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需求大,造车谨防“内卷”文化

镁客maker网
关注

待2023年,这一波造车势力间会因为同质化而开启“价格战”吗?

芯片,已经成为当下汽车厂商的头等大事。

这不,有消息援引业内人士的话,为了保证“不缺芯”,特斯拉正准备为购买芯片提前付款。更甚者,知情人士表示,特斯拉也在考虑直接购买代工厂。

为了芯片不断供,竟然都要大手笔买工厂了,这里不得不说一句,不愧是人狠话也多的特斯拉。

而在缺芯问题的背后,我们也看到汽车搭载的芯片正越来越多,这意味着汽车正大步走向智能化、自动驾驶。只不过,在千篇一律的宣传亮点下,在某些功能你有我有大家有的氛围下,“内卷”文化似乎也正侵蚀着造车赛道。

缺芯“逼迫”代工厂与汽车厂商发生转变

特斯拉之所以提前付款,最终目的是想确保产能。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方式在过去还是较为少见的。

一般来讲,代工厂都是根据不同客户的订单需求来灵活分配产能,但在当前“缺芯”的大背景下,代工厂的行为模式似乎已经发生了些微变化。据悉,许多代工芯片制造商已经开始允许大客户预付定金,以保证能够以固定价格完成某些订单。

以特斯拉为例,其FSD芯片由三星代工生产,有日本野村证券分析师CW Chung表示:“鉴于目前的产能短缺,三星可能会把占用产能交给特斯拉这样的公司,毕竟后者使用其芯片的生命周期更长。”

事实似乎也是如此,一位了解三星在此事上想法的人士说,该公司已经将部分生产线专门提供给特定客户,并对进一步讨论持开放态度。

当然,在能力范围之内,汽车厂商也可以选择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拥有一家自己的芯片代工厂,比如特斯拉。“特斯拉一开始会购买产能,但他们正在积极考虑购买自己的代工厂。”特斯拉供应链咨询公司Seraph Consulting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Ambrose Conroy说到。

只不过,对于特斯拉收购代工厂、自己造芯这件事情,业内似乎并不是很看好。贝恩公司驻上海合伙人Velu Sinha表示:“当他们看到收购代工厂的高昂价格标签时,就回去排队下订单。”据悉,眼下要建设尖端代工厂的成本已经高达200亿美元,而运营此类工厂更是非常复杂。

可以说,为了解决芯片短缺的问题,各汽车厂商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到了什么程度呢?已经有不少汽车企业高管轮流在芯片制造商门口蹲点,以便能够抢先对手一步,将最新生产出来的芯片拿到手。

比如长安汽车,其董事长朱华荣在日前举办的股东大会上就明确表示,为了保证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公司一直有高层领导蹲守上海。与之同样采取蹲点策略的还有长城汽车等等。

此外,除了蹲点,包括福特、特斯拉在内的汽车厂商也在尝试通过其他方式解决芯片短缺问题,譬如重新设计汽车零部件,直接避开使用短缺芯片,转而更多采用可得芯片实现相应功能。又或者,有的厂商选择通过改写可得芯片,进而设计出短缺芯片需要的功能进行使用。

比如特斯拉,它的解决方案中就包括了第一种。马斯克在5月份的投资者会议上透露,公司正在选择新的微控制器,以绕开目前短缺的芯片品类,重新设计相关的软件使其与其他芯片兼容。

而不管是何种解决方案,亦或是工厂因缺芯而停产等现状,都在指向一个事实——随着传统汽车向智能汽车转变,芯片在汽车行业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芯片需求大,造车谨防“内卷”文化

依据德勤的预测,电子产品在汽车总成本中的占比仅为18%,到2020年上升到了27%,2020年为40%,至2030年将达到45%。而如今的一辆标准汽车中,AlixPartners全球联合负责人指出,芯片已经多达1400颗,且随着行业向电动汽车,自动驾驶汽车进军,这一数字还会不断增加。

与此同时,就在去年一年,国家相关部门就发布了《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等三份文件,明确提出,“到2025年,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要达到规模化生产,实现高度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在特定环境下市场化应用。”

另有数据预测,两年后,中国智能车市场规模将达到2371亿元,到2030年,这一数值将突破2万亿元。

一边是政府的大力扶持,另一边是大规模的市场潜力,也难怪第二波造车热潮的发生,且相较于第一波造车热潮中的纯粹玩家,这一次的新入场者在身份上可谓多种多样,覆盖了互联网大厂、手机厂商、家电厂商等等,甚至可以说,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不敢做的。

只不过,不管是华为这类不直接参与造车的玩家,亦或是蔚来小鹏理想这类造车“旧势力”,以及百度、小米这类造车“新势力”,在对汽车产品做宣传时,亮点翻来覆去无非还是那么几点,包括长续航、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等。这不免让人想到了“内卷”这个词,说的更具体点,即同质化竞争。

不可否认,以上三种功能都存在一定的必要性,也代表了未来汽车产业的趋势,但在具体的落地实施过程中,正如此前某汽车品牌4S店工作人员所说:“对于智能汽车而言,某些功能其他品牌上了,即使消费者不用或者使用频率很低,我们也必须有。”这算是一个典型的“内卷”场景了。

看到这里,我们不免想到了情况类似的智能手机,比如手机镜头,你用徕卡,我就上蔡司,你像素达到6400万,我就来整个1万像素……事到如今,随着各品牌旗下的手机种类越来越多,“挤牙膏”似乎也正成为常态。此时,价格战似乎再次回归,比如新近发布的、搭载了旗舰芯、售价最低仅999元的某款机型。

可以看到,因为玩家阵营中真正推出量产车型的还不是很多,因而当前的智能汽车赛道虽然还是很热闹,但是还不到最热闹的时候。但是,随着新玩家的进入,等到2023年他们的量产车型相继面世,那时候,眼下已经初现形态的“内卷”文化会如何发展,那些现在还坚持走高端市场、不降价的玩家是否会改变态度?

作者:韩璐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