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知 原创
作者丨樟稻
编辑丨伊页
2013年底,亚马逊CEO贝佐斯在接受CBS“60分钟”节目采访时透露了一个秘密项目:亚马逊总部正在试验自主飞行的“octocopter”无人机项目,其研究方向为用无人驾驶直升机为消费者配送商品。
彼时,贝佐斯预测这些“无人机快递员”将在4到5年内投入使用。由于无人机在技术成熟度、政策监管方面还有诸多不确定性,众多科技媒体指责亚马逊是在作秀。
如今,既定的交付期已过,负责亚马逊无人机项目的PrimeAir却深陷裁员泥潭。今年8月,据《连线》杂志报道,亚马逊PrimeAir项目的近百名员工已经离职,部分工作人员也被分配到了另外的项目中。
从被寄予厚望到几近解散,无人机项目落地似乎再次变得遥遥无期。
西边不亮东边亮,现阶段,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领先的无人机生产和制造大国,随着无人机技术的不断成熟,亦有不少国内企业选择涉猎物流领域。
今年7月8日,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美团无人机首次正式对外亮相。根据美团无人机业务负责人毛一年的描述,美团研制的无人机应用场景主要为送外卖。
这里需要补充的是,按应用领域不同,将无人机分为军用无人机和民用无人机,民用无人机可进一步划分为工业级无人机和消费级无人机。
亚马逊PrimeAir以及美团无人机,都能被归属在工业级无人机在物流领域内的应用,且都属于末端最后一公里配送。
相比于无人机在农业植保、电力巡检、航空拍摄等领域较高的技术成熟度,物流配送对于无人机来说,属于需求量大但难以商用落地的“烫手山芋”。
考虑到亚马逊PrimeAir的前车之鉴,美团的无人机送餐畅想不得不要划上一个问号。
01末端无人机配送“荒原”
根据无人机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场景,可以简单把所涉企业分为三类,即电商类:京东、菜鸟;物流类:通达系、顺丰;即时配送类:饿了么、美团。
顺丰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物流企业。2012年,王卫曾提出过无人机物流的设想,当时他希望通过“大型有人运输机+支线大型无人机+末端小型无人机”的三段式空运链条,实现36小时通达全国的物流网络。
次年,顺丰无人机开展运营试点相关工作,并于9月份亮相。
据顺丰负责人介绍,未来,顺丰的无人机并不会直接面向客户,而是进行顺丰速运不同网点之间的配送,主要是将货物送往人力配送较难、较慢的偏远地区,这为今后顺丰在无人机领域内的侧重埋下伏笔。
2015年,顺丰自研的第二代飞控导航系统研发成功,同一时期,无人机物流领域迎来了更多玩家。
2015年2月,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淘宝联合圆通速递,开展无人机快递实验。淘宝官方声称,这次活动是一次试探性地试水,目的是给淘宝的用户提供一些创新性的体验,暂时没有未来的推广计划。
同年12月,京东无人机项目立项,团队正式组建进军无人机行业,该项目由京东X事业部负责。
按照既定规划,京东无人机项目将落地包含干线、支线、末端配送的三级通航无人机物流网络布局,这与顺丰的布局有相似之处。
快递系之外,即时配送行业也盯上了无人机。2015年,外卖市场正值美团、饿了么、百度外卖三足鼎立,饿了么率先在无人机领域发力。
2016年初,饿了么内部提出了“未来物流”的目标,成立“π事业部”作为研发部门,用来研发无人机配送系统。次年9月,饿了么首次公开亮相其外卖无人机“E7”。
美团比饿了么动作稍迟一些,2016年10月,美团成立W项目组,彼时研发的场景为无人车配送。次年,W项目组提升为事业部,启动对无人机配送服务的探索,但直到2018年,该部门才大规模招聘。
在饿了么和美团上演“军备竞赛”之际,外界以为,无人机物流领域将迎来百家争鸣,而市场却忽然冷淡起来。
2018年之后,市场鲜有饿了么无人机相关内容公布,行业中也只是零星传出顺丰和京东推进无人机项目的进程。
2020年12月,京东方面公布,京东物流研制的“京蜓”自转旋翼支线物流无人机在四川自贡凤鸣机场首飞,这是京东第二款原生支线物流无人机。
今年11月24日,顺丰旗下的末端配送无人机公司丰翼科技宣布完成数亿元的A轮融资。
资料显示,丰翼科技无人机应用场景主要包括高原、山地、城市、海岛。城市场景中,在无人机常态化运行的大湾区内,顺丰在获批区域范围内开设了数十条运营航线,不过均在人口非密集区上空进行规划。
可以发现,行业中无人机物流商业化较为突出的场景,要么是支线运行,要么是人口非密集区。
而在近期,美团无人机公布的目标为:覆盖3公里半径、15分钟能送到的城市低空配送网络。覆盖社区、写字楼、商场。
对比来看,美团的无人机送餐愿景有些过于“超前”。
02城市低空物流“陷阱”
一架无人机起飞运行,需要什么?
