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人脸信息只值5毛 人脸识别虽好但应谨防被滥用

龚进辉
关注

你的人脸信息只值5毛 人脸识别虽好但应谨防被滥用

最近,“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一些网络黑产从业者利用电商平台,批量倒卖非法获取的人脸等身份信息和“照片活化”网络工具及教程,标价为人脸数据0.5元一份、修改软件35元一套。

对,你没看错,只花5毛就能买到一份人脸信息。当下,用户信息和个人隐私泄露现象非常普遍,但万万没想到,人脸信息也近乎处于“裸奔”状态,甚至自己完全被蒙在鼓里,想想都很可怕。

人工智能应用落地,最典型的当属人脸识别。近年来,火车站、酒店、部分小区、学校、购物支付等场景,都能靠刷脸搞定,而且发展态势非常迅猛。不可否认,得益于技术进步,人脸识别的确为用户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但如果被滥用,那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烦恼。

去年底,南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人工智能伦理课题组曾发布《人脸识别落地场景观察报告(2019年)》。报告指出,人脸识别在公共场所悄然落地,大多数人被刷脸、被记录行踪,却毫不知情。

课题组研究员在装有人脸识别系统的北京秀水街商城、西单大悦城、杭州银泰in77商场调查时发现,这些商场即便对顾客进行刷脸,并跟踪记录消费轨迹,但没一家商场告知顾客并征得其同意,顾客亦不知道自己被刷脸、行踪被记录。

通常来说,网络运营者应在隐私政策中明确其收集的个人信息类型、范围、约束和管理准则、安全措施等,这相当于为用户提供一份承诺和保障。但实际情况是,人脸识别应用涉及线上线下,技术先行、法律滞后,给其带来监管灰色地带。

因此,你会看到,许多场景的人脸识别设备没有提供隐私政策或用户协议,公众无法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使用。上海市信息安全行业协会会长谈剑锋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相当数量的互联网公司只顾及流量,却不顾用户安全,只顾及体验,却不顾隐私保护。

“人脸识别出来时,很多公司宣传时都标榜自己的识别准确率有多高,但事实上准确率越高,风险可能越大。”谈剑锋表示,因为这些公司都没有提示,或者说用户都没有去考虑后台服务器的问题:在互联网环境下,一旦采用生物特征认证,就一定会有特征数据库,所有的生物特征数据,只要进入计算机,就会被转换为计算机代码。只要是代码就可以被截获、被重放、被重构。

在他看来,服务器端存储大量用户的特征数据库,特征数据库一旦被黑客或犯罪分子获取,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人脸识别应用需考虑用户隐私,谨防人脸识别被滥用,否则付出的代价可能远高于带来的便利性。

不得不说,人脸识别就像一柄双刃剑,在某些场景中甚至弊大于利。要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明确企业从业资质与行为规范;在较为敏感的场景,应限制乃至禁止人脸识别的应用,并制定完善的准入机制、规制措施与问责制度,从而最大程度地防范人脸识别技术的滥用。

我认为,人脸识别虽好,但配套的管理也应跟上,只有技术规范、法律约束双管齐下,才能让人脸识别真正造福于民,让用户安全感倍增,而不是便利与风险并存,人脸信息被倒卖N回还不知情。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