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集团的徐和谊时代宣告结束

时代车讯
关注

02

强硬解决不了技术问题

徐和谊给世人留下的基本印象有2个:一个是强硬,另一个则是“爱秀”,爱秀这个不算什么坏处,作为北汽集团“唯一”的知名人物,徐和谊有时候不爱秀也不行,因此我们只说强硬的部分。

此前舆论普遍认为,徐和谊的强硬,体现在对外方的谈判当中,

依点资讯认为,徐和谊的强硬源于北京汽车集团背后的主管单位,这本质上地利方面的优势。

因此,徐和谊表面强硬的内在,是懂得利用和整合资源。

过去一年间奔驰想学宝马那样增持合资公司股权,基本都是碰壁,北汽牢牢掌握主动权;资本市场上,徐和谊以“地利”实现了与戴姆勒的互相持股,并助北汽在香港整体上市,北汽新能源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上市第一股。

接触过北汽新能源产品的限牌城市消费都清楚的,北汽新能源主要依靠什么来实现的数据增长。依靠北汽的庇护,北汽新能源能够把“地利”优势转化成为销量,成为新能源第一股并不奇怪。

因此,本质上,徐和谊的强硬属于外强中干的类型,虽然没能让戴姆勒得寸进尺,但是对于北汽自主板块的把控,徐和谊的强硬似乎就不起作用了。

有分析人士指出,对外强硬还能捍卫颜面与尊严,对内过于铁腕的后果,就是留不住人才。

徐和谊两年多以前曾坦言,“我今年过60了,60有1,我在想我退了我给北汽留下点什么。我真心的想法是要给北汽留下一个非常好的结构和人才团队,这才算我合格退了。”

63岁的徐和谊之所以不退的另一个原因,正是北汽无将帅之才,曾经那一批批从北京奔驰和北京现代成长起来的高管都早已远走他乡。

其根本原因,根据此前媒体多年爆料可以总结归纳为:“一人独断,执意前行”。徐和谊频繁轮岗的用人制度,最终迫使高管们相继出走。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北京地处燕赵之地,当年赵国大将廉颇,7、80岁还要指挥大军与秦国30、40岁的白起、王龁和作战,史学家认为这是廉颇的幸事,同时也是赵国的不幸。

北汽集团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或许,北汽集团的上级主管单位最终选择了空降姜德义担任董事长,也是看到了如今北汽集团内部的一潭死水和后继无人,不得已,只能引入外部新鲜的血液。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