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之问”并不难回答,但想学起来可不容易

有点数
关注

十二生肖里,蛇又被称作“小龙”。在这个蛇年新春,培育出六条“科创小龙”的杭州站在了聚光灯下。

《黑神话·悟空》、春晚扭秧歌的机器人、DeepSeek的爆火出圈,其背后的游戏科学、宇树科技、深度求索都是出自杭州,再加上云深处科技、强脑科技、群核科技,“六小龙”虽然都成长于杭州。

虽然最近网络上关于杭州和相关公司的文章很多,但笔者近日在杭州走访观察这些企业却发现,如同“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小龙”们也有各自的气质:宇树科技的实验室里,王阳明“知行合一”的书法与四足机器人的金属骨架并置;强脑科技门口摆放着钢铁侠,展现出“人机合一”的企业愿景;在国际上大杀四方的深度求索低调地栖身于一座金融机构汇聚的大厦,连企业logo都难以找到:游戏科学身处远离闹市的艺创小镇,室外绿草茵茵,如同世外桃源……

“六小龙”为何扎堆出现在杭州?这成了其他大城市都在探寻答案的“杭州之问”。

呵护企业成长,更能包容失败

一度引领科创浪潮的广东率先追问,为什么梁文锋等AI新锐都是广东人,最终却花落杭州?而后是南京追问,为什么高校等资源都不差,却发展不出“杭州六小龙”?

有意思的是,关于企业为何选择杭州这个问题,早在2008年,上海市领导就对“上海为什么没出马云”进行了反思:“有一天我见了阿里巴巴的老板马云,他跟我说,阿里巴巴一开始是在上海,后来回到了杭州”,“我为失去这样一个由小企业发展而成的巨型企业感到相当遗憾”。

作为杭州人,马云曾略带骄傲地隔空回答:“阿里总部落户杭州,因为杭州拥有创业精神,包容民营企业的发展,更聚集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马云所说的创业精神,首先是一种历史的沉淀。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杭州自古便是商业与创新的沃土。南宋时期“士农工商皆本业”的理念,奠定了杭州重商文化的基础;吴越国“保境安民”政策推动了水利建设与海外交往,形成了开放包容的城市基因。

浙江一直有“藏富于民”的传统,杭州更是其中翘楚。作为率先探索发展民营经济的城市,民营经济是杭州的“铁柱钢梁”。杭州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超60%,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数量已21次蝉联国内城市第一。这也深刻影响了杭州的投资生态。杭州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早已过半,从杭州诞生的独角兽企业背后,也总能看到本土机构的身影。

杭州“六小龙”看似横空出世,但这些具有民营经济底色的创业公司,都经历过数年潜心成长的日子,而陪伴并扶持它们成长的,就是这种支持创业的城市氛围。

2018年,杭州一个考察团在美国波士顿联系上强脑科技创始人韩璧丞,并将他请到了杭州。四年后,强脑科技实现全球首个便携式高精度脑机接口产品10万台量产。杭州政府还为公司提供了总部落户所需的研发和产业化空间等一系列诚心诚意的服务,这推动强脑科技逐步成为全球知名的脑机接口公司。

出品游戏《黑神话:悟空》的游戏科学公司,创始人冯骥此前是在深圳的腾讯工作。谈及将公司团队搬来杭州的原因,他直言“喜欢杭州的氛围,节奏没有深圳那么快,房价也不太高,耐得住性子”。而就在公司成立的那一年,其所在的杭州艺创小镇出台了政策,对游戏等数字内容企业,予以三年内给予最高100%的房租补贴或者减免。

和冯骥类似,宇树科技的创始人王兴兴同样是从深圳的公司大疆离职,然后到杭州创业的。在宇树科技创业初期,获得了杭州市“雏鹰计划”扶持,当耗尽融资却仍未实现产品交付时,杭州又挺身而出,一笔国资背景的融资解了燃眉之急。

作为创业成功的典范,“六小龙”也都有各自的低谷。说杭州的创业气氛好,不仅仅是因为这里的创投基金,更关键的是鼓励试错、包容失败的文化基因。在浙江省及杭州市出台的各类政策中,经常能看见专门列出的一条“尽职免责”条款。比如《杭州市钱塘区产业基金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就是建立健全尽职免责机制,明确对于已履职尽责的投资行为,如发生风险造成投资损失的,相关单位不承担相关责任。

一个允许失败的地方,才能更好孕育成功。

政府主动服务,如同“企业助理”

城市需要人才和企业发展产业,企业和人才也需要政府人员给予帮助,这一点在杭州表现得极为突出。

关于杭州的营商环境,一直以来都有“政府负责阳光雨露,企业负责茁壮成长”的说法。2016年,浙江启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后,企业开办时间从22天压缩至3天,行政审批事项削减68%。2023年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显示,杭州合同执行效率指标排名全球第12位,超过硅谷所在的旧金山的第19位。浙江和杭州也逐渐成为众多创业者心目中营商环境最好的省份和城市。

最近网络上流传着一张评价杭州营商环境的朋友圈截图,上面写着:“如果杭州不成功,那就没有天理了”。文中提到,“公司整个入驻过程、补贴申请过程,没吃过一顿饭,没喝过一顿酒,没送过一根烟”“答应你的政府补助,按约定时间自动打款,无需你再去问,再去催,再去请吃饭”“事办完,政府部门的人就消失,从来不烦企业,从不对企业指手画脚”。

在“六小龙”中,游戏科学是“外来户”,团队搬来杭州之后,住房是首要问题。当地园区的服务专员在了解到企业员工的住房需求后,主动联系、沟通,帮助他们协调到一批单身公寓、回迁安置房资源,短时间内就解决了这一难题。而且这些服务都是通过线上联系就解决的,既高效又便捷。

