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企促推机器人国家战略,以应对中国带来的竞争压力

Ai芯天下
关注

前言:机器人作为AI的物理体现,其发展不仅关系到技术革新,还牵涉到制造业的升级换代和经济效率的提升等多个维度。

全球产业格局面临重塑,美国机器人企业所倡导的[国家战略]不仅旨在整合国内产业,而且可能对全球机器人市场产生深刻影响。

作者 | 方文三图片来源 |  网 络 



美国企业敦促推出机器人国家战略

美国企业界呼吁政府制定一项机器人国家战略,旨在推动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并建立一个联邦机构,以促进在国际竞争中开发新一代机器人。

继芯片和AI等关键产业之后,美国政府和国会可能会将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纳入国家战略规划。 

在美国东部时间周三,包括特斯拉、波士顿动力和敏捷机器人等多家美国机器人公司的代表前往国会山,与美国议员会面,并敦促他们启动一项国家机器人战略。 

他们建议成立一个联邦机构,专注于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以助美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开发下一代机器人。 

美国先进自动化协会表示,如果能够建立机器人国家战略,将有助于美国机器人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并推动机器人成为AI的现实应用。 

该组织指出,中国和其他几个国家已经制定了类似的计划。 

该协会在声明中表示,缺乏这样的领导力将导致美国不仅在机器人竞赛中落后,还会在AI竞赛中失利。 

该组织还建议美国政府采取税收激励措施,并为机器人行业的学术研究和商业创新提供联邦资助。 

考虑到该行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激烈竞争以及技术的日益复杂性,成立一个新的联邦机器人办公室被认为是必要的。 

前谷歌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指出,中国与美国在AI技术的发展上呈现出齐头并进之势。尽管如此,美国在机器人技术领域可能仍保有若干优势。 

众多企业宣称,计划于2025年启动大规模生产人形机器人,这被视为运营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是通过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的策略之一。 

在全球机器人产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凭借其强大的制造业基础、政府的有力支持以及企业的创新活力,在机器人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并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这些问题限制了美国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潜力,若不采取有效措施,美国可能在全球机器人经济中逐渐落后,错失这一关键产业发展的机遇,从而可能将劳动力市场的优势让与中国。 

这亦是美国企业倡导成立[国家机器人办公室]的根本原因所在——他们期望通过政府层面的协调与资源整合,增强整体竞争力,以应对来自中国的竞争挑战。 

若该战略得以实施其影响将多维度展现 

在技术领域,美国有望进一步巩固其在高端机器人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

例如,波士顿动力公司在动态平衡和运动控制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与特斯拉在AI和自动化生产方面的积累相结合,可能会推动美国在人形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前沿领域取得新的进展。 

在市场领域,美国可能通过政策支持和补贴,加速其机器人产品在全球市场的渗透,从而压缩中国等国家的市场份额。 

美国还可能通过制定技术标准和国际合作,构建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机器人产业生态系统,进一步巩固其在供应链和价值链中的主导地位。 

然而,该战略的实施并非无挑战。 

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需要长期的资金投入和技术积累,而美国政府的财政状况和政治分歧可能限制其战略的执行力度。 

其次,美国在制造业基础上的不足,可能成为其规模化生产机器人的一个重大障碍。  

美国在机器人产业多个领域表现欠佳 

高产量、高质量、低成本的制造能力主要集中在诸如中国等国家,美国在这一领域难以匹敌,特别是在原材料供应仍依赖中国的背景下。

在美国,所谓的[美国制造]标签有时会误导消费者,甚至可能带来不利影响。 

依据[实质性转型原则],外国原材料,尤其是来自中国的,可以在第三国进行加工,随后在美国进行组装,并被贴上[美国制造]的标签,这掩盖了实际的供应链依赖性。 

众多美国企业利用这一法律漏洞,从中国进口廉价的原材料,加工成机器人硬件,并贴上[美国原产]的标签,这削弱了真正本土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这一问题不仅难以讨论,而且解决起来也相当困难。 

实现工业机器人的规模化生产远比预期更为复杂和耗时。 

全球供应链高度专业化分工,许多关键组件的生产已经由成本更具优势的国家所主导。 

供应链的中断已经多次对西方经济造成冲击。 

尽管美国在尖端科技产业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该国在国家战略方面存在缺失,并且正面临制造业外流的严重问题。 

由于制造业成本过高,美国难以与中国的产品竞争,而中国产品以较低的价格提供了高质量,这使得美国的[质量优势]逐渐被削弱。 

在全球机器人密度排名中,美国位列第十,但即便在工资调整后,其自动化技术的采用率也比预期低了49%。 

尽管在AI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美国的机器人产业却发展缓慢。 

政策层面缺乏一致性,例如《芯片法案》和《通胀削减法案》因政府更迭而面临被废除的风险。 

经济结构更倾向于数字创新和服务产业,导致许多企业选择将生产外包至成本较低的地区,从而加深了对中国制造业的依赖。 

目前,自动化与机器人技术正经历一场根本性的变革,预示着制造业及关键行业的全面自动化即将到来,这将深刻改变全球经济的结构。 

中国在机器人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2023年机器人年安装量达到27.6万台,占全球总量的51%。 

