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螳螂观察
作者 | 青月
小公司总想做大,但在如今快速变换的科技浪潮下,一些大企业却想“变小”。
3月28日,阿里巴巴宣布启动“1+6+N”组织变革,这意味着未来具备条件的业务集团和业务公司,都可以独立融资和独立上市。
5月18日晚,阿里巴巴公布了2023财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同时借着财报公布之际,还披露了旗下六大业务集团和其他子公司的上市路线图,组织变革高效推进,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无独有偶,在阿里之前,美国老牌巨头通用电气宣布拆分为三家公司,分别专注于能源、医疗保健和航空;医疗巨头强生公司也宣布了分拆计划,把其消费者健康业务拆分成一家独立的上市公司,与原有的医药业务分开;日本商业巨头东芝,也决定分拆为三家公司:一家注重新能源和基础设施,一家专注硬盘和半导体业务,另一家专注于闪存芯片的生产。
但在互联网科技公司中,阿里巴巴还是头一家。
一般来说,企业规模越大,对其业务更有帮助,因为企业能够享受规模效应、学习效应以及相关领域的协同效应等诸多优势,那么阿里反其道而行之的背后,究竟隐藏了怎样的市场信号?
组织变革,也讲“天时、地利、人和”
巨型企业,往往是多业务、多业态的超大型组织,在多个业务赛道布局,这也就需要它们根据变幻的市场需求快速做出适合自身的判断和选择,这与阿里“拥抱变化”的价值观不谋而合。
张勇就曾直言“市场的变化永不停止,新一代技术浪潮不断涌现,不拥抱变化就会变得僵化,不改变自身就会被时代打败。”
最新的这次组织调整,被市场看作是“阿里24年来最重要的一次组织变革”,之所以在现在这个时间节点做出这样的选择,阿里有自己的考量。
一方面,随着移动互联网红利消逝,互联网进入下半场,竞争越发激烈,互联网企业传统的组织能力备受考验,其管理制度、应变机制、反应能力、对市场的灵敏度等会逐步失去其灵活性,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阿里亟需一次变革。
另一方面,从架构调整的成功先例来看,不管是ebay剥离支付业务paypal,还是谷歌成立母公司Alphabet,形成伞型结构,都发生在业务发展相对成熟的阶段。
从阿里最新的业绩数据来看:
1. 在海外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阿里巴巴的国际商业业务,在2023年第一季度,实现营收185.41亿元,同比增长29%;
2. 高德日均活跃用户数量创新高,达到1.5亿,飞猪3月份国内酒店预订价值较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逾70%,阿里的本地生活业务也有了强劲的增长;
(数据来源:阿里历年财报, 制图:螳螂观察)
3. 2023Q1,菜鸟实现营收136.19亿元,同比增长18%,如果不考虑内部的关联交易,菜鸟在今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89.15亿元,同比增长15%,大超预期;
(数据来源:阿里历年财报, 制图:螳螂观察)
4. 阿里云实现营业收入185.82亿元,同比微降2%,但从市场份额来看,阿里云国内云市场“一哥”的地位并未被动摇,且已经连续两年实现稳定盈利。
(数据来源:阿里历年财报, 制图:螳螂观察)
以一窥全,无论是从相关的业绩指标的角度,还是市场影响力来看,显然包括菜鸟、阿里云在内的多项业务,都已经具备独立面对市场的实力和资本。
天时地利人和兼备,阿里走出这一步是必然的选择。
借风起势,“阿里们”驶离“平流层”
美国投行威廉·布莱尔公司高管尼克·海曼认为,企业集团的时代结束了,在数字经济时代,行动快速和灵活的企业更具优势,这也是“阿里们”主动变“小”的原因。
毕竟大企业里的员工和管理层已经在相当长的线性周期内已经适应了“平流层”的生活,即在预定轨道的航线上持续飞行,长此以往也就容易造成向上视野局限,向前判断力磨钝,向下手感丢失、应变力退化等负面影响。
