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大市场”将重塑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作者 | 里普商隐社研究团队商业组
本文为商隐社原创文章
1
“全国统一大市场”所要破除的是地方保护、市场分割,而所要建立的是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要素和资源、监管等,以及互联互通的物流、信息交互渠道、交易平台等。
最终是为了构建一个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为内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提供基础支撑。
“统一”的反面是“分割”。
市场被分割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气候、地形等自然层面的,会影响交通运输,增加物流成本;二是地方保护、垄断等造成,增加的是交易成本。
过去40多年,中国在铁路、公路、机场和航空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大规模投资极大改善了自然条件对市场的分割,一系列制度改革也降低了交易成本。
以前地方保护主义非常严重,尤其是2001年我国推行所得税分成改革前,企业所得税按行政隶属关系上缴:中央企业交中央,地方企业交地方。
这样,地方政府自然就有动力创办价高利大的企业,比如烟厂和酒厂,这些都是创税大户。
所以在一段时间内,各地烟厂、酒厂等越办越多,而且当地人只能从本地购买。
于是,辽宁盘锦的居民只能喝到辽河牌的啤酒;汉中的烟民只能抽到当地卷烟二厂出的一种香烟;江西平乡的企业,只能购买到当地加油站出售的成品油;四川剑阁的农民只能购买本地的农资产品......
地方保护所保护的是落后,多掏钱的当然还是消费者。
2001年有央视记者去安徽舒城县调查,由于对农资产品销售渠道方面的地方保护,那里同等规格、同一厂家的化肥,每袋比相距5公里的其他区域贵0.5元至7元。
地方保护也把企业的发展压缩在特定区域内,很难拓展出去。
双汇董事长万隆就曾不止一次地感叹:
“双汇最大的敌人并不是强大的跨国公司,国内的地区封锁、‘诸侯经济’、地方保护主义才是双汇最大的对手!”
双汇应该算是跟地方保护扭打最激烈的企业之一。
在网上搜索一下,几乎能看到双汇在各个年份,不同城市遭到的被“封杀”新闻,其业务员被打的事件也并不罕见。
1999年,靠生产火腿肠起家的双汇在激烈的竞争之外找到了一个新项目——冷鲜肉。与冷鲜肉相区别的是“热鲜肉”,大多在凌晨杀猪,清晨上市去卖,一把刀杀猪,一杆秤卖肉。冷鲜肉要进行低温冷却排酸工艺,在0—4℃的低温下贮藏、运输和销售。
彼时,冷鲜肉在国外流行,而国内鲜为人知,其销售总量仅占猪肉消费总量的10%左右,市场前景广阔,双汇打算在全国建连锁店,专卖冷鲜肉。
全国建猪肉连锁店,就必然会动当地屠宰企业的蛋糕,当地屠宰企业就会亮出杀猪刀。
当地企业为什么不也做冷鲜肉与之竞争呢?
因为这就要对整个生产流程进行冷链化改造,生产、运输、销售都靠冷链,投资数以亿计,地方企业难以承受。
当时的双汇营收近60亿,还在深交所上市了,市值20亿。
当地企业当然也不是普通的屠宰公司,大多拥有当地政府商务部门血统,当时《生猪屠宰管理条例》执行者之一便是各地商务部门。
于是,除了一些大中城市,双汇在辽阳、东莞、黄石等都发生了几乎情节相同的被驱逐事件。
所不同的是,有的是政府发文阻止;有的是不给办相关证件,强行关店;有的被“执法队”阻挠。
2003年,双汇在全国多个城市遭遇封杀,甚至遭遇暴力事件。至当年8月底,仅公开没收、堵截双汇冷鲜肉的事件就达50多起。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当时组成了一个调查组,他们分析认为,各地出台的文件五花八门,主要包括:设置政策壁垒;设定“技术壁垒”;限制销售品种、渠道、数量等;重复检疫、收费。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10年之后的2013年5月,“肉类行业巨头”双汇虽以71亿美元巨资收购了美国最大猪肉企业史密斯菲尔德,但在一些县城仍不能腾挪半寸。
当年10月发生了“10.3江西弋阳暴力打砸事件”,双汇在弋阳的门店被当地肉贩打砸,员工被打伤,门店一片狼藉。
虽然看起来是同行之间的争斗——双汇进入前,弋阳县每天屠宰80-90头猪,双汇每天能卖5头猪的肉,市场就那么大,别家就得少卖5头——但起因是县政府印发了与国家规定不符的红头文件,限制其它品牌猪肉在当地销售,给了当地企业驱逐双汇的支持。
所以即便很早就成了行业巨头,“双汇的生鲜肉在全国有90%以上的地方不通畅”。
一家行业巨头尚且能有如此遭遇,与地方利益冲突的其他品牌就更不用说了。
近几年,“只能抽本地烟、喝本地酒”这样的现象基本不存在了,而类似双汇被“封杀”的新闻也变得零星,但地方保护主义却没有随之凋亡,而是换了种形式——过去主要在商品领域,现在逐渐转向服务业和生产要素领域,或以技术、标准的形式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