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OpenAI进一步加深对国内的API使用限制,更多的问题将落到一众厂商身上。
这其中,科大讯飞同样面临不少问题。
一方面,迭代了几代的讯飞星火大模型与大模型赛道的“领头羊”——OpenAI相比,在技术上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另一方面,大模型市场刚刚爆火就迎来价格战。背后是市场竞争趋向内卷引发的生存焦虑。
而在营收上,从2022年起,科大讯飞的高增长就已经戛然而止。伴随而来的,是逐年高水平增长的负债,以及不断为其“输血”的政府补贴。
AI大模型的蛋糕虽然诱人,但仍缺更精细的场景应用。自家特有的数据将对后续迭代至关重要。分化也许是大模型繁荣前的第一步。
以下是正文:
尽管AI、大模型赛道从去年开始就人满为患,但截至现在,国内还没有出现一个明确定义、高渗透率的产品。
这其中,科大讯飞是人工智能领域内落地应用最广泛的企业之一,近年来也在讯飞星火大模型上投入了巨额投入。
结合科大讯飞4月23日披露的2023年年度报告,2023年年末,在职员工的数量合计为14356人,其中技术人员数量最多,合计有8908人,占总在职员工的62.05%。
技术人员的高占比也体现出科大讯飞对人工智能的重视。
不过,科大讯飞在AI赛道上走的并不顺畅,和大多数友商一样,这几年的业绩和运营状况都表明大模型研发和商业化落地是一项道阻且长的工作。
AI赛道历来是烧钱游戏,随着更多竞争对手大模型产品的升级迭代,科大讯飞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
都在“对标”ChatGPT,对手不满意了
6月25日凌晨,国内部分开发者收到了来自OpenAI官方的邮件。
在邮件中,OpenAI团队指出,“我们将从7月9日开始采取额外措施,阻止来自不在我们支持的国家和地区列表中的地区的APl流量。要继续使用OpenAl的服务,您需要在受支持的地区访问服务。”
中国并不包含在OpenAI的开放清单内,这意味着OpenAI将自7月9日起终止对中国提供的API服务。
直白地说,套壳GPT模型研发本地化应用的公司,未来业务将遭遇重创无。但同时,这一事件对于那些自建算力的国内大模型厂商而言,也是一次机会。多家国产大模型厂商也向国内的开发者推出了“零成本迁移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5月到2024年6月,短短一年零一个月的时间里,讯飞星火从1.0升级到4.0。
24年初,科大讯飞发布了讯飞星火V3.5,这一版本在逻辑推理、语言理解等多个核心能力上显著提升,官方声称部分能力可以超越GPT-4 Turbo。
6月27日,讯飞星火大模型V4.0正式亮相,升级7项核心能力,推出面向C端的星火智能批阅机等硬件,以及面向B端的星火企业智能体平台。
图片来源:科大讯飞官微
但目前国内大模型产品的问题在于:其一,技术智能化程度不够;其二,行业已经卷起来了,尚未产生划时代突破就要开始卷市场份额。
一方面,科大讯飞和大模型赛道的“领头羊”——OpenAI相比,在技术上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尽管科大讯飞多次对比,声称要在功能上超越ChatGPT,但其董事长刘庆峰也坦言,“国产大模型在复杂知识推理、小样本快速学习、超长文本处理、跨模态统一理解上距离GPT-4还有差距”。
另一边,OpenAI则在继续研发优化ChatGPT。据OpenAI首席技术官Mira Murati透露,GPT-5可能在2025年底或2026年初发布,在特定任务中达到“博士级”智能水平。
另一方面,大模型市场的价格战愈发激烈。
今年5月,字节跳动旗下云平台火山引擎宣布,其自研的豆包大模型正式对外提供服务,并给出大幅低于行业主流水平的定价。随后,阿里、百度、腾讯、科大讯飞等一众厂商纷纷跟随降价。
价格战的背后,是技术加速演进带来的算力成本降低和市场竞争趋向内卷引发的生存焦虑。厂商们竞相降低大模型API的使用成本,以争夺市场份额。
在一门“烧钱”生意的起步阶段,这并不是一个好的信号。
营收减速,财务压力快速增长
2021年2月,科大讯飞在企业年度计划大会上,提出未来五年要达到“十亿用户、实现千亿收入、带动万亿产业生态”的目标。
2020年科大讯飞的总营收为130.25亿元,如果2025年想把营收提高到1000亿,这意味着科大讯飞需要每年平均实现约50.33%的营收增长率。
彼时,科大讯飞已连续10年实现了每年超过25%的营收增长,提出千亿营收计划时底气十足。然而,自2022年起,科大讯飞的营收高增长戛然而止。
