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布局到生态构建,雷鸟创新能凭借AI眼镜杀出重围么

芯流智库
关注

【摘要】从技术萌芽到市场爆发的关键节点,AI眼镜正以惊人的速度从“技术demo”转向“生产力工具”,成为科技领域的新热点。

2025年,被业界公认为AI智能眼镜的“爆发元年”,众多科技巨头纷纷入局,一场关乎技术、资本与生态的“百镜大战”已然拉开序幕。

雷鸟、小米、华为、字节等在内的国产厂商群雄并起,Meta和Snap两大国际巨头更是动作频频。

然而,当前的AR市场仍处于早期阶段,产业链不成熟、内容生态匮乏等诸多挑战仍然摆在各厂商的面前,技术、资本、生态,这三座大山成为AI眼镜行业发展的关键。

在此基础上,雷鸟创新与阿里云开启独家战略合作、并与博士眼镜深入线下渠道联合,低价换市场的小米式打法之下,公司又能否成为百镜大战的最终赢家?

以下为正文:

2025年,被普遍视为AI智能眼镜的“爆发元年”。随着Meta、华为、雷鸟创新等企业的密集布局,这一赛道已从早期的概念验证阶段迈入规模化商用前夕。

据Wellsenn预测,2025年全球AI智能眼镜出货量将突破400万副,随着入局者增多,AI售价降低,有望打开消费市场。

从技术萌芽到市场爆发的关键节点

当前,AI 眼镜正以惊人的速度走进大众视野和各行各业,从“技术demo”转向“生产力工具”,成为科技领域的新热点。

市场层面,消费级AI眼镜与行业级AI眼镜需求双线爆发。

IDC预计2025年全球AI眼镜市场出货量将达到1280万副,同比增长26%。其中,中国AI眼镜市场2025年出货量预计为280万副,同比增长高达107%。

AI加持下的AR眼镜公司已经成为资本青睐的新对象,24年上半年累计发生的融资金额超过15亿元。

其中,雷鸟创新于24年9月宣布完成B+和B++轮融资,由嘉兴南湖科盈、嘉兴南湖嘉新创禾、无锡惠开正合、无锡惠山科创等机构联合投资。

公司的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AI+AR的技术研发与产研制造基地的扩建;至此,雷鸟创新在近半年总融资额已超过5亿元。

从二级市场的角度来看,国内投资者仍对AI加持下的AR眼镜赛道持乐观态度。

另外,成本也是AR眼镜发展的一大重点。

Meta发布的Orion成本超过1万美元,但得益于技术的逐步成熟,AR眼镜部分器件的成本正在逐步下探,部分关键器件的价格降幅近30%,为市场进一步爆发带来了更大的机会。

然而,无论从消费市场,还是从供应链、应用生态的角度看,AR市场整体都还处于比较早期的阶段。

现在的AR市场正处于一个没有成熟产业链、没有硬件标准、没有软件生态的时代。

当前,消费级AR眼镜的内容生态不够丰富,远远无法与智能手机的内容生态相提并论,并且应用端也始终未出现爆款产品。

由此,生态不足的产品在用户端势必逐渐沦为闲置,而在厂商侧,也由于客户的反馈不佳,难以建立起有效的商业模式,形成恶性循环。

而内容生态无法仅依靠AR眼镜厂商开拓,还要由来自各行各业的合作伙伴共同建设,不是短期内能迅速解决的事,产业链建设成为行业持续向上的关键。

与此同时,受限于语音识别技术、图像识别技术、增强现实技术,AR眼镜的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游戏、观影等领域。

观研天下数据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AR眼镜消费端的应用中,游戏占比35%,影视直播占比32%,旅游和社交购物占比为33%。

而这三类应用场景并不存在不可替代性,消费级AR眼镜仍缺少一个强有力的需求作为支撑。

由此,XR领域始终面临着需求真伪的头疼问题。

创业者们过于期待“终极方案”,希望用一个产品、多个功能,像苹果iPhone一样成为定义者;而功能的堆积,导致产品重量过大、价格过高,迟迟没有迎来引爆点,结果适得其反。

AR眼镜行业虚火犹存。

然而,和过去的几年相比,从业者似乎已经不再仰望星空、自嗨在技术的星辰大海里,开始从细分场景出发,用不断迭代的方式,来跨过创新的“死亡谷”。

巨头环伺下的“百镜大战”

越来越多企业入局AI眼镜领域加剧了市场竞争,也推动了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产品的不断创新,一场激烈的 “百镜大战” 已然爆发。

