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武汉如何发力?

华博观察
关注

出品|华博商业评论

在首次突破万亿大关9年之后,2023年武汉的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成为中部地区第一个2万亿城市。如今,面对国家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武汉又是如何精准施策、乘势而上的?

01

创新实力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创新,武汉作为创新重镇,具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独特优势。

众所周知,武汉是“大学之城”。据统计,武汉拥有23家顶尖科研院所与92所高等学府,“双一流”学科数量也高居全国第四。同时,武汉还拥有中国最多的本科在校生人数,在校研究生人数全国排名第三,仅次于北京和上海之后。

此外,武汉还拥有120多个各类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几乎占到全省的八成。其中有1个国家实验室、3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产业创新中心、44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2个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8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武汉的创新实力与影响力也在持续攀升。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2》中,武汉位列全国第五。而在《自然》杂志“2023年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中,武汉更是跻身全球前十,与全球顶尖科研城市并肩而立。此外,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武汉科技集群的排名连续六年稳步增长,今年已跃升至全球第13位,国内排名第5。

02

转化能力

尽管拥有雄厚的创新实力,但要驱动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转化才是关键环节。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武汉面临着科技成果转化的难题。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的工作人员表示:“怎样把武汉的科教优势、地域优势、医疗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这是当时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转机出现在 2022年4月,武汉获批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中部唯一、全国第五个国家科创中心。同月,武汉重点打造的新型研发机构——武创院正式启动运行,其中不少工作人员有着在北上广深高层级科研平台、科技型企业的工作经历。

近年来,武汉持续加大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力求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商品,使每一段“公里”都顺利衔接。

1月28日,武汉市专门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构建以“用”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从“供给侧”“需求侧”和“服务侧”三个方向着手,加快将武汉的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

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的王慧中在接受《南方周末》的采访时提到:“此次出台的《措施》堪称‘黄金20条’,其中推动职务科技成果‘限时转化’属全国首创,解决了科技成果‘不愿转’‘不好转’的痛点。”“对早期投资给予投资奖励和损失补贴,也吸引了众多外地优秀投资机构的关注,不少北上广深的企业家、投资人都向我们询问具体政策。”

依托武汉的创新转化能力,武汉成功培育了光电子信息、先进制造、大健康、数字经济等多个“万亿级”创新产业集群,这些集群不仅重塑了产业链的高度与深度,更显著提升了武汉经济的含金量与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为武汉的长远发展注入了不竭的活力与动能。

以武汉光谷为例,它是中国光电子产业基地,也是全球最大的光通信研发生产基地,光纤光缆的生产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光谷拥有5个国家重大基础设施、5个国家级创新中心、6大湖北实验室。在一系列创新政策的扶持下,光谷已形成一个创新生态,1.6万家光电子信息企业聚集于此,产业集群规模突破 5000 亿元。

       原文标题 :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武汉如何发力?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