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升级!总部企业争夺,“卷”出新高度

选址960
关注

撰文 | 江珊

来源 | 选址960

3359字,约需6分钟

亮目标、调标准、增类型,真金白银、全周期扶持……总部企业激励政策全面上新。

瞄准塔尖,南京、苏州、武汉等热点城市竞相出招,一线城市北上广深也已率先迭代规则。

新一轮总部企业争夺战正在打响。

最高1亿,南京3年要增120家总部

落户最高奖1亿,3年新增120家,南京向总部企业发出「英雄帖」。 3月,南京印发《南京市总部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22—2024年)》,涵盖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扶持政策、保障措施六大部分,《行动计划》明确,用3年时间,南京市要新增总部企业120家以上、新建高端商务楼宇80幢,逐步形成3个层次的总部经济发展格局。 按照《行动计划》,南京明确,对新认定的综合型总部企业,落户奖励最高可达1亿元,对新认定的总部企业,首次入选「世界500强」给予3000万元一次性奖励。

所谓综合型总部企业,是指「注册资本不低于1亿元,对多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下属企业行使管理和服务职能的全球唯一总机构」。此外,南京对总部的认定还包括区域型总部、功能型总部和成长型总部等。 实际上,这不是南京首次定下总部企业落户目标。在上个任务周期,《2019—2020年新增100家总部企业行动计划》已被超额完成。 数据显示,2019年-2020年,南京市共新增120家总部企业,小米有品、阿里巴巴华东公司、南京58科技等一批知名企业名列其中。

对标上海,苏州首推外资总部专项政策

同在江苏,苏州愿意为总部企业支付最高6000万的新引进奖励。 「2019年8月1日以后在我市注册设立或者引进且经认定为总部企业的,由各地按照产业引领效果、行业领域影响力和预期综合社会贡献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给予落户奖励,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6000万元。」 《苏州市支持总部企业发展实施办法》于2022年3月公开发布,对规模型总部、创新型总部、新注册设立或新引进总部等给出支持。 不仅如此,作为外资企业大市,苏州还全面对标隔壁上海的相关政策,专门出台了特别针对跨国公司总部的激励政策。

2021年8月,苏州发布的《关于鼓励跨国公司在苏州设立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明确,提供从开办、经营、再投资、能级提升、功能叠加、用人、用地到荣誉的8项全周期激励。 该政策与上海错位互补,是苏州第一部外资总部经济发展的专项鼓励政策。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苏州有171家跨国企业获评省级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总部,占全省总数(331家)的51.7%,遥遥领先于省内其它城市。

中部竞逐,武汉5年要引400家总部

九省通衢、工业重镇,底蕴深厚的中部特大城市武汉也在不断刷新总部经济。 武汉不但吸引了科大讯飞、小米等科技企业的进驻,还打造了一块「第二总部」的招牌,近年来磁吸了一批互联网企业落户。更重磅的是,2021年,央企「三峡集团」回归,再次抬升了武汉在全国总部版图上的存在感。

2021年底,武汉再次加码,力挺总部企业发展。11月,武汉发布了《武汉市加快推进总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出力争通过5年努力使全市总部企业数量突破400家,总部企业税收占企业税收总额比重达到25%左右。 这是个有挑战性的目标,截至政策发布前,武汉两批已认定的总部企业共52家,距离400家的目标还有相当的差距。不过,好消息是,这52家企业的税后贡献度已经达到了16%,距离25%并不遥远。 按照上述政策,对新引进总部企业,武汉给予最高4000万元的落户奖励和最高1000万元的办公用房补贴,虽然不及南京的1亿元上限,也足够慷慨了。

湖南省会长沙则将目标锁定在80家。 长沙2020年发布《长沙市关于支持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给出最高奖励5000万元。长沙提出,力争用3-5年时间,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服务环境更趋完善,新引进和培育各类总部企业80家,其中,综合型总部企业不少于20家,功能型总部企业不少于30家,本土成长型总部企业不少于30家,总部经济对地方经济贡献占比超过 20%,形成集聚效应明显、长沙特色鲜明的总部经济发展格局。

