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家人们,如今科技发展那叫一个迅猛,无人车这一概念,从最初的科幻设想,逐渐走进了现实,成为了投资界的 “香饽饽”。
2025 年,无人车产业链投资热度持续攀升,1季度披露的38起、40亿无人驾驶融资资本如同汹涌的潮水,纷纷涌入这个充满潜力的领域。
这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今天,无人车来也(公众号:无人车来也)咱就来好好唠唠,看看无人车产业链到底凭啥这么吸引资本的目光。
(参考阅读请点击:
《无人驾驶:2025年1季度融资40亿元,资本开始狂囤"螺丝钉"和"扫地僧"?》)
一、政策东风,助力无人车产业起航
在无人车产业发展的进程中,政策支持可谓是一股强劲的东风。
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为无人车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从《“十四五” 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到《关于支持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的通知》,再到《“数据要素 ×” 三年行动计划 (2024 - 2026 年)》,这些政策为无人车行业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也为企业营造了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
各地政府也积极响应,纷纷出台具体措施推动无人车的应用与发展。
深圳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列,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计投放功能型无人车规模已超 300 辆,覆盖商超、外卖、快递等多种场景。
并且,深圳还提出共建自动配送测试阶段 2.0 时代,通过 “4123” 系列举措,打造全国领先的智能网联功能车治理体系,计划到 2025 年末,全市上路的功能型无人车要攀升上千辆规模。
北京、上海等城市也陆续发布无人配送车相关管理细则,开展基于 L4、L5 级别自动驾驶技术的示范区运营,规划特定的测试道路与场景,开放大容量无人配送车的行驶权限。
政策的大力扶持,让资本看到了无人车产业的巨大潜力,纷纷涌入这个赛道。
二、技术突破,为无人车产业注入核心动力
无人车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持续突破。
在传感器领域,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的性能不断提升,成本却在逐渐下降。
例如,国内的速腾聚创在激光雷达技术上取得重大进展,把 BOM 成本压到 2700 元,使得激光雷达能够更广泛地应用于无人车领域。
传感器精度和可靠性的提高,让无人车能够更精准地感知周围环境,为安全行驶提供了有力保障。
人工智能算法的进步也是无人车发展的关键。
通过海量的数据训练,无人车的决策系统能够更加智能地应对各种复杂路况。
像谷歌的 Waymo,凭借其先进的算法,在无人车的感知、决策和控制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国内的一些企业也不甘落后,如百度的阿波罗平台,通过不断优化算法,已经在多个城市开展无人车的试点运营。
此外,5G 通信技术的普及,实现了车辆与车辆、车辆与基础设施之间的高速、低延迟通信,让无人车能够实时获取路况信息,进一步提升了行驶的安全性和效率。
技术的不断突破,让无人车从设想逐步走向现实,也吸引了大量资本投入到技术研发和创新中。
三、市场应用,展现无人车产业广阔前景
无人车的市场应用场景日益丰富,这也是吸引资本的重要因素。
在出租车领域,无人车已经风生水起。
去年萝卜快跑在武汉出圈后,最近渗透到了香港、新加坡、中东等地区;文远知行、萝卜快跑无人车不仅在北上广深开疆拓土,而且在海外收获不断,美股上市带来的资金、人才、市场更是为无人车发展备足了粮草。
在物流配送领域,无人配送车已经开始崭露头角。
2024 年无人配送车已完成超 600 万次订单配送,覆盖 300 余个城市。
例如,京东、美团等电商和外卖平台,纷纷引入无人配送车,提高配送效率,降低人力成本;新石器、九识智能、行深智能等高科技企业异军突起,成为无人配送的先锋队。
在一些封闭园区,无人接驳车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在机场、工业园区的日均服务人次突破 50 万。
无人环卫车、无人巡逻车等新兴场景也逐步落地。
在一些城市的街道上,已经可以看到无人环卫车自动清扫路面,不仅提高了清扫效率,还能减少环卫工人在危险环境下的工作。
此外,无人车在特种作业领域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比如在矿区,环境恶劣,人工驾驶存在一定风险,无人矿车的应用可以提高作业效率,保障人员安全。
在农业领域,无人农机可以根据农田的实际情况,精准地进行播种、施肥、收割等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丰富的市场应用场景,让资本看到了无人车产业巨大的商业价值,纷纷加大投资力度。
四、产业链协同,打造无人车产业强大竞争力
无人车产业链涉及多个环节,从零部件制造、整车生产到运营服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创新成为趋势。
硬件供应商与场景运营方联合开发定制化解决方案,推动技术适配性与成本效益同步优化
激光雷达:供应商不断优化产品设计,降低成本,以满足整车企业大规模应用的需求。速腾聚创把成本压到2700元,逼得美国Lumotive裁员40%;
控制芯片:地平线推“阉割版”征程6,专攻无人农机,功耗降50%;
线控底盘:例如,一些线控底盘供应商与整车企业合作,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开发出具有针对性的底盘产品,提高了车辆的性能和稳定性。比博斯特发明“底盘即服务”,按里程收租
同时,整车企业与运营服务企业也紧密合作。
一些无人车整车企业与物流企业合作,根据物流配送的特点,开发出更适合物流场景的无人车,并提供配套的运营服务。
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无人车产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强,也让资本对这个产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六、资本新棋局:从烧钱竞赛到生态构建
当新石器完成10亿C+轮融资时,少有人注意其股东名单暗藏玄机——顺丰、中通等物流巨头联合注资,构建起"运力+场景+数据"的闭环生态。
这标志着资本策略从单点突破转向体系作战,形成产投融合新模式:
车企与矿企联姻 :比亚迪联合紫金矿业开发矿山无人车,动力电池回收成本下降55%;物流与零售结盟 :菜鸟网络投资九识科技,在杭州试点"分钟便利店补给";科技与保险共舞 :华为联合平安推出"里程保险",车辆自动驾驶比例越高保费越低。
这种深度融合正在重塑估值逻辑:
专注港口无人驾驶的西井科技,因接入长三角港口群数据网络,市盈率飙升至传统装备企业的8倍;
做线控底盘的比博斯特,因进入小米汽车供应链,三个月估值翻三番。
总之,无人车来也(公众号:无人车来也)认为,2025 年无人车产业链投资热度攀升,是政策支持、技术突破、市场应用、产业链协同、资本新棋局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无人车产业正朝着更加成熟的方向发展。
当全球资本疯狂追捧中国零件商,当长三角工厂定义自动驾驶的"行业标准",这场始于供应链的产业革命,正在书写新的商业哲学:真正的技术霸权,不在实验室的惊世发明,而在产业链每个环节极致的打磨。或许正如砺群科技车间标语所写:"把支架做到极致,你就是新时代的钢铁侠。"亲!你说呢?
原文标题 : 2025,无人车产业链投资热度为啥一路狂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