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网红波士顿动力这么火,服务机器人的买单春天来了吗?

镁客网 中字

在专业服务机器人市场,医疗、金融、仓储/物流、客服、餐饮等领域是目前的主力战场,其中,诞生了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机器人餐厅等代表性产物。而在家庭/个人服务机器人,扫地机器人。其中,教育机器人占据了绝大部分的份额,科沃斯、优必选等企业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

除了我们熟悉的围绕家庭场景的教育、陪伴乃至扫地机器人之外,还有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场景,面向专用服务,诸如城市建设维护、海洋探索、建筑施工、救灾等的特种机器人。

这一类的机器人应用场景非常明确,它们内部机械的设计制造也是最大化地去针对场景做优化,比如用于桥梁检测的爬行式机器人,它们身材矮小,但是吸附力极强,能够感知桥梁本体的一些问题。

虽然“年轻”的服务机器人产业是最接近人类生活,也是当前这一产业内人们最为津津乐道的分支,而且伴随人工智能技术新的突破,也给服务机器人产业创造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地。

但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王田苗教授认为,不能过度依赖AI,后者解决不了所有机器人关键问题的,诸如设计、核心部件、规模化制造等。另外,就当前而言,虽然机器人产业已经有所成果,但是一些核心技术、应用基础以及法律及伦理等尚需突破。对于这些“突破”,王田苗预计将会在2020年到2030年发生。

小觅机器人创始人庞琳勇认为服务机器人产业的第一个峰值已经过了,此时正处于第二个高峰的爬坡期。对于现在的服务机器人企业来讲,他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是“谁买单?”这就牵涉到了应用场景和商业化落地的问题。

谁买单这个问题要如何解决?

“卖给谁?”问题的背后,服务机器人企业要思考的不仅仅是如何在已有市场里获得客户,更多的还要寻求应用新场景,寻求新客户、新机遇。

以特种机器人为例,它虽然满足了城市的运维以及一些突发情况的应急,但是标准化依然是关键,而标准化的背后就是大规模应用的考验。

在机器人产业一向独领风骚的日本,他们也在用“试验田”的形式去关注机器人在公共服务场景下的应用,对于日本本土的机器人企业来说,市场规模依然是瓶颈。日本国立先进工业科技研究院研究员野田五十树表示,他们提出一个方案——两面性技术,一个技术使用在多个领域。以灾害机器人为例,它的市场商业化是比较单一的,但是当它和建筑、灾害、巡检等功用三合一的时候,就是另一番情景了。

在灾害事故多发的日本,灾害机器人在平日里负责检查和维修房屋桥梁,一旦灾害发生,其将投入救灾中。

用艾米机器人创始人兼CEO李方友的话来说,这是一种“模块化”设计。于服务机器人而言,模块化设计能够进一步提升自身商业价值,于服务机器人企业而言,“一种技术/产品多个用途”打法意味着产品适用于多种应用场景,进一步扩大落地和商业化实现的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高峰论坛发布的一项问卷调查结果,在商业化方向上,却给出了一个颇让人意外的结论。《服务机器人(生产方VS用户)市场调查问卷》的调查显示,生产者与用户之间在某些方面的需求和供给出现了很大的落差。比如这个对机器人的需求,鉴于独生子女、老龄化等,很多机器人企业认为这里将是一块巨大的市场,但是从用户的调查结果来看,需求远远低于预期,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反之,在个人娱乐、提升家庭生活便捷等需求上,更加供不应求。

与此同时,根据调查结果,仅有63%的用户对服务机器人有一些了解,但是不全面。另外还有选购机器人看重因素、机器人主要功能等多方面的数据,从整体来看,只证明了一件事——在很多方面,机器人企业对用户的把脉并不是很准确,中间是存在误差的。

当然,我们不排除调查可能存在的偏差。但是或许也给企业一个提醒,当他们在寻找商业化应用场景的时候,需要更多理性客观的数据调研,而不是仅仅关注浮在表面的虚热市场大环境。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