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家人们,如今汽车工业从电气化迈向智能化,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 作为智能汽车的 “当红炸子鸡”,已然成为行业焦点。
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到 2030 年,Robotaxi 全球市场总规模将达到 8349 亿元,中国和美国更是站在第一梯队,引领行业发展。
今天,咱就来聊聊美国的 Robotaxi,看看这个行业里的巨头们是如何 “神仙打架”,又面临着哪些难题。
(参考阅读请点击:
《2025年,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能盈利吗?小马智行、萝卜快跑、文远知行谁领跑?》)
一、 Robotaxi:从科幻到现实,美国人的“新宠”
Robotaxi,这个听起来像是科幻电影里的词汇,如今已经悄然走进了美国人民的日常生活。
从载客通勤到快递运输,再到即时配送,Robotaxi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网约车和出租车市场,成了Robotaxi的主要战场。
去年10月,J.D. Power发布了一项关于2024年美国Robotaxi体验的研究结果。这项研究覆盖了五个市场——达拉斯、拉斯维加斯、洛杉矶、凤凰城和旧金山,调查了3773名受访者。
结果显示,乘客对Robotaxi的满意度高达8.53分(满分10分)。看来,美国老百姓对Robotaxi的体验还是非常满意的。
不过,满意度高并不意味着没有顾虑。消费者最看重的还是安全性。毕竟,2018年亚利桑那州那起自动驾驶车辆撞人事故,至今让人心有余悸。
当时,一辆载有安全员的自动驾驶车辆以70公里时速撞上了一名过马路的妇女,最终安全员被判缓刑,而那位妇女永远地离开了。
除了安全性,隐私性和经济性也是消费者尤为看重的。77%的乘客表示,在假设两种服务费用相同的情况下,更愿意使用没有司机的Robotaxi服务进行私人对话。毕竟,谁也不想让司机听到自己的隐私话语。
经济性方面,马斯克曾多次表示,Robotaxi的单英里成本仅为0.18美元,远低于传统出租车的2-3美元/英里。
更有甚者,购买特斯拉Cybercab的消费者,还能让车自己去接单挣钱,据说每年可以获利3万美元。
听起来,Robotaxi不仅省钱,还能赚钱,简直是“躺赚”神器。
二、 Waymo vs 特斯拉:硬件路线 vs 软件路线
在美国Robotaxi市场上,Waymo和特斯拉无疑是两大巨头。不过,这两家公司的技术路线却截然不同。
Waymo走的是硬件路线,自主研发关键传感器,从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到计算平台,基本实现全套传感器自研。
这种路线虽然成本高,但能够更独立自主,对消费者体验的提升也更友好。
目前,每辆Waymo自动驾驶车的硬件成本约为14万美元,使用寿命大约为4年。根据Alphabet第二季度财报,Waymo所属的“其他业务”板块在该季度的亏损额已经达到11.3亿美元。
马斯克曾调侃Waymo称:“Waymo money。”
不过,Waymo的烧钱之路并没有停止:去年7月,Alphabet向Waymo输血50亿美元。10月,Waymo又融资56亿美元,投后估值达到450亿美元。
有了钱之后,Waymo的挑战依然不少。比如,数据较为单一,主要来自自动驾驶车队数据和标注数据,这不利于提升自动驾驶的体验。此外,Waymo的地理围栏测试区域提供了“安全区”,限制了自身的扩展速度。
相比之下,特斯拉走的是软件路线,采用大模型端到端的技术方案,也就是纯视觉方案(FSD)。
这种方案通过神经网络进行车辆控制,优势是神经网络可以不断自我学习,优化自动驾驶性能。
比如,如果一辆特斯拉无人汽车撞到一只流浪猫,下一次所有特斯拉无人汽车都知道要避开猫。
不过,这种方案的缺点是实际驾驶中的情况太过复杂,神经网络学习和迭代的时间会很长。
Ted掌门人Chris Anderson表示,在每天1.5小时通勤中,特斯拉会3、4次脱离自动驾驶。Waymo可以为消防车让路,特斯拉做不到。
小鹏汽车创始CEO何小鹏的体验则是,在旧金山城区,Waymo表现更好一些;特斯拉FSD在硅谷和高速公路上表现极佳。
他表示,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在几个月内有了显著进步。
三、政策和商业化:Robotaxi的两道难关
尽管Robotaxi在美国发展迅速,但政策和商业化依然是两大难题。
首先,安全问题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
美国政府对自动驾驶采取非常谨慎的监管措施。最近,特斯拉的FSD面临着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的严肃调查,主要集中在特斯拉车辆在恶劣能见度条件下的表现,其中包括多起严重事故。
此外,Robotaxi在美国每个州的落地需要经过测试、试点、部署三个环节,每个环节在每个州的流程都不一样。
马斯克就抱怨称:“在美国逐州执行程序非常痛苦。”现行法规还规定,单个公司每年运营的自动驾驶汽车数量不得超过2500辆,这无疑限制了企业的扩张。
不过,随着美国政府换届,事情似乎出现了转机。美国媒体报道称,当选总统特朗普的过渡团队成员表示,他们计划将全自动驾驶汽车的联邦立法作为交通部的优先事项。
一旦美国交通部立法通过,允许制造商每年可部署自动驾驶汽车从2500辆提高至10万辆,这对于美国的Robotaxi行业来说将是巨大利好。
商业化方面,Robotaxi企业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据华鑫证券测算,Robotaxi的单车盈利模型将在2027年左右实现。
成本侧的主要下降驱动体现在“硬件成本的下降 + 智驾能力提升”带来的单车远程安全员成本下降;
营收端来看,随着Robotaxi“运营时长提升+空驶率下降”这两个指标的改善,预计在2027年实现单车盈利和成本之间的平衡。
科技分析师Gene Munster认为,到本十年末,特斯拉的营业利润将会大幅提升,可能会有10%-155%的增长。
不过,并不是每家企业都能像特斯拉一样获得公众关注和资源支持。即便是Waymo这样的头部企业也在面临亏损,其他企业可想而知。
四、 结语:Robotaxi的未来,谁能笑到最后?
Robotaxi的未来,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Waymo和特斯拉的技术路线之争,政策和商业化的双重考验,都让这个行业充满了变数。
不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逐步放宽,Robotaxi必将在未来的出行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每家想在Robotaxi领域站稳脚跟的企业,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提升商业化能力,保证自己在激烈竞争中能活下去。
毕竟,只有活下来的企业,才有机会笑到最后。
总之,无人车来也(公众号:无人车来也)认为,美国的 Robotaxi 行业就像一场激烈的竞赛,巨头们各显神通,却也面临着政策和商业化的双重挑战。
未来,谁能在这场混战中脱颖而出,成功突破困境,让我们拭目以待!
亲!你说呢?
原文标题 : Robotaxi:美国的“无人驾驶梦”,特斯拉和Waymo的“烧钱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