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二氧化碳排放大国,我国的减排压力巨大。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估计,中国需要在传统行业上投入?90?万亿—100?万亿元人民币才能实现碳中和目标。面对这种形势,就必须设法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和碳汇。当前,我国陆地碳汇研究已颇有建树,也已纳入有关规划,但对海洋碳汇仍然了解甚少。事实上,我国海洋国土辽阔,而海洋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碳库,碳汇潜力巨大。
中国具有发展海洋碳汇的独特条件
海洋碳汇也称蓝色碳汇,是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海洋在气候变化和全球碳循环过程中至关重要,海洋不仅储存了地球上93%的二氧化碳,每年还可吸收约30%的二氧化碳,是陆地碳汇的3倍。
其中,中国具有发展海洋碳汇的独特条件。
中国海岸线横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据估算,海草床和红树林在中国沿海的分布面积分别为3万公顷、2.5万公顷,盐沼地分布的面积约为12万公顷~34万公顷。我国海水养殖面积和产量均位居世界首位,其中贝类、藻类养殖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海岸带生态系统和渔业碳汇的增汇潜力巨大。
并且,中国政府也早已围绕海洋碳汇开展了行动。将海洋碳汇纳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规划体系,开展海洋等生态系统碳汇试点;国家海洋局组织编写了《蓝碳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开始着手建立海洋碳汇技术标准体系;实施海洋碳汇增汇措施,建设低碳经济产业;因地制宜启动海洋碳汇试点等等。
中国海洋碳汇发展建议
虽然中国具有发展海洋碳汇的巨大潜力,但应认识到,也存在不少的挑战。最大的挑战来自日益增加的开发活动对于自然岸线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破坏。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已丧失了超过80%的海草床和40%的红树林。当海洋生态系统和植被遭到破坏,封存于植物和土壤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会增加温室气体的总量。
其次,海洋碳汇作为新兴的政策领域,各级政府和民众对其认识相对有限,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整体战略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明确,和气候变化其他领域的联系较少。
因此,海洋碳汇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推动:加强海洋碳汇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及相关领域的有机融合;保护和修复现有的海洋碳汇生态系统;加强科学研究和监测,完善海洋碳汇标准体系;利用市场手段推动海洋碳汇发展;加强国际合作,将海洋碳汇作为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抓手。
中美绿色基金董事长,前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表示,碳中和不仅仅是能源领域的事,它与产业链等方方面面都有关系,碳中和将推进中国能源结构调整、引领新技术变革创新,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