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5的野望
说来也巧,也在最近,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表示:“全自动驾驶技术”有望在今年年底前推出。事实上,马斯克曾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式上就表示,特斯拉已“非常接近”L5级自动驾驶技术,有信心在今年开发出这项技术的基本功能。
所谓L5级自动驾驶,你可以简单理解为:无人驾驶系统能够在任何条件下驾驶车辆。
与其他科技领域一样,马斯克在自动驾驶身上表现出极度的乐观,但却仍有反对者对“完全自动驾驶的交通系统”表示悲观,甚至最极端的说法是:L5或许是一个梦。
原因很简单,AI处理不了意外。
数十年前,AI概念诞生初期,当时的研究者心高气傲,并不满足于将机器仅用于计算,他们试图让AI完整拷贝人脑的思考过程,让机器“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但众所周知,多年以来,人类意识之谜没有任何实质进展,研究者开始收缩野心,重回对“计算”的追寻。如今的机器学习就是一条试图弯道超车的捷径,将现实世界以数据作为颗粒度呈现,再通过神经网络消化数据,更好地认清这个世界。
以自动驾驶为例,它最基础的原理就是将人类司机目力所及的一切物体,路人,建筑,其他车……都构建成三维模型,关心它们之间的移动趋势,估算速度,预测路线,有冲突就刹车或绕路。
但从逻辑上,这也几乎意味着,无人车做不到所谓“绝对”的准确性,因为真实的交通是一个复杂生态系统,随机分布着各种意外。
据说谷歌自动驾驶就曾遇到过不少“意外”:比如,几个小孩在高速路上玩青蛙;一个残疾人坐着电动轮椅,在路上追一只鸭子,鸭子绕圈跑,他也绕圈追……面对如此荒诞场景,你很难苛求机器能百分百预测这些人的轨迹。毕竟近些年人工智能领域的一切进步,都可归为相似的框架:“输入数据,生成回应”——换句话说,由过去推导未来,机器没法预测完全不在它经验范围内的意外。
命运自有时间表
自动驾驶或许处理不了“意外”,但自动驾驶将驶向未来这件事本身,应该没有意外。
原因有很多,比如在单纯的概率层面,机器犯错更少。譬如特斯拉刚刚发布202年第二季度车辆安全报告显示,在有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参与下的驾驶过程中,平均每453万英里的行驶里程会出现一起交通事故;在没有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参与但有主动安全功能的驾驶过程中,平均每227万英里的行驶里程会发生一起交通事故;在没有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和主动安全功能参与的驾驶过程中,平均每156万英里的行驶里程会出现一起交通事故。
这一观点老生常谈,因此我想谈谈另一个原因,那就是:追溯人类技术演变史,一旦新事物破茧而出,往往就没有了回头路,你只能去迭代它,不能消灭它。
其实就像香烟,大约公元400多年,人类开始使用烟草,而一旦香烟诞生,你觉得它还会从世界上彻底消失吗?永远不会。哪怕进入现代,人类若想减少香烟带给整个社会的负外部性,也只能通过技术而非禁止,比如发明电子烟。
事实上,摊开科技史你会发现,解决技术带来的问题的方式永远都是通过更好的技术,忘了是哪位技术思想家说过:“即使新的科技发明带来的49%是问题,但它同时也带来了51%的好处,差别就在于这2%,2%很少,但人类需要这2%,通过一年年积累产生强大影响力。所以,即便新发明带来的好处只比问题多一点,这一点就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自动驾驶就是如此。
虽然大多数人离它真正普及还很远,但如开篇所述,命运自有时间表。
一百多年前,人类一旦发明汽车,马车所代表的田园牧歌,就只能成为一曲挽歌;一百多年后亦是如此,从汽车与信息文明相遇的那一瞬间,一切悲喜就已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