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从零开始

商界杂志
关注

一个城市的兴起和衰落自有它的命运和条件,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同国外诸多“锈城”,谁又能涤荡去它们的斑斑锈迹呢?经济在结构转型,过去的发达城市会自然老去,经历阵痛过后,蚌埠将会重启。

《商界》杂志报道

作者/ 马   冬

安徽省相关会议期间,省委书记郑栅洁与蚌埠市代表们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去年以来,蚌埠市推进创新发展、产业强市、改革开放取得了新成效,但经济失速、发展失位、结构失衡的压力凸显,已经到了‘退无可退、背水一战’的关键当口。”

“退无可退、背水一战”,让蚌埠站在了新的角度审视自身未来发展的走向。

“蚌埠住了”,本是一句谐音梗,没想到刚过去的2021,蚌埠真的“绷不住了”。

2021年,老工业基地蚌埠经济失速,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为0,离计划的目标相差甚远。作为皖北经济重镇,蚌埠“绷不住了”,这对安徽来说,需要及时采取措施,挽回当下蚌埠的局面,不让其掉队。

蚌埠经济失速,揭示的是一个一般性命题,代表着一类城市在新经济时代下的境遇。在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下,三四线城市、老工业基地,如何找准自身定位焕发新生?

显然,破解蚌埠经济失速之局,也为三四线城市、老工业基地的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范本。

一慢进则退

关于蚌埠“绷不住”的讨论,一种观点认为,蚌埠经济0增长,归根结底是产业结构的问题。0增长可能是偶然,但低增长甚至负增长却是必然。

另一种观点则觉得并不是这样,对比皖南其他城市,事实上,蚌埠周围的兄弟城市,经济增速都没有像蚌埠这般难看。

曾经的一段时间,整体经济环境虽面临下行压力,但经济结构调整、新旧经济动力引擎更替事实上进入加速期。蚌埠作为曾经的老工业基地,面临的转型压力自然要比其他三四线城市和老工业基地更大。

作为全国第一台缝纫机、第一台电视机的产地,蚌埠经济失速并非今日才显现。

进入21世纪以来,蚌埠的经济增速就从曾排名安徽省第3的位置上一路向下。蚌埠2000年滑落到安徽省第8位,到2015年,已连续6年排在安徽16个市的第7位,经济下滑趋势明显。

蚌埠地处安徽北部,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历史的发展奠定了蚌埠的工业底色。然而,传统工业的常规发展终究不能适应时代的深度变革,蚌埠的工业需要注入科技创新与绿色低碳元素。

相比新生,转型很难,在老旧工业模式向新阶段跃迁的过程中,蚌埠遇到了瓶颈。

根据安徽历年的统计数据显示,1990年,蚌埠经济体量还排在全省第5位、皖北第2位;到2000年,蚌埠的排名已滑落至全省第8位、皖北第3位。

此后20多年时间,蚌埠努力向上,但收效甚微——蚌埠的地区生产总值到2019年才站上2 000亿元台阶。而且,从2019年开始,蚌埠的经济增长已显露疲态。那一年,疫情还没开始。

蚌埠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回顾2019年存在矛盾和问题时提到:创新引领尚未全面发力,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产业集中度不高,中心城市首位度不高,县域经济活力不足,民生工作还有短板。

在《2021年政府报告》中,上述问题被重新提起,矛盾和问题依旧待解。

2020年,蚌埠GDP仅以微弱优势排在宿州之前,排名全省第7位;2021年前三季度,蚌埠又被宿州超过,掉至第8位,经济增速也降至0.2%。2021年年底,增长彻底停止。

当下的迷茫,让很多人看不清蚌埠未来的出路……

二内因之困

按照蚌埠曾公布的报告解释,GDP增速为0有两个层面的原因,一是“产业转型升级不快”,还有“统计核查及统计数据质量”。

报告全面分析了蚌埠现存的问题与挑战,共有7个 :

一是主要指标增速不快。受历史基数大、产业转型升级不快、统计核减等原因影响,全市多数指标增速位次全省靠后,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距目标差距较大。

其次,经济总量不大。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居于全省第7位,长三角41个地级市中第29位;2021年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居全省第8位,长三角41个市中排第30位。

三是产业结构不优。2021年前三季度,一产占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二产比全省低4.1个百分点。大企业、龙头企业不够多,全市除烟厂以外,产值超50亿元以上企业还未实现“零”突破。农业产业化水平不够,服务业新业态不足,缺乏生产性服务业。

四是县域支撑不强。县域经济总量不大、占比偏低、发展不快。

五是中心城市能级不高。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尚不完善,城镇化率整体偏低,市县之间经济互动性不强。乡村振兴任务繁重,农村基础设施存在诸多短板弱项。

六是要素制约较大。用地不多与闲置低效用地问题并存;能耗容量不足与结构不优问题并存。存量企业能耗指标挖掘难度大,新增重大项目面临能耗指标约束趋紧。

七是发展能力水平还需提升。存在“标杆不高、担当不足、投入不够、能力不强”的问题;思想不够解放,用市场的逻辑谋事、资本的力量干事、平台的思维成事本领不强;缺乏系统思维、逻辑思维,做不到穿透式分析、前瞻性谋划。

划下重点,蚌埠经济指标增速慢、体量小是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原因则是产业结构不优、地区发展不均衡、城镇化率偏低。这座城市目前正在运转的企业,以高能耗创造着低收益。

从工业企业数量上来看,安徽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省16个城市中,有7座城市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数量在千家多,蚌埠以952家位列全省第9,不到合肥2045家的一半,也比芜湖少了839家。

其中大型工业企业,蚌埠只有4家,比皖北其他五市都少,更不及芜湖的45家、合肥的70家。这4家大型工业企业的总产值也只有185亿元。

还有一个与预期相差巨大的细节数据是“固定资产投资”。2021年初计划增长9.5%,全年交出的成绩却是-16.5%。

工业方面,蚌埠存在着缺少大项目、好项目和龙头企业、产业链不全等问题。

可见,蚌埠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有三个,除了宏观环境、产业结构转型难,还面临着激烈的区域竞争。

向东是长三角,向西是中部城市群,蚌埠此前还在合肥、南京两大都市圈间徘徊。近年来,蚌埠工业结构偏重、转型缓慢、交通优势又被削弱,经济体量长期位居安徽中游,它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浪潮中,发展机遇不如滁州、马鞍山,在周边各大都市圈的势力中,也不如宣城等地“左右逢源”。

蚌埠自我分析,整体存在“高端人才短缺和用工成本上涨,融资需求大和金融服务水平不高,基础设施保障效率不高”的问题,与区域内其他城市相比较,“尚未形成明显的比较优势,承接产业转移面临激烈竞争”。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