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出行浪潮的倒逼下,跨国车企巨头也“坐不住”了

亿欧网 中字

另辟蹊径的日本系

丰田

与抱团取暖的德国系和豪掷千金的美国系不同的是,日本系丰田汽车独辟蹊径,自己研发未来概念车。在2018年的美国CES展上,丰田发布了一款新的电动汽车“e-Palette”,它看起来更像一个提供移动出行方案的平台。可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完成如共享乘车、商品零售、货物运送等各项功能。目前,丰田已经与必胜客、滴滴出行、亚马逊等企业签约合作,这意味着e-Palette未来将作为移动汽车承载用户去往目的地,或为用户提供包裹或披萨。

实际上,丰田的共享计划始于2012年10月,是与日本国土交通省共同合作推出的“和谐交通网络”——Ha:mo。这套系统将个人化移动工具与公共交通相结合,试图减轻环境负荷、实现自由出行。

其总裁丰田章男在CES上表示:“我们的竞争对手不再只是制造汽车,而是像谷歌,苹果甚至Facebook这样的公司。”他补充说:“技术在我们的行业正在迅速发生变化。”

跨国车企巨头为何“不务正业”,纷纷布局智能出行?

纵观以上6家车企,亿欧汽车发现,至今,2018年仅过去4个月,它们在智能出行领域就均有大动作发生。除了发布共享车型,就是投资或与其他车企、出行公司建立合作关系。这表明,这些跨国车企巨头正在加速,或者说从未停止其在智能出行领域的布局,各家CEO也纷纷表示要向“智能出行服务提供商”转变。

作为全球顶尖的车企巨头,为何不依据现有的资金和技术积累安心造车,而要“不务正业”地进军智能出行领域呢?亿欧汽车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四化的引领下,共享出行已成当今“大趋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汽车销量为2887.9万辆,同比增长3%。与前几年动辄百分之七八的增量相比,汽车销量速度明显放缓。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预测,到2021年,新车的销量将因共享出行减少1%左右,汽车制造商每年遭受的损失将超过80亿美元。

可以说,近年成长起来的“小朋友”——网约车平台正借着共享出行这顶“高帽子”,慢慢蚕食着“老大哥”——传统车企的利润。利润的大幅减少倒逼着传统车企不得不转型,成为智能出行服务提供商。

在新的出行态势中,诸如宝马和戴勒姆这样时不时打嘴仗的“死对头”也迫于压力,选择抱团取暖。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曾对此评论:“全球汽车行业面临巨大创新机遇,各个汽车企业单打独斗很难赢得这场战争,我们必须刷新思维方式,与朋友和伙伴联合,通过协同与分享来占领技术制高点。”毕竟,在整个出行体系受到威胁下,要先存活下来,才有力气再去争个一二。

其次,共享出行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也使传统车企看到巨大的利润空间,主动出击,成为智能出行服务提供商。普华永道思略特发布的报告显示,到2030年,美国、欧洲和中国的共享出行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美元,2017~2030年的年增长率为24%。未来,汽车共享出行将成为生机无限的蓝海。

传统车企正是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一点,嗅到了巨大利润的气息,于是也主动着手布局智能出行领域。福特的CEO马克·菲尔茨曾表示,福特做智能出行,是希望未来可以从共享出行或专车业务中获取更多的利润,而不是像之前卖车一次性付款。福特的高层也认为,相对于福特已经做了113年之久的传统汽车市场,智能出行方案类的新投资的回报率高达20%

相对于之前汽车销售的单一业务,多一个智能出行,就多一份利益渠道,这对传统车企来讲,有什么理由不去做呢?

作者:张男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