在国外,苹果Vision Pro 2代量产在即,Meta联手雷朋推千元级新品;在国内,影目、雷鸟、Rokid等企业正在展开激烈的竞争,而华为、小米、百度等科技巨头也广泛关注与积极参与。

中银国际曾将Meta预计于2025年推出的首代AR眼镜类比为智能手机时代的iPhone 1。

而到2027年,苹果首款AR眼镜可能会像当年的iPhone 4一样,推动整个产业进入高速发展的新阶段。

与此同时,国产厂商正面临着Meta和Snap这两大国际巨头的挑战。

Snap于24年9月发布了新一代Spectacles AR眼镜——Spectacles '24,主要面向开发者设计,付费模式为每月99美元,为期一年。

Spectacles '24采用了波导+LCoS光学,FOV为46°,PPD达37,配备4个追踪摄像头,支持Snap空间引擎,搭载双高通骁龙处理器,单次连续使用时长45分钟,预装Snap OS,支持手势识别与语音输入,机身重量约为226g。

未来,Snap还将与OpenAI合作,计划为Spectacles '24提供更智能的上下文识别功能。

而Meta通过与雷朋合作,推出的Ray-Ban Meta AI眼镜已经售出了100多万台。

后来Meta又跟雷朋的母公司依视路陆逊梯卡(意大利眼镜集团EssilorLuxottica)达成新协议,合作将延续至2030年,Meta的AR眼镜应该会延续此前的合作。

当前,公司尚未正式上市的Meta Orion AR眼镜也早早的占据了C为,成为当仁不让的黑马选手,通过AR眼镜Orion、独立的计算单元Compute Puck,以及EMG神经腕带颠覆了对传统眼镜的认知。

国内同样群雄割据。

24年4月,小米米家智能音频眼镜悦享版正式发售;5月,华为发布了搭载HarmonyOS 4操作系统,并接入盘古AI大模型的智能眼镜。

国内的竞争者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以雷鸟为代表的XR相关公司,将AR眼镜看作是终极VR设备的过渡产品;二是,字节在内的大模型公司,将AR眼镜视为大模型落地的重要场景;三是,华为等硬件厂商将AR眼镜看作更加智能化的下一代产品。

对雷鸟创新而言,字节等大模型公司在电商平台的加持下,本身就是庞大的流量池,推广层面始终占据上风;而华为、小米等国内的3C巨头更是自带流量和品牌,在渠道上可谓是无敌的存在。

技术、资本、生态的三座大山

当前,“百镜大战”本质进入了技术、资本、生态三重能力的终极较量。

首先,技术是核心竞争力,未来缺乏技术迭代能力的企业,终将被消费者抛弃。

AR眼镜的核心技术主要集中在光学、显示和感知领域,而当前的主要元器件多由相关公司采购获得,再由整机厂商负责采购和调教。

早期阶段,AR眼镜往往面临着能用但不好用的问题,中小规模的厂商往往缺少研发能力,在供应侧又缺乏话语权,产品同质化现象与改良版本时有出现。

对AR眼镜而言,真正的“AI Agent”必须是软硬件能力的深度融合。

仅依靠大模型本身难以实现真正的智能交互,需要通过Agent架构来强化AI的决策能力、交互能力和场景适应能力。

然而,AR眼镜厂商擅长解决光学等硬件产品问题,但对于动辄需要千万张显卡来训练的大模型,要想独立开发,不仅烧钱、也缺乏相应技术和人才。

当前,直接采购基础大模型、或选用开源大模型植入产品的做法并不少见,但产品体验成为了让眼镜好用的难点。

其次,AI眼镜是典型的重资产赛道,资本实力直接决定企业生存周期。

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链断裂难以熬过行业发展前期,资本实力成为决定企业生命的关键。

同时,AI眼镜的终极竞争是生态闭环的争夺,需在内容、开发者、场景三方面构建壁垒。

背靠世界最强的硬件供应链,国产智能眼镜厂商面临的问题从来不是硬件,而是软件与背景。

Meta作为全球社交巨头拥有大量的强势社交产品,因此Ray-Ban Meta 智能眼镜很好地支持了Instagram、Message等Meta平台的视频直播、视频通话功能。

相较而言,如雷鸟创新在内的国产厂商尚未实现与微信、抖音、微博等主流社交平台的业务对接,而包括华为、小米在内的厂商也仅支持简单的语音功能,更像是一款带有智能耳机功能的眼镜。

