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汽车出行产业的动荡之年:我国汽车产业出现30年来首次负增长、共享出行企业批量死亡、汽车制造业遇全球范围内大裁员……
2018年也是汽车出行产业的变革之年:我国双积分政策正式开始实施、智能电动车开始威胁到燃油车市场、多家巨头企业关键领导交棒新人……
2018年已走向尾声,亿欧汽车推出“2018十大关键词”系列策划文章,回顾这对汽车出行产业极具历史意义的一年。
就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史来看,2018年注定是“不同寻常”的一年。
这年,Waymo开展了全球首个商业自动驾驶叫车服务。而Uber也在今年持续推进自动驾驶汽车的公开道路测试。但不久之后,后者的无人车也发生了全球首例撞死行人的事件。实际上,2018年各类自动驾驶汽车导致的交通和伤亡事故远不止这一起,其出现频率之高使众人开始重新审视这项新技术。
当新技术真正到来时,不论我们自以为做了多么充足的准备,一切终究还是会超越所有人的想象。
“多灾多难的2018”
在2018年,自动驾驶这四个字在公众眼中第一次与“人命关天”联系到了一起,其中不乏血腥味。
2018刚开年,位于匹兹堡的Argo AI就“心不甘情不愿”地上了“自动驾驶头条”:其载有四名乘客的自动驾驶车在一个十字路口发生了车祸。同月,一辆开启了Autopilot功能的特斯拉Model S在加州卡尔弗城行驶时,一头撞在了打着双闪的消防车上。虽然车辆被撞的面目全非,但所幸以上两场事故都没有人员伤亡。且由于事故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自动驾驶车辆,因此也没有引发人们对以上两家公司更大的“讨伐”。
但随后发生事故的Uber就没那么幸运了。三月份的那场自动驾驶事故几乎断送了Uber整个自动驾驶研究进程的“生涯”。美东时间3月19日晚,一辆属于Uber的自动驾驶测试车在亚利桑那州坦佩市撞死了一名横穿马路的妇女,这也是全球首例自动驾驶致死事件。Uber由此成为“众矢之的”,其自动驾驶测试也被迫终止——直到9个月后才恢复。
令人心痛的是在Uber事件的同月,一辆开启了Autopilot功能的Model X在加州撞上了101高速公路的护栏后起火,不幸造成车主Walter Huang去世。5月,Waymo的自动驾驶车与一辆本田汽车相撞,导致Waymo测试车上的一名测试员受轻伤......
接连发生的事故使自动驾驶这项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但同时也使其置于舆论漩涡。一时间,质疑新技术安全性的声音不绝于耳。然而,新技术的研发过程中安全事故依然不绝如缕。2018年下半年,苹果、特斯拉等公司旗下的自动驾驶车又陆续发生了碰撞事故。
盲目信任带来血的教训
自动驾驶的2018之所以“多灾多难”,是因为这年正处于该技术商业化落地的前夕。众多车企在今年实现了L2级自动驾驶的量产,如长安、蔚来。同时,更多自动驾驶企业已发展至路测、甚至商业化试运营的阶段,样本基数的增大也导致了事故发生概率的提升。
同时,驾驶员对自动驾驶汽车的过度信任或许是事故频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今年几场事故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事故的主因不在于自动驾驶车辆,而在于驾驶员在危机时刻没有及时作出反应。比如3月撞上高速护栏的Model X,特斯拉在调查事故的原因后称当时涉事驾驶员无视Autopilot的驾驶提示,双手也并没有放在方向盘上,以致惨案发生。
除了具有自动驾驶功能(L3以下)的量产车会发生事故,更高级别(L3以上)的自动驾驶车也不能幸免于难。一方面是因为其自动驾驶等级更高,驾驶员会对其更加信任,应急反应更为迟钝。另一方面由于高级别的自动驾驶车能够完成绝大多数的驾驶任务,驾驶员长时间处于静坐状态,这使他们更加无聊,总想做点别的事情。
但实际上,目前的技术还无法达到L5级(完全自动驾驶)。如3月的Uber撞死行人事件,在该行人穿行马路时,安全员本该做出应急反应,但行车记录仪显示,此刻的他正在驾驶位上观看电视节目《美国好声音》。
虽然当前的自动驾驶系统根本“配不上”驾驶员的高信任度,但从他们在车上的反应来看,显然前者是对其极为放心,而这种情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从事自动驾驶研究的企业的过度宣传。
特斯拉将其自动驾驶系统命名为Autopilot(自动驾驶仪)、凯德拉克在宣传其SuperCruise系统时以“放手去做”作为宣传点......但实际上,按照美国SAE协会的自动驾驶分级标准,他们仅能达到L2级~L2.5级的层次(具体标准解读请参照亿欧此前文章《号称L2.5级,小鹏电咖们的自动驾驶到底有多智能?》),严格意义上来讲,L3级以下的系统只能称之为“辅助驾驶”,远未到其鼓吹的“自动化”程度。
社会问题或成自动驾驶发展的最大“拦路虎”
不可否认,这的确不失为一个“吸睛”的宣传点。但不懂技术的用户很大程度上会被这种略带夸大的宣传所误导,认为真的可以“放手”,增加事故的发生几率,他们原有的驾驶能力或许也会逐渐退化。更加值得注意的是,这可能导致90后和00后学习驾驶技能的不用心。而就目前的发展态势看,“完全放手”的自动驾驶并不会在短期内到来,人类司机仍将长期存在。
此外,作为能够感知、决策、执行的机器,自动驾驶汽车算是一个“新物种”。但人们往往难以理解这种新兴事物的运行逻辑,也不懂得该如何与其相处。以Waymo自动驾驶车的测试地亚利桑那州为例,据当地媒体azcentral报道,该州的钱德勒市曾在两年内发生至少21次“居民骚扰自动驾驶车辆及安全员”的事件。有十几个经常遇到Waymo自动驾驶车的居民向美国科技媒体The Information表示:“我恨这些无人车!”
居民们发出这种感叹一方面在于他们对自动驾驶汽车未来会取代其工作的恐惧,另一方面测试车“小心翼翼”的行驶行为也令他们抓狂。比如Waymo自动驾驶车会在十字路口“犹豫”转弯,或在每个有停止标志的地方至少停车三秒。实际上,这正是自动驾驶车比人类更“守规矩”的表现。
当地居民对自动驾驶车的“仇恨”态度是在很多人意料之外的,但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继续发展,未来可能还会出现更多“意外”,包括自动驾驶事故的责任界定问题。虽然目前还未有明确法规出台,但即便政府未来制定相关规定,可以预见的是,争议性会一直伴随着这项新技术,未来相关纠纷也一定少不了。
可见,目前自动驾驶发展的最大阻碍已不光只存在于技术层面了。与其相比,走过2018的自动驾驶,其未来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或许更为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