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哈尔滨、天水等“网红城市”全都瞎折腾了?

商隐社
关注

未来,或许评价一个城市好坏的标准不再只是一系列的经济数据,更是其中的人情味和幸福感,一座城市应该既能供养得了肉身,又能抚慰得了灵魂。

作者 | 浩然

本文为商隐社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后台

前段时间,各地一季度经济数据陆续出炉,很多人观察一圈后发现,之前火遍全网的淄博、哈尔滨、天水等“网红城市”的经济数据并没火起来。

比如去年末开始逐渐爆火的哈尔滨,一季度

经济总量为1173.1亿元,同比增长

3.7%,在东北四

大重点城市(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中持续垫底。

图源:搜狐城市

而从今年3月初凭借麻辣烫火起来的甘肃天水,一季度GDP为190.1亿元,同比增长4.3%,跑输甘肃全省的5.9%。

就连火了一整年的淄博,似乎在经济数据上也乏善可陈——2023年GDP为4561亿,增长5.5%,低于山东全省6%的平均增速。

于是,网络上很多声音认为,“网红城市”即便爆火也没有上演经济大逆转,还是得靠制造业。

无独有偶,近几年每当经济数据出炉,“网红城市”总会被审视一波,

进而引发一些“烧烤”“麻辣烫”“冰雪城”等还是不如制造业的感慨、质疑和反思。甚至认为“网红城市”就是“瞎折腾”。

这种看法其实是有些荒谬的。

相比规模庞大、门类众多的制造业,文旅产业对GDP的直接拉动作用本就相当有限,文旅本身就不是用来实现所谓的“经济大逆转”的。

拿老牌网红城市西安、成都、长沙、杭州来说,他们都是人口上千万,历史极为悠久,文旅资源相当丰富的大城市,历经多年的布局和宣传,文旅产业在GDP中的占比也才只有10%—15%左右。

更不用说一些三线及以下城市、县城这两年才刚刚借助网络和“穷游潮”火起来,大家通过一顿烧烤、一碗麻辣烫、一场音乐节知道有这么一座城市,在这里到处转转。

这首先充实了当地民众的腰包。有网友曾为淄博烧烤业算了一笔账,平均每天有5万人吃烧烤,人均消费100元,一年收入18多亿。

相较一个城市几千亿甚至上万亿的GDP,这些不过是九牛一毛,但却是当地人实打实的收入。

还有景点、交通、住宿等背后的个体服务者,都能从中获利。

而且,成为“网红城市”跟城市产业发展是互相补充的关系,本身不冲突,没有哪座城市因为发展文旅而耽误了制造业。

毕竟这么多年来,发展制造业、推动GDP增长几乎是深入到地方政府骨髓里面的金科玉律。

老牌网红城市西安大概在2016年前后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宣传,当时西安政府非常注重新媒体,还经常批示新媒体稿件,70多个市政府机构开通了官方抖音号,算是城市机构里最早的一批。

与此同时,为了给涌来的游客留下好印象,西安当时开展了环境卫生和行政效能的一系列变革,这座城市逐渐从灰墙土瓦的原始印象中剥离出来,人们知道了西安有堪比苏州的精致园林,有能够挑战上海的朋克摇滚,有可叫板北京的古色古香,有不输成都的遍地美食......

“网红城市”要被成千上万网友围观和审视,非常考验城市的应对能力和政府效率,To C端的服务水平上去了,也能惠及到To B的招商引资。

当时,西安的产业发展跟城市营销同步进行,新能源汽车、机器人产业、新型显示、光电子、大数据与云计算等同步展开布局,产业的高级感也上去了。

淄博在凭借烧烤出圈之前,其实多年来一直围绕着年轻人下功夫,思索他们的需求,想跟他们玩到一起,在这里好好生活,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却通过不起眼的烧烤火了。让年轻人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友好、真诚。

新华每日电讯在《淄博烧烤火爆背后的“流量密码”》中说,为了吸引年轻人,2021年淄博就开始思索年轻人需求,围绕快乐生活、成就事业,聚力打造“好学、好看、好吃、好玩、好创业”的“五好”城市。此后,淄博在山东省率先提出建设多彩活力的青年创业友好型城市,探索提升城市活力。

年轻人多、友好、政府服务态度好的城市,自然也能让招商引资环境和产业转型环境焕然一新,其实是产业发展的软实力。

还有哈尔滨,其爆火最初是因为一场负面的“退票风波”——去年12月旅游冰雪季开始之初,因为游客在冰天雪地中苦等几个小时玩不上项目,哈尔滨遭遇“差评”危机。

但当地文旅部门随即现场办公,道歉、退票、连夜整改,展现足够诚意。之后哈尔滨“花式”宠客在社交媒体上爆发令人应接不暇,文旅热度直线上升。当地政府的快速反应和真诚态度让这座城市口碑一下子逆袭。