当前,AR眼镜的内容生态发展十分有限,对消费级玩家而言,更多的是“旧壶装新酒”,仍然屈居于智能手机的“高端配件”地位。

AI眼镜作为AR眼镜的升级版,成为了雷鸟创新乃至全行业的罗马,生态建设成为了长期战略制高点。

低价换市场的战略图谱

“AR是未来的通用计算平台,所以雷鸟最核心的目标是在未来那个时代成功。”这是李宏伟在采访中提到的雷鸟创新发展的底层逻辑。

在此基础上,公司规划了三条产品方向。

一是针对未来的真AR眼镜,例如雷鸟X2和X3;二是面向便携大屏观影娱乐场景的BirdBath眼镜,如Air 2s和一些系列的终端配件;三是结合AI技术的智能眼镜。

然而,定制化开发的理论在商业上却很难实现,初期势必要面临着高昂的成本与无法难以大规模销售的难题。

25年1月2日,雷鸟创新和阿里云举行了战略签约,宣布在AI眼镜领域达成独家深度合作。

阿里云以通义系列大模型底座,针对雷鸟AI眼镜的场景和硬件特点,设计了整体多模态交互架构,定制化开发“云+端”模型,帮助产品实现高响应、低延迟、高质量的多模态AI交互体验。

同时,双方还将围绕眼镜产品的实际使用场景,开展功能定制和开发,并持续在雷鸟AI眼镜产品上迭代更新。

除阿里云之外,雷鸟创新同样联手博士眼镜打通线下销售渠道,吸引更多的传统眼镜用户。

在李宏伟看来,AI眼镜的核心逻辑,是对传统眼镜的升级,在提供传统眼镜价值的基础上,额外为其赋能新的AI和AR能力。

例如,AI眼镜绕不开配镜的一系列流程,甚至可以说,所有XR头显、眼镜等可穿戴设备都绕不过配镜,这正是博士眼镜等专业眼镜验配终端的优势所在。

除商业合作打造的强强联合外,雷鸟在自研领域也不断加紧步伐。

作为业内拥有核心光学方案全链路自研及量产能力的AR企业,雷鸟创新通过并线布局MicroLED+光波导、MicroOLED+BirdBath、AI等技术,实现跨越周期的资源、能力积累和高速增长。

公司内部团队自主研发了AI社交应用ChatBird,将大模型的多Agent框架与虚拟社交场景结合,实现了智能交互。

根据CINNO Research的最新数据,雷鸟创新在2024年上半年中国消费级AR眼镜市场份额达到38%,稳居中国市场第一的位置。

虽然AR设备的市场发展空间广阔,但是全球范围看,年度出货量未达到百万级别,仍未达到大众消费品的范畴。而小市场之下,雷鸟的领先地位也不稳妥,谁都有可能完成超车。

面对着激烈的行业竞争,公司已然劈下了价格屠刀。

简单而言,雷鸟创新想用“小米式打法”搅动行业格局。

在电商平台搜索“分体式AR眼镜”,发现价格大多在2000多元和3000多元,而雷鸟Air 3日常的价格在1699元,当遇上活动促销时,价格进一步下调,来到1499元。

2024年“双11”期间,雷鸟创新斩获京东、天猫平台XR行业销量第一,行业市占率高达42%。

新品雷鸟Air3销量获XR行业单品销量第一,雷鸟店铺销量环比2024年“618”增长220%。

低价抢占市场份额无疑是新兴行业发展前期的有效手段。

然而需要高度警惕的是,雷鸟所采取的“低价换市场”策略虽然在短期内能够迅速见效,但从长远角度来看,这种策略恐怕难以持续支撑其庞大的研发投入。

市场份额的最终争夺关键在于能否在硬件、AI等方面占据独特的竞争优势,在内容生态上构建起坚实的护城河,否则,或将重蹈乐视在电视机行业“赔本赚吆喝”的覆辙。

尾声

AI眼镜不仅是智能终端的进化,更是人机交互范式的革命。

然而,这场竞赛的终局并非由单一技术或资本决定,而是生态协同与用户体验的终极较量。

2025年的“百镜大战”或许将迎来惨烈的行业洗牌,技术不达标、资本储备不足、生态单薄的企业将批量出局。

唯有将技术转化为商业价值、用资本催化生态扩张、以生态反哺技术迭代的企业,才能在这场血战中幸存。

而胜利者必将属于那些既懂硬科技、又擅软实力的“全能型玩家”。

       原文标题 : 从技术布局到生态构建,雷鸟创新能凭借AI眼镜杀出重围么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