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眸城市组作品
作者|桑明强 王族
过去,南京一直以科教文卫闻名,是一座典型的创新资源密集型城市,也是江苏省第一个形成“三二一”产业结构的城市,有着丰富的科技、教育和人才资源。
去年禄口机场疫情爆发,让南京和南京人民遭受了不少非议,但这座城并没有为自己辩解,而是反思自己,总结经验。到了今年,在全国疫情呈现多点、多源、多链的复杂态势下,南京真正做到了井然有序,在对疫情做出迅速反应的同时,保障城市经济方面也不落下。
“戴好口罩,请出示健康码及有效证件,间隔一米,有序排队。”这是2022年此轮疫情以来,生活在南京的人每隔几天就会在社区附近听到的声音。
做核酸检测,排队长、检测点路程远,这是很多人都头疼的事情,但在南京,核酸检测点定期轮换,每片区域、每条街道、每个社区都能覆盖居民48h内免费核酸检测的需求,实现了“下个楼就能做核酸”的需求,减少了人们在防疫上的额外交通时间。这是一座城市对疫情黑天鹅事件的快速反应。
“社区门岗前,保安员坚守在岗位上,为出入社区的人员测体温、查验健康码、场所码的身影。”
“无接触外卖、快递货架,在防疫政策出台的第一时间,就被安放在了社区、写字楼外。”
有许多居民主动成为社区志愿者“红马甲”。
……
48小核酸检测点定期轮换、货运司机在线申报、驻厂员制度、三码同屏... 这些防控细节都是南京看到问题后即时制定的配套措施, 从本轮疫情防控,能看见南京的城市底色。
01 是一个古都,也是一座新城
疫情黑天鹅下,往往最能考验一个城市的经济成色和底色。
外地人刚来南京时都会遇上这样的事,打上一辆出租车,本地司机师傅就会滔滔不绝地向你介绍着南京的建筑。路过“明故宫”、“中山陵”、老街区时,他们会给乘客讲一些历史上的奇闻异事。有时,他们也会指着一座大厦,向你讲述它没有拔地而起时的样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京人喜欢传承,也喜欢新的东西:新文化、新思想、新事物。
《环球时报》曾评选过“十大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和“十佳外商投资最满意城市”,南京就名列其中,营商环境国家评价中,也曾入选过“标杆城市”。2021年南京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上,首次提出将建设“超大城市”作为南京的新目标。
什么是超大城市?常住人口突破千万、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
疫情以来,国内经济态势受到影响,企业复工复产成为全国各地的难题。
2021年,南京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6355.3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5%,两年平均增长6.0%,其中,工业生产稳步发展,先进制造业增势良好,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3.7%,两年平均增长27.5%,分别高于全国、全省8.6%、8.9%。换句话说,面对疫情大考,南京地区经济依旧呈现持续恢复、稳中提质的态势。
那么,南京是如何做到的?
早在2020年疫情初发之时,南京就率先建立了驻厂员制度。主要关注本地企业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的问题。
今年4月9日,南京又率先发布了“企业供应链保障专项服务指南”。其中,主要涵盖外地供应商供货协调服务、企业物流运输服务的内容。30个专项服务保障电话,24小时值班。指南发布后,已经接到企业供应链诉求2323个,协调解决2046个。同时,帮助企业把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供应链两端商户列入“白名单”,对不同企业的需求对症下药,只为推动企业恢复正常生产。
除了对本地企业的供应链保障,针对某些外地供应商短时间内无法复工复产,南京把眼光放在市内,本地合格的供应商,由于信息不对称的痛点,导致无法与需求方有效建立联系。南京便推出“宁对接”平台应用,应用提供重点行业供需信息发布、浏览、检索等功能,方便本地供求双方快速对接。
在这样的快速反应机制下,本年一季度,即便受疫情冲击,南京工业企业仍实现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1.6%,保持了工业经济总体稳定。像这样优化营商环境的案例,其实是南京的常态。
02 被重视的中小微诉求
经济学上常说,经济基础往往决定了上层建筑。