这种快速反应能力和舆论应对能力,正式作为服务者的政府应该具备的。

“网红城市”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更多城市的建设风貌和地方政府的行政效能都应该被网友和游客审视一番。

多年以前,我在国社旗下某智库型媒体任职时,负责区域经济版块,当时搞了一个“城市着急了”系列,很受读者喜爱,那时正值中国各大城市争相布局工业、勇猛突围时期,所谓“着急了”不是慌张,而是城市想要迅速进行产业布局的紧迫感。

这个系列涉及到的基本都是西安、郑州、长沙、青岛、合肥、成都、武汉等大城市,比如被称为“最牛投行”的合肥,因成功引进京东方、长鑫存储、蔚来汽车等重量级企业,押中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广受赞誉。

当时最能反映大城市间“你追我赶”布局产业的一句话是:前面“标兵”已远,后面“追兵”将至。

然而,中国660多座城市,将近3000个县绝大多数并不能像这些大城市一样通过布局工业、发展科技成为万亿级城市,甚至有的城市还在“收缩”。

清华大学教授龙瀛在2016年的一次公开讲座中表示,中国有三分之一的国土人口密度在下降,或者是说有10000多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的人口在2000年至2010年间流失。

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吴康利用2007年至2016年十年的数据,从660个包括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和县级市的样本城市中,识别出了80个(地级市24个,县级市56个)“收缩型城市”,占比12.1%,这些城市2016年人口数据少于2007年,且连续三个自然年人口增长为负。

这颠覆了很多人的普遍感知,也让我感受到城市里不只有那些“你追我赶”的城市。 

一直以来,我们都习惯了城市的扩张、经济的增长,如果突然说有不少地方人口在减少、城市在收缩,就好像钢筋水泥、红瓦绿树构建的城市也有了“生老病死”。

像资源枯竭型城市玉门、伊春、鹤岗、鸡西,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的鞍山、营口、锦州,一些欠发达城市和边境城市等都属于“收缩型城市”。

最近这几年,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趋势,“收缩型城市”只多不少,哈尔滨人口已下降到千万以下,天水的人口也在逐年下降。

未来一方面是大城市和城市圈发起“抢人大战”,持续扩张,另一方面一些中小型城市、县城普遍收缩。

对于工业实力并不强,人口只有几万、几十万、几百万,甚至还出现人口收缩的城市来说,寻找适合当地特色的产业,提升当地人的生活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不是跟大城市一样竞逐大工业,整出来一些空置的工业园,还污染了环境。

毕竟工业发展的过程还是比较复杂,需要资源禀赋、多年布局和机遇等诸多条件。

比如贵阳,就抓住了数字经济发展大势,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气候优势布局了大数据产业,现在贵阳数字经济能占GDP比重超过50%。再比如长春,这几年汽车工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进一步激活了这座“汽车之城”。

除了紧盯产业带来的大机遇能否跟当地匹配,依托当地资源发展文旅,成为“网红城市”其实就是提升一些中小城市民众生活水平的可靠路径。

虽然世界上富裕的国家基本上都要经过工业化的过程,但对于一国内部的不同地区而言不一定这样,因为不同地区可以有经济上的分工。

以美国为例,美国中部很多州其实主要依靠三种资源:玉米,黄石公园和大峡谷,铜矿,分别对应农业、旅游业、资源产业,分别依赖的核心投入品为土地、自然风光和矿产,这三样东西都不具有流动性。

对于不能动的资源,要让从事相关行业的人富起来怎么办?区域内人口的自

由流动,人减少后,人均GDP也就提高了。

图中橙色区域占据了美国经济的半壁江山,但在人均GDP的意义上,各区域间却能实现“平衡发展” 图源:陆铭《大国大城》

事实也正是如此,美国中部很多人到东西部海岸地区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中部很多州虽然人烟稀少,但通过合理规划,生活在这里的人反而很富有。

像我们都知道美国加州很强大,汇集全球顶级科技企业,有“硅谷”,有苹果、甲骨文、脸书、福克斯、华纳兄弟等,人口接近3900万,人均GDP达9.3万美元。但美国中部的北达科他州农牧业、矿业发达,没有像样的工业,但它人口只有78万人,人均GDP同样是9.3万美元。

中国很多地区风景优美、资源丰富,除了服务于当地需求的工业,很多城市难以发展起其他工业,如果盲目采用地方竞争的思路,继续发展不适合当地的工业,只会造成效率下降,不如依靠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来发展,提升作为“服务者”的政府的能力。

挖掘自身独特优势的城市也会更有人情味。未来,或许评价一个城市好坏的标准不再只是一系列的经济数据,更是其中的人情味和幸福感,一座城市应该既能供养得了肉身,又能抚慰得了灵魂。

       原文标题 : 淄博、哈尔滨、天水等“网红城市”全都瞎折腾了?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