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产业链全景图:一场由车、路、云联袂主演的科幻大片

无人车来也
关注

引言

当汽车学会“思考”,人类终于可以偷懒了!

十年前,如果有人告诉你“汽车能自己开”,你大概会以为他在看《变形金刚》。

但今天,无人驾驶已经悄悄从科幻片溜进了现实:特斯拉的车主一边嗑瓜子一边“开车”,百度的Robotaxi在长沙街头淡定接客,甚至快递小哥都可能被无人配送车抢饭碗。

这场技术革命的背后,是一场车、路、云三方联手的“江湖混战”——车企拼硬件,科技公司卷算法,政府忙着修“聪明路”,而云计算大佬则在后台默默数钱。

更刺激的是,这场大战还夹杂着5G、人工智能、伦理争议和一堆还没搞定的交规问题。

今天,无人车来也(公众号:无人车来也)就来扒一扒无人驾驶产业链的“内幕”,看看这场大戏到底演到哪一集了。

(参考阅读请点击:

《2025,无人车产业链投资热度为啥一路狂飙?》)

一、硬件江湖:车企和供应商的“军备竞赛”

无人驾驶的硬件,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兵器谱”——激光雷达是倚天剑,摄像头是屠龙刀,而算力芯片则是内功心法。

业界人士指出,硬件是无人驾驶的“肌肉”!

1. 传感器大战

激光雷达VS摄像头特斯拉的马斯克曾放话:“用激光雷达的都是傻子!”(后来他悄悄买了激光雷达专利。)

而中国车企们则集体翻白眼:“您老摄像头+AI的方案,雨天识别塑料袋像幽灵,咱可不敢赌命。”

数2023年,全球激光雷达市场规模暴涨60%,禾赛科技、速腾聚创等中国企业拿下近半份额,而特斯拉的纯视觉方案事故率比行业平均值高23%(美国NHTSA报告)。

2. 算力芯片

无人车的“大脑”有多烧钱?

一台L4级无人车的算力需求≈150台iPhone,而芯片巨头英伟达的Orin芯片一颗卖400美元。

车企们边掏钱边哭:“这玩意儿比黄金还贵!”

某品牌无人车曾因算力不足在复杂路口“死机”,工程师连夜升级芯片,事后吐槽:“它当时卡得就像我家的旧电脑跑《赛博朋克2077》。”

二、软件风云:算法公司的“神仙打架”

如果说硬件是骨骼,软件就是无人车的“灵魂”——但这位“灵魂”偶尔会犯二。

智能算法、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这些前沿技术,让无人驾驶汽车拥有了“思考”的能力。

1. 高精地图

无人驾驶的“电子导游”:百度地图和高德为了争“谁家导航更懂老司机”,连胡同里的煎饼摊都标了出来。

但问题来了:无人车看到地图上“此处有摊”,实际却被城管撵走了,当场懵圈。

截至2024年,中国只有北京、上海等30个城市开放高精地图测绘资质,腾讯曾因无证测绘被罚200万。

有网友调侃:“这波是地图界的无证驾驶。”

2. AI伦理

当无人车面临“电车难题”,程序员们吵翻了:“撞老人还是撞小孩?系统要不要考虑乘客的年龄?”

德国奥迪的工程师干脆摆烂:“我们设定优先保护车内人员,因为……车是他们买的。”

某知乎网友发表神评:“建议无人车安装语音功能,撞之前大喊‘卧槽刹不住了!’,这样责任就算人类的。”

三、车路协与车路云:无人驾驶的“黄金搭档”

在无人驾驶的江湖里,车路协(V2X)和车路云(Cloud)就像是两位形影不离的“黄金搭档”,它们共同为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1、车路协:车辆与交通环境的“对话者”

车路协,简单来说,就是让车辆能够与周围的一切进行“对话”。

无论是交通信号灯、道路标志,还是其他车辆、行人,都能通过V2X技术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

这样一来,无人驾驶汽车就能提前预知路况,做出更加合理的行驶决策。

比如,在拥堵的路段,V2X技术可以让车辆提前规划出最优路线,避免“堵车焦虑”。

2、车路云:无人驾驶的“云端大脑”

如果说V2X是车辆与交通环境的“对话者”,那么车路云就是无人驾驶的“云端大脑”。

它负责存储和处理海量的数据,为车辆提供强大的运算支持。

无论是实时路况分析、驾驶策略优化,还是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理,车路云都能游刃有余地应对。

比如,在遇到突发情况时,车路云可以迅速分析现场情况,为车辆提供最佳的避险方案。

3、数据对比

维度车路协(V2X)车路云(Cloud)单公里成本1.2万元(设备+安装)3.5万元(云计算订阅费)实时性延迟<10ms(物理设备)延迟<50ms(5G网络)适用场景城市拥堵路段高速公路、无人区

四、产业链上的“英雄豪杰”:谁主沉浮?

无人驾驶产业链的繁荣,离不开众多“英雄豪杰”的共同努力。

从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到技术企业,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者到数据服务提供商,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1、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无人驾驶的“领航者”

特斯拉、蔚来、比亚迪、吉利等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无疑是无人驾驶领域的“领航者”。

它们以高性能电动汽车为基础,不断推动无人驾驶技术的落地实施。

比如,特斯拉的Autopilot系统已经实现了L2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让无数车主提前体验到了无人驾驶的魅力。

比亚迪的“全民智驾”更是把智能驾驶推向了10万元以下车型。

2、 技术企业:无人驾驶的“幕后推手”

百度、华为、阿里巴巴等技术企业,则是无人驾驶领域的“幕后推手”。

它们通过开发智能算法和云计算服务,为无人驾驶技术的成熟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比如,百度的Apollo系统已经与多家车企达成合作,共同推动无人驾驶技术的商业化应用。

图源:智驾未来

3、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者:无人驾驶的“铺路人”

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者,在无人驾驶领域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它们为无人驾驶环境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比如建设智能交通信号灯、铺设专用车道等。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举措,实则都是无人驾驶技术落地的重要基石。

4、 数据服务提供商:无人驾驶的“情报员”

提供实时交通数据的企业,则是无人驾驶领域的“情报员”。

它们通过收集和分析路况信息,为无人驾驶系统提供高效运行的数据支持。

比如,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等导航软件,就通过实时更新路况信息,帮助无人驾驶汽车避开拥堵路段,提高出行效率。

五、未来趋势:无人驾驶的“终极梦想”与“骨感现实”

1. 商业化:从“炫技”到“赚钱”

百度萝卜快跑、小马智行、文远知行Robotaxi在北京、武汉、广州等地的收费,甚至比人类出租车还便宜,但也有用户抱怨:“虽然不贵,但是不会聊天。”

也有用户说:我就像这样静静地呆着,度过一段美好的旅程!

亚马逊的无人配送车Scout因为撞翻垃圾桶,被小区大妈集体投诉:“这玩意儿比我家哈士奇还能拆家!”

2. 法规与安全

人类最后的倔强:美国亚利桑那州曾批准无人车不配方向盘,结果Uber无人车撞死人后,州政府光速改口:“方向盘还是装回去吧……安全员也别撤了。”

总之,无人车来也(公众号:无人车来也)认为,在无人驾驶的江湖里,有技术狂人的野心,有资本泡沫的浮夸,也有普通人的期待:“啥时候能让我上班路上睡到自然醒?”但别急——等哪天你的车能自己找车位、自己充电、甚至自己接单跑滴滴赚外快时,记得给它发个红包。毕竟,它可能比你更懂“打工魂”。亲!你说呢?

       原文标题 : 无人驾驶产业链全景图:一场由车、路、云联袂主演的科幻大片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