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靠AI赚到钱了吗?

商业黑板报
关注

AI,编织梦想,重构未来。

过去一年,生成式AI爆发式增长,掀起新的科技浪潮。

这种技术的趋势性毋庸置疑。但不可忽视的是,在资本市场中,总有一些公司会以“蹭热度”的方式去加入其中,比如此前的元宇宙。

这波浪潮的源头,是ChatGPT,OpenAI推出的大模型。这家公司的CEO奥特曼曾这样说道,生成式AI的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仍在“摸索中前进”。

在上游产业链上,比如英伟达这种AI芯片企业,已经是赚得盆满钵满。

但在中下游,目前还没有特别见效的盈利模式出现。特别是生成式AI大模型这个领域,各个巨头都还在烧钱探索的阶段。

不久前,百度的2023年财报发布了。按照国内多家主流财经媒体报道的说法:“百度要借AI起飞了。”

图源:AI

营收大涨、净利润大涨,再加上AI助力,这应该是非常漂亮的成绩单。不过尴尬的是,百度的股价在财报当日便开始震荡式下行,美股与港股的价格都落到了100以下。

这让人有些困惑,比如英伟达,其股价一飞冲天,尽管不是每个交易日都是上涨,但今年来,收盘价已经翻倍;入股了OpenAI的微软,年内也是上涨。

为何投资者对百度不上头?百度究竟有没有靠AI挣到钱?百度的AI战略在未来能不能挣到钱?

01

大公司如何靠AI赚钱?

AI概念去年到今年的爆发式增长,来源于生成式AI。

其他AI的形式也一直在快速地更迭与进步。如今AI的商业模式重点关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无人驾驶、生成式AI、算法优化等方向。

英伟达无疑是靠AI赚到大钱的公司,从2022年11月30日ChatGPT发布到如今,一年半时间,市值从4163亿美金狂飙到22175亿美金。

坚持发展AI生态长达18年的英伟达,如今终于开花结果,并凭借自己AI算力芯片上的绝对市场优势,成为最大赢家。

如今其他芯片公司甚至AI公司也开始自研AI芯片,如国内华为的昇腾AI芯片,但短时间内还没有能匹敌英伟达的对手。

至于最为火热的生成式AI领域,其实都在烧钱寻找盈利方向的阶段,如拥有过亿日活ChatGPT、生成视频大模型Sora背后的OpenAI,2023年营收不过13亿美元,主要通过ChatGPT Plus每月20美元的订阅费用,以及与大企业合作的企业版ChatGPT收费。

然而大模型的运行、研发都需要大量AI芯片、电费、人工费用,2019年开始投资OpenAI的微软,累计已经投入了150多亿美金。当然,OpenAI作为全球最为领先的AI大模型公司,仍有足够多的机遇和时间去探寻最优的商业化模式。

图源:OpenAI官网

AI还有一种盈利模式,就是为旧有业务“降本增效”,精简人手,缩短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如投资OpenAI的微软,微软智能云四季度收入258.80亿美元,同比增长20%,其中微软云平台Azure四季度增长率中,有6个百分点归功于AI;AI让微软Office365本季度收入增长17%,高于分析师预期的14.2%。

AI还能改变传统领域,如AI智能驾驶。德赛西威作为国内唯一一家使用英伟达Orin芯片的供应商,在智能驾驶域控制器的国内市场,第三方供应商中位居第一(12%)。智能驾驶业务2023年上半年营收达到18.39亿元,同比大增113%。

总的来说,AI覆盖的领域非常广,相关的商业模式也很多,但大都在探索阶段,真正能实现良性现金流的盈利模式,并不多。

此外,如果AI应用能够不断涌现,未来AI应用平台,也会成为拥有大模型的公司的商业目标。

而百度作为老牌互联网公司,从几年前便开始喊出“All in AI”的口号,又在AI挖到了哪些矿?

02

百度目前靠什么挣钱?