提升能级,一线城市巩固优势

在总部经济向区域中心城市「下沉」的同时,总部经济最为发达的一线城市早已行动,其中一个重要动作便是通过政策上的「升级换代」来强化固有优势。 上海早于2002年便出台了全国首个吸引跨国公司设立区域总部的政策,并持续多年进行总部企业的认定,截至2021年11月份,上海累计设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827家,外资研发中心504家,是中国内地外资总部最集中的城市。 值得关注的是,2019年,上海出台了新的总部经济政策,更新认定标准、提供新服务,通过「新政」再次提升了上海的总部经济竞争力。

「十四五」时期,上海将实行「总部增能计划」,吸收、吸引跨国公司的亚太总部和功能性全球总部落户,鼓励外资设立和发展全球研发中心和开放式创新平台。 北京是中国总部经济的另一个「领航者」,早在2004

年就把发展总部经济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据北京总部企业协会会长王国丰介绍,北京入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的数量达到57家,约占世界500强总量的11%,是中国大陆入围企业总数的44.5%,连续9年位居全球城市榜首;2021年,北京新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8家,累计认定数量192家。 为进一步支持在京总部企业的发展,2021年2月,北京专门出台了《北京市促进总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规定》,提出了「1+N」政策体系,同时废止了2009、2013年的两项总部专项政策。

深圳给出的「信号」更加强烈,既有真金白银,还有全方位扶持。 2022年1季度,深圳先后发布了《支持贸易型总部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深圳市跨国公司总部企业奖励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另外,对金融类企业,深圳3条新政齐发,首次将证券资产管理公司、经市政府同意的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加入金融企业总部范围,最高给予5000万元一次性落户奖励及其他支持政策。

连出新政、直接「表白」,深圳向上述多类总部企业抛出橄榄枝。

数据显示,目前,沃尔玛(中国)、华润万家、凯为医疗投资集团(深圳)、麦克韦尔科技等35家外商投资企业已被认定为深圳跨国公司总部企业。

政策「升级潮」暗藏哪些玄机?

竞相加码的优惠政策表明,一场关于总部经济的争夺战正在城市间悄悄上演。背后有何玄机?

图:企业总部引进相关政策(选址960整理)

总部企业具有知识含量高、集聚辐射能力大、税收贡献高等特点,长期以来就是被竞相追逐的香饽饽。 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在企业总部的选址上,一线城市的垄断力在下降、后发城市的吸引力在上升,前者担心掉队或失速、力求提升总部能级;后者则希望抓住产业机遇,加速「卡位」。 新的城市竞争态势,推高了对企业总部的追逐。 「上海等地相继出台新一轮外资总部鼓励政策……给我省吸引外资总部落户江苏带来更大压力。」苏州在相关文件的出台背景中明确表示。

不过,各个城市对企业总部的认定标准并不统一,不能直接以「数量」论英雄。 一般来说,注册资本、经济贡献、管理权限、主要职能、经营时长是常见考察指标,但数额和量级划分不同。此外,央企、500强、上市企业的总部或区域总部,通常可以「免试」录取。 各个城市设定的总部类型也各有特色,除了含金量最高的「综合性总部」和「跨国公司总部」,成长型总部、创新型总部等强调了对潜力型企业的欢迎和鼓励,研发总部、财务总部、销售总部等则是基于职能的分类。

从来源上,总部企业一是外地引入、二是本土成长,二者并重。

总体来看,城市能级越高,总部门槛越高、成色越足。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上海、苏州、广东等多个省市近年来放宽了对跨国企业总部的认定标准。 上海2019年8月发布了《上海市关于促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发展的若干意见》,率先调整了总部和总部型机构认定标准:一是将地区总部母公司总资产要求放宽至2亿美元,将总部型机构母公司总资产要求放宽至1亿美元;二是取消母公司实缴注册资本和管理企业数量要求;三是取消地区总部须为独资企业的限制。

「跨国公司轻资产化发展渐成趋势,导致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数字化等新兴领域的跨国公司难以符合本市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认定中关于公司资产等要求。」上海解释了优化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认定标准的原因。

广东省2021年修订的《广东省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办法》也作出了类似的调整。 从具体的扶持政策看,一线城市多强调在政府服务水平、综合营商环境等方面来服务总部型企业,弱化直接的财政支持政策;二线城市则在「奖补」方面来得更加实际。 和优惠相对的是约束,苏州就规定,自初次享受相关扶持政策后,在市内经营期不得少于10年。显然,逐政策而居的企业不在欢迎名单上。

       原文标题 : 全面升级!总部企业争夺「卷」出新高度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