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之困:传统企业的转型焦虑

品途商业评论 中字

硬币的另一面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杨利似乎看到了硬币的另一面。

他所在的硬件公司从2017年到2018年推出了多款人工智能硬件产品,包括智能音箱、早教机器人等,但由于用户体验不佳,均以销量惨淡收场。作为一家在硬件领域已经有数十年积累的硬件代工工厂,多年来一直靠“追风口”走得顺风顺水,这一次却栽了。

“人工智能+硬件需要非常大的资金和精力的投入,选择靠谱的技术支持方也很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内部的投入,以及转型人工智能的初心,如果只是为了追风口,那么很快会从上面掉下来。”杨利有些感慨。

的确,人工智能并非是“即插即用”的产品,企业不能简单通过购买智能的方式将其部署到自己的业务中去,虽然人工智能等技术要素以及行业解决方案已经很成熟,但真正的执行,数据对接、流程等复杂的工作却需要在企业内部完成。这是开发者们所面临的第一大难点,如何实现AI全周期应用链与企业内部业务的融合。

其次是短期来看资金投入巨大。以AI+教育行业为例,经历了2017年资本和创业者的疯狂之后,AI+教育一度被吐槽成“有史以来最贵的一场试验”。一方面是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AI+教育产品仍然不能算得上是最终形态,有相关数据显示,国内贴着AI标签的在线教育企业在400家以上,却有70%的公司面临亏损。

第三是AI行业的迭代也很快,对传统公司人员的技能有很高的要求。“我们IT部门基本没有太符合要求的,如果上马AI首先要将技术团队大换血。”江超对熊出墨请注意表示,传统酒店行业对AI新技术的投入并没有那么多,但人工智能的部署对数据、运营都有着极高的要求。

拿杨利的公司举例,旗下早教机器人所使用的语料库数据都是由技术服务方提供的,公司的团队最长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都没有更新过语料,更别提产品迭代和维护了。比目前很多零售卖场部署的导购机器人,可能经常会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就是因为其语料的积累还不够丰富,而只有不断的用户使用数据与之交互,才能够更好的实现语义理解上的突破。

更要命的是行业的浮躁和一贯追风口的心态。比如当初一窝蜂做智能眼镜的那帮人,之后又一窝蜂的去做智能手表,接着又一窝蜂涌向智能音箱,如今又一窝蜂涌入智能家居……

但不论怎样,对于传统企业来说,AI技术的应用已经在推动行业实现变革。斯坦福大学此前的一篇论文显示,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将会面临改变的六大行业中,交通运输行业作为非常重要的部分出现,而交通运输行业也被广泛认为将最先引爆AI技术的巨大变革;在医疗行业,大数据、人工智能已经能够帮助医生诊断决策、提升患者就诊效率等;在电力行业,采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利用巡检无人机对电力设备进行检测,巡检覆盖率可超过85%,降低了操作人员风险,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在金融行业,智能客服、智能网点、智能营销、智能运营、智能风控、智能识别等技术已经在不同的场景落地和应用,推动者主要是大的商业银行和各类主流金融企业,在这一领域拥有众多解决方案的科大讯飞就服务过包括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在内的十几家金融企业。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到2030年,中国将实现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

不仅如此,从百度到阿里,从科大讯飞到商汤,围绕人工智能开发者生态的搭建也日趋成熟,尤其是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迈进的下半场,似乎也正在开启传统企业开发者群体的黄金时代。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江超、杨利均为化名)

文/熊出墨请注意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