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城市GDP数据陆续公布,截至目前,我国已诞生27个万亿城市。根据“唐山发布”官微消息,唐山2024年GDP突破万亿元大关,成为河北省首个万亿城市。
表:2024万亿城市GDP
来源:火石创造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从经济总量上看,27个万亿城市GDP占全国总量的40.9%。近年来,随着万亿城市的扩容和自身经济的持续增长,万亿城市GDP占全国比重加快提升。2018年,17个万亿GDP城市经济总量占全国三分之一左右;2021年,24个城市GDP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达到38.4%;2023年,26个城市GDP全国占比提升到39.4%。
2024年,中国万亿GDP城市经济格局继续演变,各城市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
01
增速梯队分化
2024年,全国GDP增速为5%,共有19座万亿城市的GDP增速跑赢全国。其中,泉州以6.5%的增速位居第一,而佛山、东莞、广州等城市的增速则低于全国水平。
领跑阵营(增速≥6%):泉州、南通、福州、合肥、常州、烟台、苏州7城表现突出,在2024年取得了6%及以上的高速增长。其中泉州以6.5%的增速领跑万亿城市。
中坚力量(增速5%-6%):深圳、无锡等14城增速跑赢大盘或与大盘持平,这些城市凭借产业链韧性保持稳健增长。
增速放缓城市(增速<5%):27座万亿城市中,有6城增速低于全国水平,包括杭州、南京、西安、东莞、广州、佛山。这些城市或由于增长“偏科”,或处于产业结构调整阵痛期,增速放缓。
增速梯队的分化,也使城市间的位次有了一些变化。重庆超越广州,位列“第四城”。宁波超过天津,并且与第十名的南京仅差300多亿。济南和合肥双双超过佛山。城市之间的竞争尤为胶着。
02
城市增长能级的关键变量
经济稳健增长的共同特征是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布局,即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突破双轮驱动。
例如,制造业重镇泉州。近年来,泉州紧抓“智改数转”这把钥匙,全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据统计,泉州7000余家规上工业企业中,已有超过5400家积极投身于数字化转型的浪潮,占据了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近78%。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8%。全年全市九大千亿级产业中,八大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其中,鞋业增加值增长16.1%,机械装备产业增加值增长12.8%,建材家居增加值增长11.0%。
又如新兴产业布加速布局的合肥。2024年,其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创近3年同期新高。主要行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9%,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5%,合计拉动规上工业11.4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百万辆、达137.6万辆,增长84.5%。
此外,区域协同能力也是城市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以长三角为例。长三角9座万亿城市去年GDP合计19.2万亿元,占全国的14.2%,接近七分之一。
长三角一体化对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一方面,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规避同质化竞争,提升了城市群的整体效能;另一方面,促进了区域内的经济互动和产业分工。例如,在集成电路产业领域,上海在芯片设计环节优势明显,苏州在芯片制造和封装测试方面实力雄厚,无锡则在半导体材料和设备领域具有独特优势,三城协作实现从芯片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全产业链国产化,提升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又如,重庆、成都、武汉等内陆城市通过“通道+枢纽+网络”物流体系降低内陆成本劣势,内陆腹地变开放高地,重庆经西部陆海新通道货运量增长41%、货值增长67%,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内陆城市经济增长。
这些现象折射出中国经济转型期城市竞争的深层逻辑——传统产业升级效能、新兴产业布局速度与区域协同能力,正成为决定城市增长能级的关键变量。
2024年万亿城市增速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模式。未来城市竞争将更多取决于产业升级深度、区域协同效率与制度创新勇气。对于增速放缓城市而言,暂时的阵痛或是涅槃重生的必经之路;而对领跑者来说,如何将先发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竞争力,才是真正的考验。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与“双循环”战略框架下,城市的命运从未如此紧密交织——竞合而非零和,将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
—END—
作者|火石创造 翁建萍
审核 | 火石创造 殷 莉
原文标题 : 万亿城市GDP增速:新质生产力与区域协同成关键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