先来看百度的2023年成绩单。

2023年,百度总营收达1345.98亿元,同比增长9%;净利润287亿元,同比增速高达39%,均超过市场预期。

其中,第四季度营收349.51亿元,略低于市场预期,但同比增长 6%;净利润25.99亿元,同比下降高达48%;扣非后净利润77.55亿元,同比增长44%。

图源:百度财报

据媒体报道,李彦宏还透露:“近期我们开始从文心一言中获得增量收入。2024年相信这一增量收入将增加到数十亿元人民币,主要来自广告和人工智能云业务。”

2023年百度核心收入1035亿元,其中三大业务为:在线营销,智能云,自动驾驶。

其中在线营销收入达到751亿元,同比增长8%,占百度核心收入高达72.6%,如何以AI赋能广告收入,减本增效,是百度高层的核心关注点。

03

在线营销中AI的助力多少?

在核心的搜索营销领域,百度推出了轻舸、品牌智能体等AI营销工具。

其中轻舸可以重构营销工作流、自动生成营销素材等,帮助广告主提升投放效率;品牌智能体则类似定制版的AI品牌语音助手,可通过多轮对话为用户提供更精准、个性化的服务,包括洋河、飞鹤、京东、海尔等企业已经上线了这一服务。

据财报后的电话会议,百度利用AI大模型增强了广告的定位能力、竞价系统,广告客户转化率提高了22%,销售线索获取成本降低了5%。

电商领域,百度推出了AI赋能的慧播星和智能导购。其中慧播星是首个AI全栈式数字人直播解决方案,可以进行直播电商;智能导购则基于AI对消费者进行智能分析,并提供导购建议,促进交易达成。

图源:慧播星官网

据CMB招银国际研报预测,2024年百度广告收入将同比增长7.3%,其中AI生成广告收入将贡献2%的增长。

这个增速并不高,这也意味着,如果按照这样的增速,与百度在AI上面的投入相比,这显然是不划算的。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去年国内在线广告市场数据,以及Meta的广告收入情况,做一个对比,会更有概念。

同时,百度也在重构旗下的一些产品,将其变为“AI原生应用”,意思就是把AI深度融入进这些应用里面,从而增强用户粘性,如百度APP、百度文库、百度电商、百家号等。

这些有没有作用?

作用是有的。据报道,2023年8月,百度文库加入了PPT智能生成、文档智能生成等AI能力后,9月份会员主动开通付费率年同比增速超过50%。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百度的竞争对手。

去年国内大模型之战打得如火如荼,先不说同样做AI的公司,其他领域的公司,也在投入巨资竞赛大模型。

大模型这场仗其实很残酷,最终生存下来的应该不多,但现在跑在前面的,未必就能够一直保持位置。

而在生成式AI上,OpenAI几乎是难以逾越的高山,前有猛虎,后有追兵,只是目前商业模式还不够清晰,变数较大。

04

云服务爆发价格战

作为百度第二大核心业务,百度智能云第四季度营收高达84亿,其中AI大模型为云业务带来约6.6亿元增量收入。生成式AI和基础模型的收入占AI云收入的8%,预计今年AI带来的增量收入将达到数十亿元。

自发布以来,文心大模型的推理成本已降低至去年3月版本的1%。李彦宏认为,百度在训练和推理方面拥有中国最具成本效益的AI基础设施。

而文心大模型的日调用量已超过5000万次,季度环比增长190%;去年12月,约有2.6万家企业调用文心大模型,季度环比增长150%。

根据此前季报数据,百度智能云2023年Q1、Q2营收分别是42亿、45亿,Q3营收并未披露,而Q4营收则快速增长到84亿。结合前文,AI应是Q4营收增长的因素之一。

图源:百度智能云官网

然而快速增长的百度智能云仍要面对复杂的市场竞争。

一是体量仍不算大。根据国内各大云厂商2023年上半年营收分析,阿里云、移动云、天翼云都有400多亿的营收规模,华为云、联通云也超过200亿,而百度云上半年仅为87亿,仍未进入第一梯队。

二是2024年云厂商已经掀起价格战。阿里云平均降幅20%,而京东云积极迎战,宣布价格还要“再低10%”。

三是各个竞争对手也开始上线自己的AI大模型,如阿里云的通义大模型已经覆盖超过30款云产品;华为盘古大模型升级到3.0版本,覆盖更多行业;腾讯混元大模型为20多个行业提供超过50个大模型解决方案。

价格战引起了连锁反应,同时也让不确定性加剧。

在美股市场上,同期的海外云厂商也也非常强劲,如据微软四季度财报,AI 推动微软Azure和其他云服务增长了30%;同样发力AI的谷歌,四季度谷歌云同比增长了25%。相比之下,百度智能云受益于AI的增长能力似乎还有差距。