所以,主动变“小”,对业务部门而言,可以简化流程,让响应变快,组织更敏捷;对管理部门而言,变“小”也代表决策权的下放,管理层可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战略决策,资源分配等重要的事项上,效率变高,主观能动性也可以发挥到极致,更具备长期价值。
除此之外,以阿里为例,这次变革也意味着公司的各个业务集团将更加独立地参与市场的竞争,而这些业务集团日后也将拥有更多独立融资或独立上市的可能性,其中阿里云、菜鸟、盒马最先明确了上市计划。
在未来12个月,云智能集团计划从阿里集团完全分拆并完成上市,将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在股权和公司治理上形成一家与阿里集团完全独立的新公司。同时根据计划,盒马的IPO进程有望在未来6~12个月的时间内完成,而菜鸟则希望在未来12~18个月的时间内完成IPO。
多业务多业务集团启动上市计划,对内能起到示范效应和激励作用,同时也能拉高整体估值。
此前由于阿里业务太多太杂,各自的战略地位和发展阶段也不一样,很难准确的估值,不少人甚至简单的将其视作一家电商企业,将阿里的估值和淘宝天猫的价值画上等号。可以说市场过去对于阿里的认识也处于“平流层”,从未从更科学的视角去了解阿里的价值。
事实上,当前盒马估值在800亿人民币左右,而菜鸟日前曾被胡润研究院评为2023年全球第十大独角兽,给出了高达1850亿人民币的估值。
「国金证券研究所」也曾考虑到不同板块具有不同估值逻辑,采用分部估值法对阿里进行估值,最后给阿里八大板块的估值合计约6623亿美元,是阿里当时美股市值的2.6倍。
如今,当各板块有了独立上市的可能,以阿里为代表的这部分原本估值在资本市场没有得到完全彰显的公司,都将迎来一场价值重估的机会。
变“小”后的阿里,还能否成为增长“新范本”?
3月,宣布组织变革后,阿里巴巴在美股迅速大涨 14.3%, 股价升至98.40美元,创了去年六月以来最大涨幅,中概股也在美股整体下跌的情况下历史大涨。可以看出,针对这次调整,不仅从内部让管理更高效、执行更有利、估值更合理,在外部,资本市场的反应也颇为积极。
对于投资者来说,各业务进行独立资本运作,他们对于各个业务单元的增长潜力,盈利能力也能有更清晰的认知,投资的灵活性也更强。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是一个比较了解物流行业的投资者,对菜鸟的业务十分看好,但过去如果我想投资,只能买阿里的股票,间接投资菜鸟,但按照现在的模式,如果未来菜鸟能够独立上市,我就可以只买菜鸟的股票,显然后一种方式更为灵活也更加清晰。同时,投资者对单个业务分别进行估值,也有助于股价上涨,变相推高了公司的整体市值。
再者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之前考虑到业务的复杂性,阿里采取了“履带战略”,从老业务的需求和优势出发,让老业务带动新业务,不断形成带动阿里持续增长的新引擎。可随着盘子越铺越大,各业务之间的商业模式、客户特征、发展阶段、消费者价值不同,放眼长远,可能对进一步增长形成拖累。
通过松绑,阿里的各业务单元可以更专注于自身的发展,找回专属于自己的节奏,同时也能进一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重新激发创新活力,提高各版块的生命力,从而提升市场竞争力,而这还只是一个开始。
4月9日,京东零售开启组织变革,将原来的事业群制变为事业部制。
5月15日,市场消息显示,美团优选将开始新一轮调整,大区改为省区,并给予省区负责人运营决策权,且自负盈亏。
以阿里为起点和模板,很多国内互联网企业也开始了旨在提升效率的组织变化,并且可以预见到未来或许还将进一步激活整个互联网的上市进程。
不过,当“阿里再造阿里”,更多人的焦点集中在谁将是第一个独立上市的业务。但在「螳螂观察」看来,不管是从从业绩增速、盈利前景还是行业环境来看,抛开淘天集团这个“现金奶牛”不谈,菜鸟、盒马和阿里云显然都已经具备上市的条件和底气。
曾经专注电商行业的阿里,已经裂变出了云计算的阿里、物流科技的阿里、新零售的阿里,各业务发展路径日渐清晰,阿里已然完成了“大象转身”的第一步,剩下的可以交给时间。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原文标题 : 阿里,变“小”了,也变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