简单来说,无人机需要由无人机系统支配运行,包括飞行系统、地面控制系统与机载任务设备系统三部分。
现如今,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无人机开始向国民经济产业渗透。目前,无人机已在能源、农业、安防、基建、救灾、物流等行业中应用与推广。
可见,在城市低空物流中,技术不是主要的钳制因素。
现阶段,无人机应用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且无人机飞行涉及空中管制。在监管尚未明确的背景下,无人机在物流领域尚未大规模实现商用。政策风险,成为无人机物流领域的症结所在。
回顾国内无人机行业政策演变,大方向趋于利好。自2018年起,京东和顺丰等企业相继取得了民航局无人机物流配送试点类(有期限约束)的许可,开展相关经营活动。
2019年年初,民航局发布了《特定类无人机试运行管理规程(暂行)》后,主要按此规程去约束末端无人机,企业需取得《特定类无人机试运行批准函》和《无人机物流配送经营许可》才可从事末端配送经营。
同年10月15日,中国民航局向迅蚁公司所属的杭州送吧物流颁发《特定类无人机试运行批准函》和《无人机物流配送经营许可》。
这是中国民航局《特定类无人机试运行管理规程(暂行)》和经营许可“放管服”新政发布以来,国内首个完成运行风险评估和验证工作的特定类无人机试运行项目。
今年7月,民航局再次发布通知,就《城市低空无人驾驶航空物流航线划设规范(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
据悉,此次标准制定的目标是解决民用无人机物流运行的航线划设不规范、运行不安全、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将为民航局运行管理提供手段和依据。
总的来看,在无人机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方面,监管仍处于摸索阶段,不确定性较强。大规模商业运行的前提,必然需要相应的规章制度约束。
市场监管之外,无人机物流大规模商业运行还需要相应的落地设施。
以美团为例,在实际的送餐环节中,整个配送流程为:
外卖小哥去店里取餐,打包装箱后到三五十米之外的起飞场地装箱;装载之后,无人机按照后台调度的航线行驶,然后降落在社区机场;最后,社区机场卸载餐箱,用户通过美团App扫码取餐。
可以看到,在整个配送环节中,无人机送餐需要一个中间的起降设施来充当过渡平台的作用,这个过渡设施,一般需要满足无人机停靠、充电、货物装卸等多种功能。
不过,在用地紧张的城市小区周边,如何满足多架无人机的停靠需求,仍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同时,在末端消费者习惯外卖送上门的今天,扫码取餐的方式同样会影响用户心智。
03风险与机遇同在
今年4月20日,美团发布公告,拟寻求以增发股票和出售可转债的方式,融资近100亿美元。公告显示,美团所募得的资金将用于科技创新,加大在无人车、无人机配送等领域前沿技术的投入。
在无人机送餐落地场景尚不成熟的今天,美团选择大力加注,有一定的环境基础。
根据美团上半年年报,财报显示,餐饮配送相关成本(骑手开支)由2020年第二季度的101亿元增加至本季度的155亿元,同比增长53%。
另根据推算,二季度由美团专送骑手完成的外卖交易为23.62亿笔,每单成本为6.56元,去年该数据为14.82亿笔,每单成本为6.81元。可以看到,尽管交易量有所上升,但每单成本数额很难下降。
原因在于,即时配送作为配送时间最短的物流方式,履约方式为搭建运力进行点对点即时履约,正是由于即时配送点对点人力配送的特点,决定了规模效应难以实现。
另一方面,现如今,骑手权益的保障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后续随着外卖骑手的社保等权益逐步落实,或将进一步影响美团的利润率。
在物流行业人力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无人机物流因其所需人力投入较少,相对于传统运输在人力成本上优势明显,自然成为美团的投注方向之一。
不过,倘若不考虑监管和配套设施的影响,无人机送餐能否降低人力成本,还是一个需要验证的场景。
根据中通研究院2021年发布的《“末端+支线”无人机运营场景成本分析》中测算:
一架无人机生命周期内运营的总成本为8.575万元,其中无人机设备及供能设备成本占比超过95%,总共可运输的包裹数量为7.5万个,则单个包裹的运输成本约为1.15元。
此次测算未考虑人员成本,对总可运输的包裹数量估算也非常乐观,存在一定的误差。
并且,快递配送和即时配送有着极大的差别,无人机送餐既要满足消费者对时效的要求,同时消费者对于费用问题十分敏感。
企业为了在市场上撮取更大的利益,往往将机遇与风险的硬币孤注一掷,一次又一次。美团无人机的硬币能否落向机遇一面,且观后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