05

起大早赶晚集的智能驾驶

百度的最后一个核心业务,是智能驾驶。

在财报中只提到,提供自动驾驶出行服务的萝卜快跑,总服务量超500万单,并于国内十来个城市落地,但仍是困在各个“示范区”内,并未真正开始商业运营。

其实,百度在投入智能驾驶业务8年后,今年面向消费市场推出了量产智能汽车:极越01。

极越品牌由百度和吉利合作开发,搭载了百度自家的智能驾驶方案。这种模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华为与赛力斯合作的问界,但不同的是,据懂车帝数据显示,2024年1月这款车只售出218台。

遥想2017年,加盟百度的陆奇喊出“ALL in AI”,阿波罗计划整合超过50家伙伴,没想到7年过去,整车伙伴仅有吉利推出极越,而智能驾驶方案也被华为后来居上。

图源:极越官网

如今,中国汽车市场继续内卷,搭载华为智能驾驶方案的车型不仅热销,智驾能力还覆盖了全国,表现也是一流水平;小鹏智驾同样得到不少好评,蔚来、理想、比亚迪等也在迎头赶上。

而百度的阿波罗计划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不仅期待的无人驾驶窗口仍未来临,如今L2~L3级别的市场也基本被后来居上的玩家占据。

所以,能够寄予希望的便只有无人出租车业务萝卜快跑,一旦法规等成熟后,可能会成为一个大的收入来源。

只是短期内来看,没有见效的时间表。

06

总结:每条战线局势胶着

可以看到,百度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

AI的大爆发犹如一把双刃剑,既是一个公司发展的推手,也造就了更多的竞争者。

而其中最为紧迫的是,百度不得不一边进行大量的投入去抢跑,一边调整自身的业务,把海量的研发投入放在AI和人才引进之中。

去年百度的研发支出达到242亿元,较2022年增长4%。据百度指出,这主要由于支持生成式AI研发投入的服务器的折旧开支及服务器费用。

百度将AI深度结合到自己的三大核心业务——在线广告、云、智能驾驶中,这三大业务则分别代表现金流、第二增长曲线、以及未来。

在广告业务中,如果还要牵扯精力去应对短视频、直播以及电商,这对于当前的百度并不是好事。

特别是移动应用中,对手很强,前期的竞争并没有拉开距离,甚至是没有分出胜负。

比如被寄以厚望的文心一言APP,虽然用户量突破了1亿,但根据Similarweb数据,2023年11月到2024年1月,月活数据都在1300~1600万徘徊,而ChatGPT的月活则是可怕地维持在16、17亿,阿里巴巴通义千问的月活则从140万涨到640万。

AI原生应用是否能够将应用数据拉上来,不确定性仍然较大。

图源:文心一言公众号

从月活数据就可以看出,2023年第四季度百度APP月活6.67亿,相比同年第二季度的6.77亿,还下降了1000万。

百度智能云业务中,AI赋能能否让百度在行业的位置大幅提升?一是AI究竟能够赋能提升多少效率?二是国内云市场的价格战打响。

接下来怎么走?大家都在看。

至于智能驾驶,百度仍在发力萝卜快跑的L4级无人驾驶方案,这需要庞大的算力和优秀的AI算法支撑。

目前业界呈现两极分化的局面,一方面是挑战L4的国内外多家智能驾驶公司或倒闭或退市,另一方面是华为、小鹏等方案,从L2向L3往上试探,其中华为还称,不断积累车主数据,每周迭代一次。

总之,都在跑,看谁先。

李彦宏曾谈论文心一言追赶GPT:“也许很快,也许永远也赶不上。”

全球的AI行业仍在飞速发展,视频生成AI大模型Sora亮相,Claude3号称全面超越GPT-4、国内诸多智能驾驶企业冲击量产L3,更有在智能家居、医疗、工业等领域的发展。

百度的转型,困扰了李彦宏多年。

作为国内老牌的互联网公司,每家都有自己的立身之本,这种核心业务的原生问题直接影响了公司的后续发展。

AI的未来,几乎没有人质疑,但谁来为大家展示未来,大众未必那么在意,更在意的是,你能提供什么?谁会更尊重用户?

原文标题 : ?百度靠AI赚到钱了吗?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