应和后期加氢站运营安全。
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北京石油分公司总经理兼党委副书记佟德建表示,当前中石化具备制氢装置产氢、炼油重整副产氢、乙烯生产副产氢三种产氢方式,氢气年产量达200-300万吨。预期未来氢气成本可低至20元-30元/千克。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表示,依托京津冀氢能产业生态一体化,北京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已经成熟,大力推动加氢站建设,势必带动北京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飞速发展。
在氢能发展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北京释放出的再建加氢站信号令人兴奋,而在加氢站筹建背后,是北京这个国内燃料电池客车运营发源地,必须捍卫的“名誉”之争,以及老牌能源企业迫切的转型需求。
被全面超越的北京氢能产业
2006年,3辆梅赛德斯-奔驰燃料电池车行驶在北京街头,正式拉开了国内燃料电池公共汽车商业化示范的序幕,从无到有,北京对中国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化运营起到了“开天辟地”的作用。
但12年的时间过去了,北京有迹可查的燃料电池保有量仅65辆,加氢站也仍旧只有2006年由BP公司和北京清能华通公司合作建立的永丰加氢站一座。
基础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和供需关系的明显失衡,极大地限制了北京地区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发展。
而与此相对的是其他地区原本星星之火般的氢能推广运动,已渐成燎原之势,在氢燃料电池车,加氢站,产业园建设等不同产业层面均取得了突出的建设成就。
作为“中国燃料电池公共汽车商业化示范项目”二期示范定点城市,上海在2008年开启了燃料电池客车示范运营,时间上比北京晚了两年。但根据OFweek产业研究院提供的数据,当前上海地区的氢燃料汽车保有量已达590辆,主要集中在氢燃料货车领域。显然在参与示范运营项目过程中,上海比北京更早的意识到氢燃料在货车领域的优势,并因地制宜(江浙沪皖聚集了大量电商、快递)地进行了运营尝试。
今年10月,上海还规划筹建加氢站13个(包含撬装站以及油氢混合加氢站),而这样明确的加氢站规划,北京至今也没有出台。
提到加氢站,就不得不提目前最有潜力成为国内加氢站保有量最大的城市——佛山。作为国内氢能产业发展的排头兵之一,佛山当前在南海丹灶、三水共计拥有2座加氢站,2018年8月,佛山市联合启动了8座加氢站建设,并预计年底建成运营,届时佛山加氢站保有量将突破个位数,跃居全国首位,这也将为佛山后续构建省内加氢站基础设施网络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更长远的计划中,佛山市政府明确提出2018-2019年将建成加氢站28座,计划到2030年加氢站建设数量扩大到57座,并加大了对加氢站建设运营的财政支持,一旦项目如期落地,佛山加氢站保有量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领跑全国。
此外,江苏如皋也是国内不得不提的氢经济“明星”。如皋是我国最早着手氢能产业布局的城市之一,2016年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授予“氢经济示范城市”称号。
2015-2017年,如皋氢能产业应税销售年均增长率达700%。2016年,如皋氢能产业产值达到20亿,形成销售14.64亿元;2017年如皋氢能产业销售收入突破50亿元。预计到“十三五”末,如皋氢经济产业产值将达100亿元。
与上海、佛山、如皋等地区相比,北京这位国内氢能发展的“元老级”城市显得黯淡无光,除了率先发展氢燃料电池车运营的一颗“红心”外,北京没有更能拿得出手的氢能产业全面发展规划。将氢能基础设施建设重新提上日程,无意将振奋整个北京氢能产业的信心。
寻求转型的国内石油能源巨头
在环境保护和能源结构调整的压力下,将业务重心从石油向氢气等新能源领域转化,对传统能源巨头来说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以国际石油巨头壳牌为例,早在2015年,壳牌就组建了天然气一体化和新能源事业部,计划将每年10亿美元研发预算中的1/5用于新能源业务,在全球范围内拥有25座加氢站。
中石化面临着同样的情况,除了中国在国际承诺的控制排放指标带来的压力外,国内潜在的氢经济市场引力也推动着这类公司的转型步伐。
《中国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发展蓝皮书(2016)》也预计,到2020年,我国以能源形式利用的氢气产能规模将达到720亿m3,加氢站数量将达到100座,燃料电池车辆达到1万辆,氢能轨道交通车辆达50列,行业总产值达到3000亿元。
但整体来看,中石的反应速度和布局规模远远不如国际同类型企业。从对外可查的记录来看,中石化目前在氢能领域的布局相当有限,且主要依托油-氢混建项目、筹建新能源相关投资公司等手段。
▇ 2017年9月,中石化在佛山市南海区新能源汽车(氢能)产业招商推介会上,签署了加油、加氢、充电“一站式”汽车综合服务战略合作项目,综合利用已有加油站的土地、周边设施、稳定资源基础,筹建新的加氢站。2017年12月,中石化正式启动氢油合建站建设,开启了国内利用现有加油站,改造为氢油合建站的首例。
▇ 2018年1月,中国石化广东云浮石油与云浮新兴县国资办合资合作的加油加氢站项目在广东云浮新兴县举行项目奠基仪式。项目将规划建设加油加氢合建站,加油站设计为二级站,加氢站设计为三级站。
其中,氢气储存量为1000kg(分2组,前期实施和预留储氢瓶均为500kg)。该加油加氢站项目总投资约3300万元,预计2018年投入运营。
▇ 2018年7月,中石化与中石油签订《中国石化集团资本有限公司章程》,出资49亿元参与设立中国石化资本公司,重点投资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以及上下游产业链的智能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
▇ 2018年9月,中石化以指导委员的身份加入国际氢能委员会。
实际上不仅仅是中石化,国内其他的石油能源公司面临着同样的转型尴尬。显然,想要分享氢经济发展的“大蛋糕”并不容易,“中石化们”还需坚定变革的决心,加大在氢能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建设、高端人才等方面的持续投入。
而此次配合北京乃至整个津京冀地区的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恰好迎合了中石化的氢能转型需求,在扩大中石化氢能产业布局版图的同时,帮助其积累加氢站数据、建设/运营经验。
作为新兴产业,北京氢能的大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完善,也离不开产业链企业的合作探索,我们期待着北京后续成熟的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出台,也期待着北京氢能产业的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