科大讯飞在2022年和2023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88.20亿元和196.50亿元,营收同比增长率仅为2.77%和4.41%,与前几年相比骤降。
并且,2023年全年的营收未达200亿元,距离千亿营收目标的完成尚不足2成。
图片来源:WIND
近几年,其归母净利润同样表现不佳。2022年,归母净利润为4.18亿元,和2021年的9.79亿元相比同比下降57.31%。2023年年报披露归母净利润为1.18亿元,再次暴跌,同比锐减71.74%。
就细分业务而言,科大讯飞的业务范围多元,覆盖到了教育、智能硬件、智慧汽车等多个方面。目前,科大讯飞的主要营收来源有三个方面,分别为教育领域、智慧城市、以及开放平台及消费者业务。
2023年的年度报告显示,教育领域实现营收58.52亿元,占总营收的29.78%;智慧城市领域实现营收39.33亿元,占总营收的20.02%;开放平台及消费者业务板块实现营收61.85亿元,占比42.14%。
2023年,开放平台及消费者业务的营收增长十分迅速,成为新的营收增长点。B端业务也是一直以来科大讯飞的优势所在,智慧汽车业务的收入同比大幅增长49.71%,智慧金融产品和解决方案同比上涨23.01%,智慧医疗也实现了同比15.41%的增长。
数据来源:科大讯飞2023年年度报告
业务方面虽然有亮点,但科大讯飞的负债也在逐年增加。业绩增长的速度跟不上负债增长的速度。
2019年末到2023年末,科大讯飞的总资产从201.01亿元增长到378.31亿元,增幅为约88%。但负债总额的增长更为显著,从83.66亿元激增至200.99亿元,增长超过117亿元,涨幅达到了约140%。
科大讯飞的资产负债率也呈现出上升趋势。2019年末至2022年末,负债率分别为41.62%、47.77%、44.78%和48.73%,而到了2023年末,负债率高达53.13%。
此外,科大讯飞在市场投入和研发上的费用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高了公司的负债。2024年一季度,公司在大模型研发以及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和产业链可控方面的新增投入高达3亿元,研发费用高达8.42亿元,相对于去年同期增加了1.26亿元。
但这一切又是进军AI大模型必要的投入,在稳定落地商业化之前,这样的财务压力还会持续很久。
商业化落地仍是问题,大模型如何养活自己?
值得注意的是,科大讯飞长期以来的发展,一直伴随着政府补贴的身影。
根据2023年年度报告,其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为4.04亿元。而2023年的归母净利润为6.57亿元,政府补助在公司净利润中占比高达61.5%。
实际上,过去几年中,政府补助对科大讯飞净利润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从2016年的180.28%到2022年的84.31%不等。从这个角度看,科大讯飞的利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财政支持。
面对补贴依赖的现实,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为讯飞星火实际上规划了三条商业化路径。
第一是赋能C端硬件。科大讯飞以智能语音起家,目前已经开发出一系列包括翻译机、智能录音笔在内的C端产品。
但C端市场对价格较为敏感,并且产品市场上竞争日益加剧,如何保持产品的竞争力是科大讯飞值得考虑的问题。
第二是B端服务赋能和大模型定制,如教育、医疗、汽车等场景的落地实践。科大讯飞在B端市场已有多个成功案例,例如智慧教育解决方案的推广。
然而,B端市场的项目目前往往周期长、回款慢,现金流是重要问题。
第三是开放平台API服务。2024年5月,科大讯飞宣布旗下讯飞星火Lite API将永久免费开放,而同期一众友商也竞相开放免费,如何维持并突出自身特色是科大讯飞需要思考的问题。
图片来源:科大讯飞官微
人工智能走到今天,实际上和“人”有关的一切智能化应用都还处在基础定义阶段,商业化是摆在所有厂商面前的问题。
价格的激烈竞争背后,实际还是源于产品同质化。这一境况下,结合自家优势精准定义场景才是商业化落地的第一步。事实上,科大讯飞已经在教育产品上有了一定的积累。
随着OpenAI进一步加深对国内厂商的限制,自家特有的数据和场景将对后续迭代至关重要。分化也许是大模型繁荣前的第一步。
原文标题 : API限制、营收减速,科大讯飞如何走好大模型下半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