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恒心
来源|博望财经
科创板“芯片新贵”海光信息与主板“超算龙头”中科曙光要合并了,一瞬间吸引了无数眼球。
这场总市值超4000亿的资本运作,不仅是重组新规实施后的“破冰首单”,更被市场视为国产算力产业链整合的里程碑事件。表面看是海光信息以3164亿市值“吞下”906亿市值的中科曙光,实则暗含技术互补与政策红利的双重逻辑。
然而,这场并购能否真正实现“1+1>2”,仍需穿透资本迷雾,审视其产业链协同、文化冲突隐患与市场风险。
01
海光与曙光战略重组,试图抢抓国产芯片新机遇
2025年5月25日晚间,海光信息和中科曙光双双发布公告称,为抢抓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新机遇,促进产业链整合和高质量发展,拟进行战略重组。海光信息将通过向中科曙光全体A股换股股东发行A股股票的方式换股吸收合并中科曙光,并募集配套资金。同时公告还提及,两家公司自5月26日起停牌,鉴于本次重组涉及事项较多、涉及流程较为复杂,预计停牌时间不超过10个交易日。
这两家公司何许人也,为何会引起如此巨大轰动?
公开资料显示,海光信息是国内重要的CPU处理器芯片设计龙头企业,注册成立于2014年,2016年通过与美国芯片大厂AMD在中国成都成立合资公司,获得了AMD高端CPU处理器的相关技术和x86指令集永久授权,2022年8月在科创板上市,目前主要产品包括兼容x86指令集的通用处理器(CPU)和基于GPGPU架构的协处理器(DCU),主要应用于服务器、工作站等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设备。
而中科曙光则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旗下的上市企业,成立于2006年,2013年在上交所上市,主营品包括数据中心机架式服务器、一体机及其他数据中心(IDC)集成业务相关的产品方案。另据市场咨询机构IDC的2024年中国服务器厂商市场份额报告统计,中科曙光市场份额约在10%上下。
天眼查数据显示,中科曙光的大股东是北京中科算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而背后的实际控制人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海光信息的大股东是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也就是中科曙光。二者都是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的优质资产。
02
既有产业链整合的“强链补链”逻辑,又有高估值整合与文化冲突隐忧
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的合并,本质上是“芯片设计+服务器整机+云计算服务”的垂直整合。
海光信息深耕国产CPU与DCU,产品兼容x86架构,技术源自AMD授权,但已迭代至自主可控的深算三号;中科曙光则覆盖超算、存储及云计算领域,手握全国产DeepSeek超融合一体机。合并后,双方可推出“国产CPU+DCU+服务器”全栈方案,或可直接对标英伟达+戴尔的生态体系。这种协同性在AI算力军备竞赛中尤为关键——海光信息的DCU单卡算力达10.8TFlops,中科曙光则具备超算系统集成能力,二者结合有望突破英特尔、AMD的专利壁垒,抢占国产算力市场先机。
政策红利进一步放大了并购的战略意义。此次重组恰逢《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修订落地,政策明确鼓励头部企业通过吸收合并整合产业链资源。作为中科院旗下企业,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合并符合“强链补链”战略,有望获得审批绿色通道。此外,新“国九条”对科技企业并购的估值包容性提升(如允许高市盈率标的通过增发摊薄),为这场“高估值吞低估值”交易提供了政策支撑。从更宏观视角看,合并后体量跃升将强化国产芯片在政务、金融等关键行业的渗透率,契合“数字中国”战略需求。
市场竞争力提升则是并购的直接收益。合并后,新公司营收规模将超223亿(2024年海光信息91.6亿+中科曙光131.5亿),研发费用叠加已突破40亿,显著提升技术迭代速度。同时,双方客户资源复用可降低市场拓展成本。更为重要的是,合并将形成“芯片-系统-云服务”的生态闭环,吸引更多开发者加入海光生态,形成类似苹果的软硬件协同壁垒。这一垂直整合模式不仅降低了产业链交易成本,更通过技术共享缩短了产品落地周期,为国产算力企业提供了“弯道超车”的可能性。
总体来看,战略价值的底层逻辑在于通过资源整合破解国产芯片“卡脖子”困局。技术互补性解决了单一企业生态碎片化问题,政策红利降低了整合成本,而规模效应则强化了市场话语权。
但要清楚的一点是,合并带来的高估值压力可能引发市场质疑。
停牌前,海光信息市盈率远高于中科曙光,两者之间的估值差可能被解读为“利益输送”或过度乐观预期。尽管重组后规模效应可增厚利润,但若无法实现预期协同效应,高估值或难维系。此外,海光信息客户集中度较高(依赖中科曙光),合并后若无法拓展互联网巨头客户,业绩增长天花板将暴露无遗。
文化冲突与整合难度则可能削弱协同效应。海光信息作为市场化基因浓厚的科创板企业,以“快速迭代、高举高打”著称;中科曙光则带有浓厚国资背景,决策流程相对保守。双方在研发投入方向(海光侧重芯片、曙光倾向云计算)、管理风格(海光扁平化VS曙光层级制)上的差异,可能引发内耗。
综合而言,潜在挑战的核心在于高估值需要业绩高增长支撑,而文化差异与管理摩擦则可能拖慢整合进度。这些矛盾若未妥善解决,所谓的战略协同反而可能演变为“战略负担”。
03
行业启示:国产算力整合的“范式革命”
无论如何,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的合并,标志着国产芯片企业从“单点突破”转向“生态重构”,为国产芯片行业提供了垂直整合的突围范式。
重组新规的落地标志着政策导向的重大转变,为重资产科技企业并购松绑。海光信息案例显示,政策更青睐“强链补链”而非“市值管理”,这倒逼企业从“讲故事”转向“拼硬实力”。对投资者而言,需关注并购是否符合“技术自主+市场需求”双轮驱动逻辑,而非单纯追逐概念炒作。例如,若企业并购后研发投入占比下降,或客户拓展停滞,则可能触发估值回调。
对行业而言,此次并购敲响了“伪协同”陷阱的警钟。协同效应需通过研发协同、市场协同、管理协同三方验证,而非仅凭概念包装。投资者应重点考察并购双方的技术互补性、客户重叠度及管理兼容性。对监管层而言,需警惕高估值并购引发的资本市场泡沫,避免“政策套利”扭曲资源配置效率。
总体来看,行业启示的核心在于:国产芯片突围需从“单兵作战”转向“军团作战”,但整合成功与否取决于技术自主性、生态协同性与管理兼容性的三重考验。这一案例既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整合路径,也暴露出国产芯片产业链的深层短板,需在政策支持与市场化机制间寻求平衡。
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的合并,既是国产芯片产业链自救的壮举,也是一场高风险的战略试验,结果如何仍需时间给出答案,我们拭目以待。
原文标题 : 海光信息吞下中科曙光,国产算力航母能否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