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首次战略投资人形机器人,和100亿级投资大模型有什么关系?

车智
关注

北京时间 5月 17 日,阿里系投资平台杭州灏月,战略投资通用机器人公司深圳逐际动力,已于昨天完成工商变更,根据工商登记信息显示,杭州灏月在逐际动力的持股比例达到了 18.7797%。

这个持股比例,使得杭州灏月成为逐际动力团队以外的第一大股东,公司宣传口径,这是新一轮战略融资,双方将共同推动以通用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具身智能的发展,打造机器人产品、开拓可商业化落地的应用场景。

这不是阿里第一次投资机器人领域,但可能是最重要的一次,是阿里为此前扫货般投资的大模型,寻找机器人身躯载体。

 

对于逐际动力来说,在2023 年 10 月官宣完成总金额近 2 亿人民币的天使轮+Pre-A 轮融资后,在7 个月后,宣布获得阿里的战略投资,并且股权方面直接让阿里成为第一大外部股东,持股比例超过 18%。

但双方均未透露阿里的投资金额,根据此前来自投资圈的估值信息,该轮估值可能是 10 亿人民币左右,融资规模可能是与此前逐际动力天使轮+Pre-A 轮累计的近 2 亿人民币相当。

按照机器人行业网红稚晖君所在的智元机器人的融资路径(比亚迪投资)以及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特斯拉 Optimus进厂打螺丝、优必选人形机器人到蔚来工厂打工),接下来,逐际动力接下来的融资目标应该是来自车企的战略投资。

那么,为何逐际动力要在应用场景方——车企战略投资人入场前,先拿一轮阿里的钱呢?这可能要参考估值达到了 26 亿美元的美国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 Figure,和Open.AI 合作推出的人形机器人 Figure 01 了。

Figure 01+Open.AI

逐际动力需要为自己的通用机器人找到大脑,自己可以集中有限的资源训练控制机器人运动的小脑、以及研发机器人的核心部件等。而阿里,此前投资的大模型五虎以及自己的大模型通义千问,均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躯体——机器人。 

01

阿里扫货大模型、重注具身智能

具身智能,指的是一种智能系统或机器能够通过感知和交互语环境进行实时互动的能力,而具身智能机器人是“具身智能”的实体形态,有望成为 AI 的最终载体,整体架构由感知层、交互层、运动层组成。

具身智能最大的特质是能够以主人公的视角去自主感知物理世界,用拟人化的思维路径去学习,从而做出人类期待的行为反馈。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最好、最重要的应用场景。

简单来说,就是“人造人(机器人)”。

早在 2016 年,阿里就和软银、富士康合作,开始将软银和法国 Aldebaran Robotics 研发的“人形机器人”Pepper 引入中国,这款配备三个万向轮身高 120cm 的“人形机器人”,在有限的场景,如宝安机场、国家电网营业厅、东风日产 4S 店等有限场所投入使用,更多的是一种噱头。

而在更早的 2014 年,阿里投资了聊天机器人“小 i 机器人”,这更多的是可以在线为阿里的电商业务提供客户咨询服务的一种聊天服务。这种聊天机器人,现在已经是活跃在在各种电商平台、各种App 的在线客服。

当 Open.AI 的 ChatGPT 火爆全网后,美国微软凭借 100 亿美元重仓 Open.AI 拿到人工智能时代的一张门票后,其他巨头也纷纷重仓大模型初创公司。

阿里是其中最积极的中国互联网巨头,相比百度凭借深厚技术积累和数据优势推出自研的文心一言等大模型不同,阿里除了推出自研的通义千问,还重仓了中国 AI 大模型创业赛道,这是科技巨头不能错过的机会,苹果甚至放弃耕耘十年的造车项目,all in AI。

阿里在大模型的赛道的扫货,直接打造了五家估值超 10 亿美元的大模型初创公司,包括月之暗面、MiniMax、智谱 AI、零一万物、百川智能等,其中,阿里最为重磅的大模型投资应该是月之暗面,这家杨植麟创办的大模型初创公司,在 2024 年 2 月完成大模型行业规模最大的超 10 亿美元的 A 轮融资,估值达到了 25 亿美元。其中,阿里投资了将近 8 亿美元,当然,绝大部分投资是以算力折现进行的。

微软对 Open.AI 高达 100 亿美元的投资,绝大部分也是算力折现。

是的,对于大模型初创公司来说,大模型需要三大核心资源:数据、算力和场景,而算力是其中最烧钱的部分,所有的大模型投入,大部分都变成了算力去训练模型,大部分的算力投入,又流到了能够提供算力芯片的公司——英伟达,这使得英伟达在短短的不到两年时间,从一家几千亿市值的公司暴涨到市值超过 2 万亿美元,仅次于微软和苹果!