想要保障经济平稳发展,不仅要关注市场的“骨架”,也要关注到“毛细血管”。
中小企业好,经济才会好,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南京早在2021年11月就出台了《南京市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和《关于加快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若干措施》。
近两年,在中小企业因疫情回落的现状下,南京不说大话、空话,而是拿出真金白银,在中小企业融资、技术研发、转型、引进人才、拓宽市场、供应链保障等方向进行扶持,帮助企业纾困解难。
3月31日,南京市政府印发《“同心抗疫,协企同行”助企纾困二十项举措》,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以及中小微企业,在减税降费、财政、金融、优化服务等方面加强市场主体帮扶力度。该举措涉及的政策体系,涵盖了南京市5个主要区域板块,以及工信局、人社局、财政局、农业农村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医保局、文旅局、总工会、公积金中心相继出台的共27条相关细则。
政策出台的第一时间,就以极快的速度落地。
近1个月以来,通过这项举措,在南京的中小企业享受到各项税费减免、资金补贴的金额已经达到212亿元以上。
数字化,“宅经济”,也成为南京经济保持活力的秘诀。
疫情下,除了居家办公、上网课,市民线上购物的需求与日俱增。南京市内各大购物中心响应“南京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纷纷开启线上销售模式。
国有老字号百货商店——南京新百,通过优化线上购物小程序“新百购”,开展线上消费活动。4月初,南京新百中心店取得了120万营业额的销售规模,消费者对他们开展的促销活动反响也十分热烈。
南京数字化,“宅经济”同样也为农民带来生机。疫情以来,各地农产品滞销,电商替代了传统农产品供应链。然而,农产品与电商的关系是一把双刃剑——电子商务为农户打开了市场信息的大门,但有时会反噬农民——前些年,某平台恶意压低农产品价格,舆论哗然。
为了解决好疫情下农民的困难,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南京市商务局、农业农村局联合电商协会,共同上线“南京农产品帮扶平台”。该平台对接多家社会电商平台,打通销售渠道与信息壁垒。与此同时,官方平台还提供了监管社会电商平台的职能,严厉打压损害农民利益的情况。
效果也很显著,平台自4月1日上线以来,累计销售滞销农产品数额达到20万斤。
政策让农民少操心,举措为农民解忧,结果让农民放心。
这就是为人民服务最直接的方式。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李程骅《城市与区域创新发展论》提到,“作为中国经济发达地区长三角区域的重要中心城市,南京既是中国城市发展最新进程的一个缩影,也是研究探讨新时期城市科学转型的一个典型。”而新形势、新对策、新方法,正是南京历久弥新的不二法则,这座古城不仅拥有着浓厚的历史底蕴,还充满着新时代下稳妥的创新与发展。
03 在路上,时刻响应
早前,南京周边疫情形势严峻时,除了第一时间支援外省,南京在居民生活保障方面也没有落下。生活在南京的人并没有纷纷跑到超市屯购生活物资,超市里也没有出现想象中物资供应不足的情况。
南京本地商超“苏果超市”,在马群物流中心拥有一个5万多平米的“大仓”,储存物资品种有15000多个,总重量8000多吨。其中,有1000吨以上的粮油物资,是南京市商务局指定的民生保障商品。每天配送车次200车以上,覆盖全市门店900多家。超市在南京市内的物流配送工作也保持着稳定状态。
货源稳定、存货充足、配送及时。这仅仅是其中一个例子。
这就叫安全感。
俗话说,人总在路上奔波,但疫情让很多人不得不停下脚步,前些日子,由于各省疫情交通政策的松紧程度不同,被困在路上的货车司机到达不了目的地、回不去出发地的新闻,时刻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对于一座现代化城市来说,物流是经济流动的脉搏,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也是疫情背景下全国多个城市都在面临的一道难题。
针对这个问题,南京也有着自己的解法。4月11日,南京交通运输部门将“宁畅运”预约系统、“南京市公路查验信息采集系统”进行了合并。外地来宁的大货车,只需要扫一个二维码,提前24小时预约申报一次,就可以如期到达南京交通口岸的查验点。
到达查验点后,货车司机只需打开预约4小时后生成的二维码,交于工作人员核对后,再做一次核酸检验就可以通行了,这让货车司机在高速路口的排队等待时间,大幅缩短到20分钟左右。
