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线城市成都重点产业布局研究

火石产业大脑
关注


图3:成都常住人口 来源:统计年鉴

(二)成都重点产业布局成都依托城市基础与产业优势,根据长期战略规划,针对产业布局进行了科学的研判与定位。宏观上,成都构建“双核联动、多中心支撑”网格化功能体系,实施“东进、西控、南拓、北改、中优”十字方阵。在上述战略指导思想下,落实到产业:

2017年,为加快建设产业活力强劲、城市品质高端、服务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城市新区,成都提出在全市统筹布局建设66个产业功能区和17个产业生态圈;

2018年,成都提出“5+5+1”产业细分领域,即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绿色食品5大重点产业,会展经济、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文旅产业、生活服务业5大重点领域和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产业体系;

2020年,为避免区域同质化竞争,构筑城市比较优势,成都将产业生态圈从17个调整确立为14个,涵盖电子信息、医药健康、绿色网联汽车、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智能制造、先进材料、绿色食品、会展经济、现代金融、现代物流、文旅、现代商贸和都市现代农业;

2021年,为推动全市比学赶超、争先进位,加快培育面向未来的新增长极和新动力源,成都正谋划将碳中和作为第15个产业生态圈,并新增成都健康医学中心(未来医学城)、成都未来科技城、天府牧山数字新城3个产业功能区。

自此,成都明确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带动城市发展的新时代理念,未来将形成“5+5+1”产业体系—15个产业生态圈—69个产业功能区三级协同支撑体系,完成属于成都的特色城市重点产业布局,其中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在2020年已突破万亿大关。

图4:成都特色城市重点产业布局(未来)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三)成都产业发展短板一是没有突出代表性产业优势。

成都“5+5+1”产业体系虽然足够科学与宏观,但是包含产业相对较多,没有突出重点中的重点,未形成城市代表产业。类比其他一二线城市:北京的金融业、信息产业等,依托城市属性、科教资源及中关村等头部产业园区优势集聚发展;上海的金融、车辆制造、交通装备等,依托区位优势、高校优势学科建设、产能优势等针对性发展;深圳的信息技术产业、金融、生物医药等,依托示范先行区政策优势、创新研发资源、资本集聚优势等,做大做强基础产业;杭州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引领效用,将全城打造为智慧城市……上述城市的主导产业不仅成为产业铭牌,同时也成为了城市品牌,而成都暂时还未形成此等突出性产业。

二是历史负债影响财政支撑。自“西部大开发”战略伊始,到“一带一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城市建设与基建投入积压太多债务。要致富先修路,21世纪初,占据全国71.4%土地、25%人口的西部地区仅能贡献15%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GDP仅全国平均水平2/3,全国性布局产业转移刻不容缓。但作为西部中心城市之一,成都长达二十年的城市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使用了中央大量转移资金,还欠下了高额债务,包括但不仅限于城投债、政府担保等。中央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管控加强与还债压力,以及近年来产业建设对新进招商引资企业返税优惠政策以及税收的影响,短期内会对成都加大产业投资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是文旅禀赋限制工业制造。成都作为旅游城市和川蜀文化传承地,主城区内有武侯祠、锦里、杜甫草堂等景点,主城区外有都江堰-青城山、黄龙溪、熊猫基地、洛带等文旅资源,同时青城山脉、龙泉山脉横断成都平原西北角与东南角,为构建花园城市、世界级公园城市,加强环保管控,控制工业三废排放,文旅禀赋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成都大力发展工业制造的些许限制因素。

04关于形成具有代表性产业体系的建议

一是突出壮大成都代表性产业,形成国际影响力。一方面充分发挥“5+5+1”产业体系—15个产业生态圈—69个产业功能区三级协同支撑体系优势,深挖成都最具相对优势的产业,做大做强细分产业,打造成都产业标签,建议发挥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优势,短期优先聚焦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另一方面立足成都禀赋优势,依托电子信息产业、“互联网+”产业集聚效应,充分发挥“成都文化旅游”品牌力量,全局性布局大成都文化旅游“智慧造”。

二是深入探究重点产业间连结,形成产业互补性。一方面以产业功能区为基础、产业生态圈为桥梁,探索不同产业生态圈支柱产业间的连结点,通过产业生态圈放大支柱产业优势,通过产业生态圈连结夯实“5+5+1”产业体系(例如,新材料产业生态圈可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上游,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产出可哺育航空航天、医药健康产业生态圈等)。另一方面逐步退出低附加值产业,根据各地市产业基础,将成都制造业布局周边地市,以中心点辐射省内各区域,形成错位协同发展格局。

三是深化运用本地产学研链接,形成本地支撑极。灵活运用科教资源,充分链接本地高校、科研院所资源与本地企业,鼓励设立天使投资、创新创业基金等,活用成都新经济产业投资基金等,针对不同属性产业寻找创新研发突破口,精准聚焦并予以资金支持,扶持本地产、学、研、用,形成成都产业发展支撑极。 

作者 | 火石创造张晓风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