相比之下,美国在机器人发展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制造业的外流导致其产业基础受到削弱,供应链对中国过度依赖,关键零部件和材料大量进口。 

此外,美国缺乏长期的国家战略,在机器人密度排名中仅位列第10,与其科技实力并不相符。 

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若美国不采取积极措施,加强战略规划、重建供应链、培养专业人才,将可能在全球机器人经济的竞争中逐渐落后。  

产业正经历中国制造与美国算法的竞争 

中国利用其在稀土加工和减速器国产化方面的优势,有望掌握核心部件70%的产能,进而成为全球机器人硬件的主要生产基地。

与此同时,美国则依靠3D打印技术和复合材料等领域的优势,保持其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力。 

在软件生态系统方面,特斯拉Optimus计划利用其全自动驾驶(FSD)算法构建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并向第三方收取授权费用; 

而华为、百度等中国企业则倾向于推出开源的机器人操作系统,以吸引中小型企业参与。 

这种软件生态系统的分化将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未来发展开辟更多可能性。 

中国的战略侧重于产业链的整合和成本控制,通过政策推动迅速占领中端市场; 

而美国则依赖于尖端算法和资本密集度来构建技术壁垒,在高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未来五年,双方可能会走向一种[差异化共生]的模式——中国将在教育、服务机器人以及核心部件供应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美国则可能在高端工业和医疗机器人市场保持垄断地位。 

而中国有望凭借其先发优势,在未来机器人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引领全球机器人经济的发展趋势。 

至2023年,中国新增机器人安装量达到276,000台,占全球机器人安装总量的51%,这一数字已超越美国、日本、韩国及德国四国的安装量总和。

 同时,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国产化步伐亦在加快,国内企业在本土市场的占有率稳步提升,从2020年的30%增长至2023年的50%。 

相比之下,美国在机器人产业的表现则显得不尽人意。 

美国在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的生产方面对中国存在显著依赖。 

例如,构建一个与Universal Robots UR5e相似的机械臂,在美国的成本大约是中国的2.2倍。 

即便某些零部件标榜为[美国制造],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中国制造的零件和材料,且目前尚无有效的替代方案。

国内机器人产业落地各地都在推进之中 

[具身智能]首次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地方领导亲自挂帅,针对这一新兴领域,通过调研、讨论会、政策制定等多种方式,积极布局具身智能产业。

在硬件领域,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包括电机、传感器、减速器、轴承等,国产供应链已非从无到有的状态。 

相较于国内厂商的产品方案,人形机器人硬件技术路线已逐渐趋于统一,大部分核心零部件正处于发展阶段,部分已接近成熟,国产化程度较高。 

以人形机器人为例,其技术可反哺城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智能驾驶领域。 

当前,主流汽车制造商正致力于实现[L3级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落地。 

人形机器人进入汽车制造厂工作,能够收集更多物理环境数据,实现数据闭环,进而提升车辆与智能系统的协同效率。 

2024年被视为机器人产业基金的落地高峰期,各省市、地区纷纷设立机器人产业基金,多个规模达百亿以上的产业基金相继成立。 

自年初以来,广东、江西、天津、南京、苏州等地的机器人基金也陆续推出。 

据业界专家预测,到2025年、2026年,机器人产业的资金短缺问题有望得到缓解,这将推动人形机器人整机的迭代更新以及商业化的加速实施。

结尾: 

2025年标志着人形机器人产业进入大规模生产的新纪元,同时亦是中美两国在技术领域展开激烈竞争的重要时刻。

中国在产业链的整合和成本控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而美国则依靠先进的算法构建了技术上的优势。 

展望未来,两国可能会实现一种[差异化共生]的局面。 

中国将在教育、服务机器人以及核心部件供应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而美国则可能主导高端工业和医疗机器人市场。 

然而,无论技术如何进步,构建一个全球性的治理框架将是至关重要的。 

硅基研究室:《2025,谁能成为[机器人第一城]》,科创板日报:《机器人,美国下一个国家战略?》,芯闻报告:《人形机器人[新势力]崛起,中美角力下的产业变革与未来蓝图》,AgeTech新视野:《中美机器人大战:2025谁将主导未来生产力?》,南京大学企业家研究所:《美国错失新劳动力经济:机器人领域的挑战与中国的崛起》,AI科技港:《被逼急了!美国机器人企业集体发声抱团取暖》

       原文标题 : 产业丨美企促推机器人国家战略,以应对中国带来的竞争压力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