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角逐:中美AI商业化竞争
关于AI商业化,很多国家都虎视眈眈。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包括美国、中国、欧盟、日本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都发布了人工智能相关的战略规划和政策部署。相比于其他国家,中美两国当前在人工智能的赛道上都处于领先地位,而二者又直接互为竞争对手。
考虑到当前中美关系的微妙处境,以及数字技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抢占人工智能风口、加速AI商业化落地已是迫在眉睫。
事实上,无论是技术研发还是商业化落地,企业都是当之无愧的绝对主体,比起政府、科研机构等其他主体,企业直面市场、贴近大众,对于市场前沿动态和商业化需求有着极为敏锐的捕捉和精准的判断,同时为了生存和盈利,企业具备与生俱来的基因与动力去不断改善配置资源、改进生产技术,并持续提升产品性能和品质。
从这个角度看,中美两国在人工智能赛道上的企业竞争,即可视为大国角逐的一个缩影,而透过代表性企业的现有成绩和布局面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洞悉两国的人工智能进展状况。
我们不妨以百度和谷歌为例来分别做个简要讨论,先说前者。
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耕耘已久,一直都在资金和人才方面不吝投入。凭借着搜索、地图等前端产品的多年积累,百度已经拥有了极其庞大且多维度的样本数据。而在技术上,百度从最初做搜索需要的自然语言处理、短语分析,逐渐进入到NLP、语音、深度学习、图像识别等领域,并在人工智能专利申请数量上引领行业。
从布局版图上看,百度的智能经济“倒金字塔”格局已经成形:最底层为百度大脑和飞桨,涵盖深度学习、知识图谱、语音、机器视觉等数百项AI基础能力,扮演着“动能中心”的角色;中间层为百度智能云、Apollo、如流等面向不同赛道的智能化平台,将百度的AI动能延伸至产业链和市场层面;最上层是场景化的解决方案,包括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金融、智慧医疗、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等,驱动技术的商业化落地,打通人工智能产业落地的最后一环,并为产业的智能化转型升级赋能。
再说后者。
早在2011年,谷歌就已经成立了自己的AI部门,长期致力于机器学习等技术的研发,并将该技术应用至旗下的Google搜索、Google Now、Gmail等多款产品之中,还往其开源的Android手机系统中注入了卷积神经网络开发、语音识别等大量机器学习功能,以AI技术驱动产品和服务。2016年,谷歌正式宣布将战略重心从“Mobile First(移动先行)”转向“AI First(人工智能先行)。
布局策略上,谷歌采用了一套“全面开花”的打法,底层硬件、操作系统、核心算法、上层应用均有所涉及,领域则包括语音技术、云服务、无人驾驶、虚拟现实、无人机、仓储机器人、智慧医疗等等。在实践中,一方面,谷歌不遗余力地抢占用户使用场景,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传统业务延伸到智能家居、智能硬件、自动驾驶、机器人等,意在积累更多的样本数据信息;另一方面,谷歌注重技术研发,不断努力研发更高级别的深度学习算法,以求增强图形语音识别能力,对信息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和处理,高性能处理器TPU、开源机器学习平台TensorFlow、语音助手GoogleAssistant等产品的问世就是证明。
除了百度和谷歌外,还有很多高科技企业都在逐鹿人工智能,比如中国的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美国的微软、亚马逊、苹果等等,巨头们的探索和引领,同样为AI的商业化进程提供了动力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