在走访云深处科技时笔者得知,“绝影”系列机器人研发的过程中,杭州市政府协助提供了完整的实验场地,让企业可以进行大量的巡检功能验证,比如机器狗的野外功能测试等。除此之外,杭州政府对于企业发展也秉持着“有求必应”的理念,成立了重点企业工作专班来响应云深处等企业的一些需求,可以让企业专心在研发上面。

无独有偶,当宇树科技需要测试环境时,滨江区政府直接开放了亚运场馆。当Deepseek需要训练场景时,其大模型直接接入到了城市大脑。某个在杭州做自动驾驶的创始人曾在网上提到,政府得知他们需要特殊路测的牌照后,三天内就协调好了交警、交通、城管部门的联席会。在这些案例里,杭州政府充分展现了“企业助理”般的服务意识,把整座城市都变成了科技公司的测试场地。

不仅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杭州政府还用财政补贴鼓励科技企业进行创新投资,对市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和“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按不超过该企业当年研发费用新增部分的2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对填补国内自主产业链空白的高新技术研发项目,并列入市重大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的,按项目研发投入的2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不光出钱出地,还有“制度特区”

有了政策引导、营商环境和产业集聚等科创氛围,杭州不仅有“科创六小龙”,还有很多即将“誉满天下”的独角兽企业。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4全球独角兽榜》显示,杭州共有24家独角兽企业,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与广州持平。这些独角兽企业,大多集中在科技领域,如人工智能领域的灵伴科技,云计算领域的数梦工场等。

尽管现在杭州引领着科创产业的风潮,但在10年之前,“电商之都”还是杭州最醒目的标签。从“做生意”到“搞科创”,这样的产业切换又是如何实现的呢?

随着制造业重要性的回归,杭州因为过度依靠电商产业经历了一段落寞期,不仅GDP一度被武汉超过,甚至还被省内的“隐形制造冠军”宁波抢去了风头。经历了互联网的退烧期后,杭州便有了向科创之城转型的计划。

2014年,杭州正式打出“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的口号,并豪迈表示,企业搞研发,政府直接补贴30%的研发费用。除了给钱不手软,杭州给地也很大方,将寸土寸金的未来科技城、滨江高新区等地块低价提供给科技企业。

2016年,东起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至浙江农林大学,全长约33公里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拔地而起。通过市级层面的单独规划、土地指标倾斜和考核松绑,该区域在短短五年内形成“一廊四城两翼”的创新矩阵,汇聚阿里云、之江实验室等46个重大科创平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3%。

这种设计突破了传统行政壁垒,例如在土地资源分配上,杭州对科创走廊核心区实行“指标单列”,避免与其他区域竞争消耗:在考核体系上,减少GDP权重,增加研发投入、技术交易额等创新指标。这种顶层设计思维,使得科创走廊成为要素流动的“洼地”与创新产出的“高地”。

科创的基础在于“科”,截至2024年,杭州已建成1个国家实验室、2个国家大科学装置,3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形成了覆盖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体系。但更关键的是其成果转化机制:杭州市技术交易市场规模突破2000亿元,并首创“概念验证中心模式,由政府出资支持早期技术商业化验证,降低科研成果“死亡之谷”风险。

放大市场活力,想学并不容易

随着时代的发展,产业政策可以迭代,但核心逻辑始终未变——降低创业门槛,放大市场活力。“杭州之问”的答案可以概括为,构建了一套“市场主导、政府护航、社会包容”的城市发展模式。

虽然这个答案看上去并不难,但其他城市想学好却并不容易。杭州市政策工具箱的精准发力令人印象深刻,体现出“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这不是像其他地方把口号喊得震天响,兜兜转转回到原点,其实啥实事也没有干,杭州那是真金白银地拿出资金扶持,而且补贴都是即时到账,企业只要注意查收就行。

前文提到,游戏科学初创期获西湖区三年房租减免,宇树科技在资金链断裂时得到杭州融资救助。试想一下,这要放在其他城市,能轻松实现吗?

所以,有时候我们别光羡慕人家城市如何如何的发达和有创新意识,要问问自己,你的城市具备吸纳人才的条件吗?有这样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发展的诚意吗?

有些城市虽然会搞一些人才引进政策的表面文章,但没有舒适的营商环境和配套的产业基础,真正的高科技人才不会为那点引进政策所打动,人家看中的是创业的土壤和环境适不适合企业长远发展。

杭州虽然已经有了六小龙,但政府仍然在一以贯之地促进就业、服务创业。杭州市为在杭州找工作的大学生提供免费的住宿,最多可以7天免费,而且流程十分便捷。

以钱塘区为例,后台信息已经打通,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可以通过钱塘发布APP来申请。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只需要提供姓名、身份证和手机号就可以直接申请入住了。工作人员会在后台对学历信息和学信网进行比对,不需要另外上传其他资料。收到通过的信息之后,本人凭二维码就可以到就近的酒店免费入住7天。

更为贴心的是,经过前期的经验总结,钱塘区还对“免费住7天”的政策进行了调整。申请人在毕业一年内,可以对住宿7天的日期进行拆分使用,这样的调整更便于毕业生灵活地安排行程。像这样的工作如此细致、贴心,如果没有真正服务和干事的心态,是没有办法完成的。

争夺人才、争夺产业的城市竞争并不是“拼政策优惠”的零和游戏,而是生态系统的进化竞赛。当一座城市像杭州这样能够将企业的创新冲动、政府的服务意识、社会的宽容精神凝结在一起,“科创小龙”自然会跃海而出。

       原文标题 : “杭州之问”并不难回答,但想学起来可不容易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