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正式重启无人车路测,但暂时只允许司机开车

智车科技IV
关注

7月2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Techcrunch报道,Uber正重启在匹兹堡街道的无人车测试,但由Uber改装的沃尔沃XC90无人车暂时只能由人类手动驾驶。Uber还采用了一系列全新的安全措施,涵盖了对驾驶员的实时监控以及模拟效果的增强等功能。

4个月前,一场致命事故导致Uber暂停一切无人车测试。

3月18日,一辆Uber无人车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坦佩市撞死了一名正在过马路的女性伊莱恩·赫兹伯格(Elaine Herzberg)。第二天,Uber暂停了所有无人车测试。Uber曾在坦佩市、匹兹堡、旧金山和多伦多的公共道路上展开无人车测试。

致命事故后数周,从各种形势来看,Uber的无人车项目看似要永久搁置。亚利桑那州州长道格·杜西(Doug Ducey)此前是无人车技术的支持者,也是他邀请Uber到亚利桑那州展开测试。但事故之后,他要求Uber暂停在该州的测试。上个月,Uber解雇了匹兹堡和旧金山的所有100名无人车驾驶员。

Uber致命事故发生原因

根据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此前发布的初步报告,Uber 的系统在撞死路人 Elaine Herzberg 的前六秒已经检测到了她。但是这个系统刚开始把她识别成是一个未知的物体,之后是一辆车,最后是一辆自行车。(她推着一辆自行车,已经很接近了。)然后大约在撞人前一秒钟,系统决定急刹车。但是,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在报告里解释到,Uber 没有启动相关的系统来执行这个决定。这是因为工程师们阻止了他们的汽车自行做出决定,“来减少车辆不可靠行为的可能性”(公司依靠汽车驾驶员来避免撞车事故则是另一个完全不同的问题。)

即在本次事故中Uber无人车传感器已经探测到了她,但是系统软件却认为这是一个无需避让的物体(塑料袋),所以系统逻辑没有采取减速措施。

众多周知,目前无人车配置的自动驾驶系统分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硬件采集各种路况信息,包括周边的车辆、道路标志以及行人、骑车人等。

这些信息被汇总到了自动驾驶软件系统,软件做出各种分析和判断,并且操控方向盘、刹车在内的车辆控制设备。

和其他公司的自动驾驶软件系统一样,Uber的系统也能够对一些对于车辆行驶并不构成风险的路面物体或对象(比如在马路上漂移的一个塑料袋)进行过滤。

Uber 的工程师们决定不让汽车自动刹车是因为他们担心系统会对那些无关紧要的物体反应过度,或者根本就什么都没有。换句话说,他们非常担心误报。

很多人都知道,自动驾驶汽车的传感器已经搞错水蒸汽、汽车尾气或纸板碎屑了,把它们识别成类似于水泥中间物的障碍物。它们还把一个在人行道闲逛的人误认为准备跳进汽车道。把这些东西弄错不仅仅会烧坏刹车垫,还会让乘客感到不安。

通过Uber致命事件,留给大家最重要的思考是:在自动驾驶领域如何在规避误报和漏报之间做出权衡?说直白一点就是如何在忽略无关紧要的事物和识别重要事物之间取得平衡?

因为在规避误报和漏报时常常会出现一个问题:你为了远离其中一个做的越多,你就越接近另一个。

经过调整,Uber重启无人车路测

Uber目前增强了安全措施,并采取渐进的方式重启测试。但Uber无人车项目的未来仍不确定。

新安全措施旨在避免事故等情况的发生。Uber表示,所有无人车,无论是手动驾驶还是将来以自主驾驶状态行驶,都将安排两名Uber驾驶员。他们将拥有各自的分工。坐在驾驶座的人将负责维持汽车的安全,另一个人将坐在副驾驶座上,并记录事件。

Uber还为每辆无人车配备了驾驶员监控系统,使用汽车期间该系统都将保持启动状态,并实时跟踪驾驶员的行为。如果它检测到疏忽之处,就会发出音频警报。Uber表示,系统还会向远程监控人员发送警报,他们将在评估情况后采取适当的措施。

这一驾驶员监控系统是一种非专门设计的现成产品。但Uber发言人拒绝透露相关详细信息。

这些无人车将运行光探测仪和激光雷达测距(LiDAR)等传感器,但暂时不会以自动驾驶模式行驶。Uber将利用这些手动驾驶的无人车更新匹兹堡的高清地图。

据Uber先进技术集团负责人埃里克·迈伊霍弗(Eric Meyhofer)表示,启动手动模式路测是Uber为实现最终目标而迈出的一步——在匹兹堡重启自动驾驶汽车测试计划。

调查人员判定,致命事故中,驾驶员拉斐拉·瓦斯奎兹(Rafaela Vasquez)在43分钟的试驾中低头看手机。警察称,如果当时他看着道路,就可以避免撞到赫兹伯格。

现在,新系统可以立即发现这类不当行为。如果系统检测到驾驶员正在看手机,远程监控器将立即电话联系相关团队。发言人补充,这可以成为解雇这名员工的理由。

据Uber表示,其他保护措施包括在试车道上进行的分心预防驾驶课程,以及要求每辆车的两名“任务专家”定期在驾驶员和数据记录员两种身份之间转换的疲劳管理计划。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