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愈发成熟与普及的情况下,全球各领域智能化变革正不断加速。其中对于交通领域来说,汽车、船舶、飞机等交通工具的智能化转型,以及道路、路灯、枢纽等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已日渐成为发展的两大重点方向。
现阶段,我国船舶工业面临着产业机构调整、新旧动能转型、强大国际竞争等多重挑战,而为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唯有推动智能船舶建设。截至目前,依靠政策与市场的双重作用,我国智能船舶产业及技术初步取得成果,下一步是推进标准规范化建设。
基于此,自2018年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多部推动智能船舶建设的政策法规。其中包括《智能船舶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年)》和《智能航运发展指导意见》。两步法规明确提出,要建立智能船舶标准体系,并研究制定智能船舶规范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2020年,工信部联合国家标准委、交通运输部以及相关单位、院校、科研机构也是研究编制出了这样一份指南——《智能船舶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在经过一轮意见公开征集之后,近日该指南也是迎来第二轮意见征集。接下来,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
与第一版意见征求稿相同,《指南》最开始还是提出四大发展原则,只是内容有所不同。新原则要求,发展需对标先进,国际接轨;体系完整,急用先行;创新引领,跨界融合;同时开放包容,动态更新。在原有原则上更加强调体系、创新与包容、合作。
接下来,新版指南调整了具体发展目标。仍分两步走:到2022年,初步建立标准体系,制定30项以上国家和行业标准,研究提交5项国际标准立项草案。到2025年,建成较为完善的标准体系和标准协调配套,行业发展达到国际先进造船国家同等水平。
此外,新版指南修改了原有标准体系框架,将第一版的三层架构细化为七个部分,分别为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应用、智能船舶设计、智能船再细谈及设备、智能船舶测试与验证、岸基服务、运营管理。其中前四部分和后三部分分别为两阶段不同建设重点。
最后,新版指南还在实际落实方面做出要求。一是要加强组织协调与落实,有序开展标准体系建设工作;二是加快标准研制与验证,提升标准适用水平;三是推动标准贯彻与实施,加强标准培训与宣贯;四是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五是坚持动态更新与完善。
总而言之,我国作为世界上主要造船大国,船舶工业早已是国家支柱产业。指南的完善与出台,将对我国传统船舶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智能船舶加速发展,提供重要驱动力。并有利于国内智能船舶产业行稳致远,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对此应该予以期待!
来源:智能制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