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回应:美团无人车碰撞过程

赛博汽车
关注

从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来看,美团无人车被当做“机动车”处理。

作者 | 章涟漪

随着越来越多智能驾驶车辆上路行驶,其背后的路权、安全问题,也引发了更多的讨论。

10月9日,有微博用户发布消息称,其私人车辆与美团无人车发生碰撞,并表示,“请问正常行驶的车被这车撞上了怎么办?只能自认倒霉?”

对此,美团方面10月10日回应赛博汽车问询时称,“事件发生后,我们按照流程第一时间已经报备给了交警,交警当时依据行驶视频,最后判美团全责。我们愿意配合对方去满足其赔偿需求,遵从交警的判决结果,但今天对方有一些新的需求,美团正在积极跟对方沟通中。”

01

碰撞过程回顾

发生碰撞的车辆为美团与毫末智行合作的新一代自研无人配送车魔袋20,该车于今年4月发布,目前北京顺义运营的无人配送车已全部更换成魔袋20。此次事件正是发生在北京顺义区的白马路后疃村口。

据美团相关人士称,当时无人配送车在辅路行驶至T字路口,正直行过马路,遇到社会车辆(上述博主车辆)从道路另一侧驶来,意欲右转,无人车在路中启动紧急制动停止,但社会车辆并没有刹住,撞到了无人车。

针对博主所说:员工遥控的行为。美团方面表示,在车辆制动未果后,远程安全员想要避免事件发生,进行了操作,但最终没有实现。

Δ 碰撞现场。图片来源:上述车主微博

车主的表述与美团方面有所不同:“无缘无辜被这东西给撞了,如果是正常车辆最起码会踩个刹车吧,这个横冲直撞的,把我车撞成这样,走个保险就完了?这个测试车不是所属个人,所以推给公司就完事了?为什么不去找封闭道路测试?”

赛博汽车已就相关事件向该车主核实,该车主向赛博汽车提供了一段行车记录仪视频。从视频来看,当时机动车辆车速和美团无人车车速都比较低,发生碰撞前无人车制动响应不明显。此外,有关为何是美团无人车全责,该车主还透露了一些消息。

根据该车主发布的“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当事人责任一栏显示:**有机动车不在机动车道内行驶的过错行为,为全部责任,***为无责。”

Δ 微博用户发布的“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

从上述认定书可以看出,美团无人车被当做“机动车”处理。美团认为,这是其被判定负全责的主要原因。

除了路权外,是否存在自动驾驶技术问题?有行业人士认为,无论是自动驾驶算法不足,还是供应商网络、底盘响应、视频和指令传输技术等硬件问题,都会造成事故的发生。对此,美团方面则表示,这次事件并非技术原因导致。

02

为什么没有交强险?

另一个争议点是,该车主称:“交通责任认定单上,责任当事方:驾驶微型客车(无号牌),保险公司:(无交强险)。”

对此,美团方面表示,在办理保险的过程中,因为车辆被认定不是机动车,所以无法办理交强险,但盗抢险等其他相应保险都有上。

美团并没有准确告知投保金额,只是称与行业保持同样水平。

目前无人配送车保额并没有清晰的规则。

Δ 《无人配送车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版表示要探索保险模式

今年5月,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发布了《无人配送车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版 ,政策首次规范无人车的保险类型、出险范围和保额等要求,助力无人化商业模式规模化发展。但目前具体的保险类型、投保金额等并未有相关文件资料对外露出。有消息称,北京无人配送车要求的是300万三方险。

京东曾透露过保险方案:其与安联保险、太平洋保险等一起,针对北京、常熟、天津、芜湖等地都达成了保险标准方案,旗下无人配送车按照运营地点投保,一些地区每台车是300万的保额,北京是500万。每生产一批车,京东会按照运营地点和保险公司报备车辆信息并增加投保的车辆。责任认定也是按照非机动车进行。

同时,京东无人车周边录像一直随时记录周边发生的情况,有问题时会上传云端,一但陷入纠纷,可以调看云端监控记录,进行权责划分。据称,此前京东也曾在常熟遇到碰撞情况,最后通过监控调查,判对方全责。当时京东无人配送车是按照非机动车处理的。

03

路权问题难定

按照非机动车投保,机动车定责?无人配送车究竟应该如何定义?

相比自动驾驶技术发展,无人配送车路权管理也是行业发展的最大挑战之一,交通法规层面还缺乏对无人配送车这类交通参与者的规定,包括路权、车辆经营权、责任主体等。

首先不明确其属于“机动车”,还是“非机动车”,若定义其为机动车,则需要进行场地测试、公开道路测试方能上路,同时接受严格的产品标准、市场准入、牌照等管理;若被定义为“非机动车”,则需在最高时速、空车质量、外形尺寸等方面须符合国家标准。

其次,无人配送车在道路事故中法律责任主体不清晰,无人配送车上路发生交通事故时,如何判定责任,由谁来承担相关刑事、民事与行政处罚等问题尚待确认。

目前大多数情况下,无人配送车都是按照非机动车行驶,最高时速不超过25km/h,如果在主路行驶,显然存在安全隐患。

Δ 京东、阿里、美团无人配送情况对比(截止2021年4月)

其实,在《无人配送车管理实施细则》中,无人物流车也是参照非机动车管理,以车身编码的颁发为核心,对无人配送车进行针对性测试验证,对通过测试的新产品给予相应路权,美团、京东、新石器成为国内首批获得无人配送上路资质的3家企业。

试行版政策指出,创新新产品的上路通行规则。主动探索适用于无人配送车辆上路行驶的通行规则,对考核通过的企业颁发车辆编码,对其参照非机动车规则进行路权管理。

但该政策主要针对北京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开展建设,是否覆盖北京市顺义区目前还不清晰。

早在 2016 年前后,美团、京东、阿里等就开始了相关技术研发,近年来陆续诞生了多家相关创业公司,目前已有多家企业进入无人配送车小批量生产、应用阶段。自2020年起,末端无人配送头部玩家已陆续去掉安全员进入常态化运营。

根据赛博汽车在2021年4月调研结果显示,目前阿里无人配送车在杭州、上海等地多个社区、高校已实现去现场安全员运营,京东无人配送车在常熟市区公开道路、园区已经去现场安全员运营,美团无人配送车在北京顺义公开道路尚有安全员跟车、在首钢园区已实现去安全员。

此外,今年以来,京东、阿里、美团都曾表示2021年计划投放几百台到上千台的无人配送车,未来3年计划投放车辆数超过万台。这意味着有大批的无人配送车待释放,如果到时路权问题还不能给予明确界定,行业发展容易陷入困境。

-END-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