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市场还需要“特供车”吗?

汽车K线
关注

精彩导读:除了真正用心满足中国消费者方方面面的实际需求外,实现“供给侧转型”升级,绝大多数降成本、玩弄中国消费者的外资品牌“特供车”,将在中国汽车品牌集体崛起过程中,被历史淘汰。

即将到来的四月,毫无悬念地将成为新车扎堆上市的一个月。不久前有消息显示,东风悦达起亚新一代智跑或将在四月中旬上市。

不同于现款智跑,新一代智跑是专门为中国市场消费者需求开发的产品,在细节方面并没有完全沿袭其家族式设计语言,而是做了相应调整。其中最为重要的变化是,新智跑摒弃了韩国设计中惯有的圆润精致的“小家碧玉”感,而更多还原了SUV本身硬朗大气的特质。这也是当下中国年轻消费群体的偏好。

东风悦达起亚推出这款中国“特供车”的意图不言而喻。在经历两年的挣扎后,其在中国市场并未走出泥淖,去年销量更是落入前所未有的低谷。实际上,去年年末,其兄弟公司北京现代就已经发布,同样专为中国市场推出新一代ix35。

不过问题是,如今“特供车”还能为这些表现低迷的汽车公司带来好运吗?

“特供车”,特殊使命

“特供车”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并不陌生。简单来说,就是指汽车跨国公司根据中国消费者需求开发生产的车型,并且通常只在中国市场销售。

推出特供车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原因是,起初跨国公司都习惯于将自己国内的车型直接照搬拿来中国销售,然而却发现严重水土不服,难以打开市场,于是在经历种种挫败后,不少跨国公司都学会了入乡随俗。按照中国消费者的喜好,“开发特供车”。

另一方面原因是,熟悉中国市场后,一些跨国公司为了低成本扩大市场份额,而推出了特殊车型,这些车型来源有三个:一是采用老旧平台改造而来,二是采用低一级车型平台变大而来,三是从本土或其他市场车型改进而来。

实际上,这些年混迹中国汽车市场的跨国公司和合资公司们,谁没有推出过几款“特供车”呢?

比如被形容为“方脑壳”的德国人,却是最早懂得为中国市场妥协的汽车公司。大众在中国市场的产品里,为数不少都为中国市场改变过。我们熟悉的“加长版”、“拉皮车”、“套娃脸”等颇具戏谑味的概念,最早都出自于大众车型。就连最为偏执的法系车,在屡战屡败后也学会了真正屈尊去讨好中国消费者。

市面上知名的中国特供车,如德系一汽-大众的宝来、新捷达,上汽大众新桑塔纳、朗逸系列、凌渡;美系的长安福特福睿斯,上海通用别克威朗、雪佛兰新赛欧;韩系的北京现代名图,日系的东风本田XR-V、UR-V,广汽本田凌派、冠道,一汽马自达CX-4,广汽讴歌CDX等等。

可以看到,目前主流与非主流汽车公司都在榜上。而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车企,已经在最近两年把“特供中国”,玩到了高潮。甚至作为东风日产旗下的合资自主品牌启辰,运用老旧淘汰的日产技术,还成为了东风日产的重要销量支撑。

大部分“特供车”型,已经实现了合资公司们的目标——占领市场,提升份额,创造利润,不少产品还成为炽手可热的明星车型。比如宝来、新捷达、新桑塔纳、凌派、冠道等,但有些母公司品牌力较弱的产品却命运黯然。

未来或将内销转出口?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汽车市场日渐强势的情况下,未来不仅仅是品牌力弱的特供车型,绝大部分“特供车”们的日子将越来越艰难,特别是我们说到的后一种情况,购买力、审美力都越来越高的中国消费者,绝不会仅仅再为了价格便宜而买单。

那么,特供车们就全无出路了吗?也不尽然。除了真正用心满足中国消费者方方面面的实际需求外,实现“供给侧转型”升级,绝大多数降成本、玩弄中国消费者的外资品牌“特供车”,将在中国汽车品牌集体崛起过程中,被历史淘汰。

未来特供车或可能还有一种出路,这即是“内销转出口”。

比如,此前PSA集团就曾尝试,将合资公司神龙汽车生产的产品出口至亚洲其他地区以及俄罗斯等地。后针对欧洲DS产能不足的情况,其也曾计划将另一个合资伙伴长安PSA深圳工厂所产车型出口至欧洲等地。

实际上,包括宝马奔驰在内的豪华品牌们,也早已将专门为中国市场设计的加长版车型出口海外。被吉利收购后的沃尔沃,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也将其成都工厂生产的S60L成功出口至美国市场。

此外,跨国公司这几年习惯于在中国首发的“全球车型”,也可以视为一种变相的“内销转出口”。一方面,仍旧是针对中国市场需求推出的车型,另一方面也向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出口,甚至有些车型也不排除可以回到本国等发达国家销售。

以上海通用为例,其旗下的别克昂科威,就是一款“专为中国市场打造”,并基于通用全球全新平台开发的战略车型,并于2015年12月底正式出口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北美市场。此前,上海通用旗下的雪佛兰新赛欧已实现批量出口南美、中东地区。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