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荐语:
西京研习社是西京研究院的全新研究平台,专注于深度内容与院长观点。欢迎研究院的读者朋友们一并关注,获取更多更全面的研究资讯。
本文为西京研究院发表的第816篇文章,赵建院长的第755篇文章。
听话听音。每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决定了一年的政策基调。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今年政府报告的基本精神,那就是以发展促安全,通过民生型政策全力打造消费型社会。
这是我去年以来关于中国货币和财政政策未来走向一直强调的一个方向:民生型财政+消费型社会(赵建:未来在哪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罕见的提出“投资于人”而不再是已经过剩的“物”,也是我过去一直重复的,通过民生财政来提升民意和民心,民心就是国家最大的无形资产。这些都不谋而合。
在发展和安全之间,发展的意义更加突出。如果说过去在疫情和战争等风高浪急的情况下,通过安全来保障发展,今天则需要做出调整,要以发展来获取安全,来保障经济社会的长治久安。如果发展停滞,老百姓的财富缩水,收入下降,年轻人就业困难,那么就是最大的不安全。这个我在过去很多文章里也在不断的强调。其中,“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的思路,与我在两年前的文章《赵建:化解地方政府债务,没有捷径,唯有靠发展》主旨一致。
在消费和生产之间,消费的作用放到了首位。看过去的政府工作报告,工作任务首位无一不是扩大生产,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大力促生产。今年的报告则不一样,工作任务的首位就是扩大需求,扩大需求不再是用过去的老办法搞投资,而是扩大消费。我的确从来没见过政府高层如此重视消费,把消费的重要性放到任务的首位。要知道,扩大消费,提高消费在GDP中的占比,将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通过消费来检验投资的有效性,这个是经济发达的表现。消费型社会是小康社会、富裕社会的典型标志。在一个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的阶段,肯定是减少消费提高储蓄来实现原始资本的积累,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有能力后物质基础扩大消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如此重视消费,这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确认。
那么如何提高消费,只靠口号肯定不行。工作报告里提到三大举措。一是加强民生保障,提高社会福利,无论是提高养老金还是失业补助,其实都是买断私人部门的预防性储蓄,让其有更多的预算花在当前的消费上。二是更大力度的采取以旧换新的消费刺激政策,去年用了1500亿元,效果很好,今年继续,而且剂量翻倍,3000亿元,效果会更加突出。三是促进物价温和回升,将CPI定在更加符合实际的2%,虽然较往年的3%降了一个百分点,反而更加提振预期。为什么?因为目标更现实了,央行等政策部门会全力促成目标实现,推动物价回升。现在消费低迷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物价一直走低,现金的价值变高,因此人们就持币观望,等着物价更低再去消费,特别是汽车、家电、房产等耐用品、不动产消费。通过这三大举措,我认为今年的消费会有较大改善,我一直说的从通缩型去杠杆到通胀型去杠杆的转变进程也会加快。
在今年的工作报告里,我们也嗅到一丝久违的“企业家精神”的味道,这体现在如何从中观产业视角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报告提到,发展新质生产力有三大重点:一是培育壮大新兴和未来产业,其中 “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特别提到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未来产业部分提到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二是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提到“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培育一批既懂行业又懂数字化的服务商”;三是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政策强调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这种带有专业意味的产业规划,不像是官员更像是企业家。这种表述每年都有,但过去几年更加强调科技和产业安全,今年在发展经济方面显得更加纯粹和专业一些。
最强烈的信号还是来自于数字,就是赤字率的突破,从往年的3%,一下子加到了4%。小小的一个百分点,赤字率的一小步,却是思想解放的一大步。要知道在疫情最困难的那两年,赤字率也不过最高提到了3.8%。今年颁布的赤字率处于市场预期上限,所对应的赤字规模5.66万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39.4%,这一增幅高于2020年的36.2%,属于过去十年以来最高。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目标为29.7万亿元,同比4.4%,较去年提升0.8个百分点。
“稳住楼市股市”也是一个强烈的信号,去年底的政治局会议正式提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可见这已经上升到了政治高度,这也是中国资产重估的政策环境相变(参阅内部报告《赵建:重估中国》)。既然已经上升为政治任务,那么今年股市肯定不会有大问题——但注意了,这里的稳住,不是疯涨。楼市很可能处于加速探底的最后阶段,不排除一线城市率先结构性回暖。“房住不炒”的话音早已经远去,今天是主张各地方各城市因城施策,各显神通。房地产问题,成为考验各地方政府的试金石。
货币政策也从稳健转变为适度宽松,“择机降准降息”,财政政策也显得更加积极,有点厉兵秣马、剑拔弩张,随时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姿势。过去严格限制的地方专项债,今年不仅加大了新增量,更重要的是扩大了范围。过去只能用来投资先进现代产业堆积产能的专项资金,现在可以用来化债、收储、归还欠账等。这又是解放思想的一大进步。
强烈的信号还有很多。总之是那种熟悉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味道似乎又回来了。最后在处理两岸关系上,加了一句“完善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 制度和政策”,这句话看似寻常,实际上也有着强烈的信号意义。这意思着除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回归,还有“和平与发展”主题的回归。这两大信号,对于中国经济的回暖和中国资产的重估,又意味着什么呢?
对于本次政府工作报告更多细节与干货内容,我将在后续会员直播中展开系统论述。届时将结合最新市场动态,重点解析以下维度:
1、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基调发生了哪些变化,对资本市场意味着什么?
2、从工作报告中看出高层对中国经济的判断发生了哪些变化?
3、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有哪些真金白银的投入,货币适度宽松为何不立即降准降息,大幅扩大的赤字钱怎么花,哪些领域和行业会受益?
4、科技异军突起,两会振奋人心,中国经济会如期回暖,中国资产重估会持续多久?
对于大家近期普遍关注的中国Ai行业热点以及港股、特别是龙头中概股的峰回路转,直播中也将深入探讨。欢迎大家加入研传会并参与线上交流,共同寻找复杂市场环境中的确定性锚点。
原文标题 : 赵建:政府工作报告发出的强烈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