(市公安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民警查验货车司机相关证件。警方供图)
前几日南京连续高温,坚守在交通卡口的医务人员采用两班倒的方式。一人一天需要连续做12个小时的核酸检测,检测人数在5、6百人左右,为了保证核酸检测的效率,医护人员甚至要爬到货车驾驶舱窗外为司机做检测,工作人员每小时会将采集的核酸样本送进就近的监测点,确保货车货运活动效率不受核酸检测时效的影响。
办完一系列的手续后,会有社会组工作人员引导货车司机去往目的地街道,货物运送完毕后,再有送离组的工作人员引导司机离宁。
全程闭环,对于目的地街道防疫来说,是一种保护。
对物流行业的运作,也是一种便利。
很多货车司机都是从全国不同地区到达南京,为了不影响送货效率,他们连夜赶路、舟车劳顿。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南京专门设立了户外应急便民服务点,不仅可以提供信息咨询、免费热水、自助加油,还提供了十余种“同城同价”的各类速食商品、平价快餐点,让过路司机们在花销上减轻了许多压力。
与此同时,在南京高速路口的查验点,交通部门还特地为这些奔赴在路上的人准备了慰问品:牛奶、速食、矿泉水、消毒湿巾、口罩。在装有慰问品的袋子中,附上了“南京货车通行管理服务通告”,直接省去货车司机自己查询当地政策的麻烦。
针对从事物流行业的人员,南京还提供了财税金融方面的支持,疫情影响下,对物流从业人员的车辆按揭贷款,鼓励金融机构给予延期偿还贷款本息的方便。除了公路运输,针对运输时间长性质的水路,南京也给出了自己的解法:在高淳区港口设立检测点,为来不及做核酸、核酸报告过期的船员提供便利,为了保障船员在船上隔离的正常生活,工作人员会将生活必需品送上船舶。
“暖‘新’畅运,战‘疫’有宁”,是慰问品里另一张纸片。对辛劳在外、独自奋斗的物流人来说,这无疑是防疫路上最安全的方式,也是生活中最直接的关怀。
04 不一样的城市底色
哲学家欧里庇得斯曾说过:出生在一座著名的城市里,这是一个人幸福的首要条件。
4月中旬以来,随着疫情形势逐渐好转,南京的烟火气也慢慢走进市民的生活中。
前些天,南京门东街区开办了一次户外音乐会,因前些时间疫情减少出门的市民,纷纷走上老街,找寻一些美味的小吃,感受热闹的“人气儿”。除此之外,博物馆、图书馆逐渐恢复开放,不同的是,入口处仍摆放着温度检测仪器,工作人员依旧遵照南京市防疫要求,提醒着进入商场的人们,需要出示健康码、扫场所码,佩戴好口罩。
这样的程序虽繁琐,却有序。
能带给人们安心感。
这样的安心感,来源于南京人性化的防疫工作。
为了在严守疫情工作的同时,方便市民出行,南京的健康码之路走了三步——“人工验码”到“定点扫码”,再到“动态扫码”。
人工验码,是最基础的方式,打开健康码让工作人员查验,这样的查验方式有着较大的漏洞,也难以抓取涉疫人员场所交汇信息。
定点扫码,是在场所门口配备固定设备,来核验健康码的真实性,以及对人员流动地点的有效登记。但这样的设备存在成本问题,不适用于所有场景,于是就有了——动态扫码。
动态扫码,仅需每个场所打印出唯一固定的“场所码”,人员流动时,用个人终端扫“场所码”,信息就会同步在后台,是一种效率极高的查验方式。
4月29日,“南京健康码,三码一屏”登上微博热搜。
市民张先生称,“我也是最近才发现的,用‘我的南京’app扫了场所码之后,页面上除了健康码,还多了核酸检测结果、行程码,很方便,不用来回切换页面了。”
南京不断优化防疫措施,满足了不同应用场景的多样化扫码需求,做到“亮码核验”与“精准打卡”相结合,在助力全市疫情防控的同时,逐步探索建立起具有南京特色的“扫码通行”机制。
在南京,除了支援上海、红遍全网的“大白”,还有默默无闻的“红马甲”。
栖霞区某一学区社区内,居住着许多陪读妈妈。王女士就是其中之一,每日为孩子做三餐、辅导作业、与学校老师沟通,是她全职的工作。此轮疫情初发时,孩子转为线上课程。透过窗户,她看到小区内设立了核酸检测点,排队检测的队伍一整天都没有见少,工作人员逐个引导待检测人群打开“我的南京-身份码”,一整天下来,几个工作人员都十分疲惫。
王女士便向工作人员表达了希望成为防疫志愿者的意愿,隔天,她就穿上了红马甲,开始引导核酸检测人群,维护排队秩序。
“我觉得这是我应该做的。”王女士说,“既然在这里生活,就是这里的一份子,自己能出点力帮上忙,未来南京变得更好,也是对我们自己发展的一种帮助。”
社区内,像王女士这样的志愿者越来越多,志愿者们利用空闲的时间,轮换工作,朋友也就这样多了4、5个。“等疫情好一些,孩子们去上学,我们几个志愿者朋友就凑在一起打麻将。”王女士说。
原文标题 : 关于这次疫情防控,我想替南京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