在阿里重仓扫货了大模型五虎后,占了这五虎大约 150 亿融资总额中的相当一部分后,有可能达到了百亿人民币的规模,当然是包括算力折现部分了。这个时候,阿里应该是稍微缓解了 Open.AI ChatGPT大模型火爆后带来的巨头焦虑感。

接下来,就要沿着前面开头提到的具身智能的发展路径进行投资布局,机器人就进入了阿里的投资范围。实际上,在 2024 年 2 月,同样是杭州灏月完成了对协作机器人法奥意威的投资,占股达到了 4%。

而昨天完成工商变更的逐际动力,杭州灏月的投资占股比例达到了 18.7797%,显然,通用机器人更是阿里所看重的场景,尤其是人形机器人。除了上述两家,阿里也投资了其他相同类型的公司,阿里在机器人领域也和大模型一样在扫货。 

02

人形机器人赛道的新兵与老人

人形机器人赛道,同样是非常的拥挤。

5 月 13 日,机器人初创公司宇树科技,发布了一款售价仅为 9.9 万的名为 Unitree G1 人形机器人,并且在京东上开卖。

宇树科技为这款机器人制造了动作炫酷的宣传视频,在视频重,G1 的鲤鱼打挺动作、自动折叠动作等让人印象深刻,肢体的灵活度足以媲美此前波士顿动力发布的全新电驱机器人。炫酷的视频动作,在 9.9 万的惊人价格下,一下子就走红了。

成立于 2016 年的宇树科技,在这一波宣传中吸引了足够的眼球。

而作为港股人形机器人第一股的优必选,成立的时间则是更早的 2012 年。

是的,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公司,非常多,成立的时间也不一。

典型的是美国波士顿动力成立超过了 30 年,更是多次更换老板,2013 年被谷歌收购、2017 年被软银收购、2020 年被现代汽车收购。

中国有的机器人公司已经超过了十年,而稚晖君所在的智元机器人,以及拿到阿里战略投资的逐际动力,成立时间则晚很多。智元机器人成立于 2023 年 2 月,已然成为这一波新成立的机器人公司中估值最高的公司。逐际动力在 2022 年 1 月成立,成立时间略早于智元机器人。

在 2022 年 10 月的特斯拉 AI Day 上,特斯拉 Optimus 正式亮相,马克介绍称将汽车的一些技术运用到人形机器人 Optimus 上,包括硬件的电池组、冷却系统等;FSD 的机器视觉系统和神经网络系统;还有就是和汽车碰撞类似的运动和对外碰撞模拟。

这个时候,机器人产业链和汽车产业链,在智能化的道路上,正式产生了交集。

更重要的是,马斯克希望通过将 Optimus 运用到特斯拉超级工厂的产线上,既可以降低产线的成本,又可以训练出灵活度更高的机器人。从而将 Optimus 推向人类生活中去,也就是走进办公室、走进商场、走进家庭中去。

马斯克预计,Optimus 的售价可能低至 2 万美元,而机器人和人类的比例至少是 2:1,甚至可能到 4:1 或者 5:1。

这一下子又打开了人形机器人赛道巨大的市场空间。

而 Figure 和 Open.AI 合作推出的 Figure 01 的视频表现,让行业看到了大模型和人形机器人结合的巨大潜力!

这也促进了大模型公司和人形机器人公司的合作,这种合作,有点类似自动驾驶公司和车企的合作,才能量产自动驾驶、才能量产 Robotaxi。

实际上,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路径、应用场景,和自动驾驶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尤其是特斯拉推出 Optimus 后阐述的和特斯拉及 FSD 的渊源,以及商业化场景后,还有更重要的共享部分供应链,这使得车企也就有了投资机器人的理由。

       原文标题 : 阿里首次战略投资人形机器人,和100亿级投资大模型有什么关系?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