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in all的腾讯:三层架构、四大领域、八大场景】
在腾讯公司,人工智能也同样被提到了企业战略的高度。
与百度的技术驱动不同,腾讯的战略思路与联想更加贴近:"AI in all",让AI技术与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将腾讯自己研发的AI技术开放出来,让AI技术的价值得到发挥。
早在2012年,腾讯就已经在上海布局人工智能项目。不过,腾讯公司级别的AI实验室,是到2016年才正式创立。
2017年11月,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腾讯首次公开了完整的AI战略。
这一战略用"基础研究"、"场景共建","AI开放"三层架构来概括:
(1)在基础研究方面,重点专注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NLP)、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四大领域;
(2)在应用场景方面,重点围绕内容、社交、游戏三大核心业务,专注社交、内容、游戏、医疗、零售、金融、安防、翻译八大场景。
(3)AI开放平台方面,聚合腾讯的AI技术能力,打造线上的能力开放平台和线下的加速器。
值得注意的是,从2016年4月至今,腾讯在AI领域投资也已经大大提速,达到平均每月一起,投资总金额更达到数百亿人民币。
在2018年9月,腾讯启动了自成立以来的第三次大规模组织架构调整,将原有的七个事业群,调整为六个事业群,其中包括一个新成立的事业群,正是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
随后,腾讯进一步宣布,挥师产业互联网,为更多垂直行业进行赋能。
就目前来说,腾讯的问题在于,仍然缺少一个足够分量的,真正标杆性的人工智能产品。
不过,相信这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关于腾讯的转型战略,可参见我的另一篇文章《腾讯凭什么拥抱产业互联网?》)
【"没有战略"的阿里巴巴:让人工智能"接地气"】
与其他几家巨头相比,阿里巴巴的人工智能战略最低调,生态也最封闭,但在应用场景落地方面,却是最"接地气"的。
据称,阿里巴巴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储备,早在2012就已经开始,阿里云也堪称全球面向AI计算能力最强悍的云厂商之一。但除了2015年推出的DT PAI平台,除了将人工智能应用于服务大阿里的电商生态,却极少对外发布相关的战略或产品。
甚至,直到现在,阿里巴巴也没有真正公布完整的人工智能战略。
目前,外界能看到的,可能与之相关的大动作有:
2017年3月,阿里巴巴在启动"NASA"计划,面向未来20年,组建强大的独立研发部门,建立新的机制体制,为服务 20亿人的新经济体储备核心科技。
2016年,阿里巴巴低调成立人工智能实验室,主要负责消费级AI产品的研发。次年7月,该实验室首次亮相,并发布下首款人工智能产品:天猫精灵X1。
2017年云栖大会期间,阿里达摩院和平头哥半导体有限公司成立。其中,前者主要进行基础科学和颠覆式技术创新研究,是承载NASA计划落地的实体组织,后者正在开发专用于图像视频分析、机器学习等AI推理计算的神经网络芯片Ali-NPU。
现在,无论是零售、金融、物流、企业服务还是城市大脑,无论是商品推荐、客服、制作海报还是送货机器人,在阿里巴巴的各种业务中,我们都随处能看到人工智能的作用,而且重要性一直在不断提升。
但对阿里巴巴来说,商业生态才是根本,人工智能,本质上只能算是为商业生态赋能的工具。
不过,作为未来的底层基本技术,阿里巴巴的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也正在逐渐走出自己的电商围墙,向多领域发展。
目前,阿里巴巴已经以阿里云为基础,在家居、零售、汽车出行、金融和智能城市、智能工业6大领域展开了人工智能的产业布局。
【"佛系"华为:人工智能只是一个"通用技术"】
华为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与阿里巴巴也非常接近。
不喜欢"谈改革"的华为,不可能为了人工智能,特意进行企业战略层面的重大调整。
虽然在2018年10月,华为已正式推出了"华为AI发展战略",但它给人工智能的定位,也不做具体的应用,而只是一个用于提升其他业务的通用技术。
这个战略主要包括5个方面:
(1)投资基础研究,让计算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决策推理等过程降低数据需求,降低算力和能源消耗,并发展安全可信、自动自治的机器学习基础能力。
(2)打造全场景的全栈解决方案,提供充裕的、经济的算力资源,以及简单易用、高效率、全流程的AI平台。
(3)与全球学术界、产业界和行业伙伴合作打造人工智能开放生态,培养人工智能人才。
(4)把AI思维和技术引入现有产品和服务,实现更大价值、更强竞争力。
(4)应用AI优化内部管理,对准海量作业场景,大幅度提升内部运营效率和质量。
事实上,华为在人工智能领域上,也有自己的看家本领,比如它的人工智能芯片,就是一块叫得响的金字招牌。
但由于华为的人工智能战略比阿里巴巴还"佛系",所以也只能在技术上做好储备,在落地场景上满足其他业务需求,并没有像其他巨头一样,得到更强的战略倾斜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