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毫无疑问是今年以来全国最热门的话题。作为带动经济增长、对冲疫情影响,以及赋能千行百业、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已成我国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的重大战略部署,并首次被写入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之中。
在上海,随着《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上海市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等政策的接连发布,新基建、在线新经济的建设与发展驶入了“快车道”,为这片“经济高地”带来新的机遇、注入新的活力。
在政策牵引下,作为当地信息通信事业的主力军之一的中国联通上海公司(下称“上海联通”),一直切实履行央企责任和担当,致力于立足自身资源优势,推进新基建加快落地。为“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国家战略和上海新基建、在线新经济的实施添薪加柴,助力上海新建规模和创新能级迈向国际一流水平,以及数字经济发展、智慧城市建设持续升级。
不仅“建好5G”而且“用好5G”
相比传统基建,新基建发力于科技端,内涵更加丰富、涵盖范围更广,更能体现数字经济特征,能够更好地推动供给侧改革和经济结构转型。而在新基建以及在线新经济所涉及的不少领域,诸如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都与信息通信产业有着强关联。电信运营商们也已提前谋篇布局、启动部署,从而积淀了其他行业难以比拟的优势。
5G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演进升级的重要方向和关键的信息基础设施,对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支撑全社会的数字化转型意义重大,由此在新基建中备受关注。国家已发布了一系列引导性政策,大力推进5G部署及商用进程。比如在今年3月,发改委、工信部发布了包括医疗、教育、电力、港口、制造、超高清、车路协同等垂直领域的七项5G创新应用提升工程;4月,工信部发布《关于推动5G加快发展的通知》,明确提出加快网络部署、丰富应用场景、加大研发力度、构建安全体系、加强组织实施等五方面18项措施。
尽管在年初经历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上海联通在5G网络建设上从未止步,全力发挥共建共享优势、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围绕“覆盖、感知、效能、应用领先”策略,打造感知持续领先的5G精品网络。2020年将实现上海全域连续覆盖以及重点楼宇的5G室内覆盖。截至目前,其已累计开通1.3万个5G基站(含共享),外环内平均速率达到585Mbps、全市平均速率413Mbps,5G人口覆盖率达到了80%以上。
在组网模式上,这家运营商正推动5G网络向SA架构演进,下半年将实现商用;积极推进5G边缘云平台应用孵化,通过提供网络切片、边缘计算等功能,打造5G差异化服务能力,为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动能。
在“建好5G”的同时,上海联通亦着眼于“用好5G”,积极探索并孵化5G行业创新应用,推动5G公共基础能力建设,聚焦5G+智慧城市、智能制造、医疗、教育、交通、物流、新媒体等九大领域打造行业解决方案。借力灯塔项目打造,促进各行各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此外,还依托中国联通5G应用创新联盟,与合作伙伴共建5G产业新生态,共同打造5G行业应用新蓝海。
多管齐下深挖数据价值
在5G之外的其他新基建所属领域,上海联通亦多管齐下、大力投入,围绕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业务发展,依托“云、网、边”协同发展模式,深入挖掘数据中蕴含的价值。
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对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进行总体部署,明确要素市场制度建设的方向和重点改革任务。这是中央出台的第一份要素市场化配置文件,数据首次被正式纳入生产要素范围。
如果说以往将数据与石油划上等号只是一种修辞手法,那么随着《意见》的公布这已成为了现实——数字经济下,再怎样强调数据的重要性都不为过,但要跟上数据的增长速度并将之充分利用起来也绝非易事。上海联通以绿色、集约为原则,正在全市产业集聚带、业务热点区域布局建设大型数据中心,满足高性能计算、城市公共算力资源、面向应用的边缘计算的新型基础设施需求。按其规划,到2022年将完成新增IDC机柜储备近2万架,到2024年将累计完成新增IDC机柜储备近3万架。
临港“国际数据港”是上海打造立足国内、辐射亚太、联通全球的国际网络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联通亦积极参与到其互联设施体系的构建之中。包括在临港新片区寻址建设国际数据中心园区,瞄准临港新片区产业布局,储备绿色、安全、高效、先进的大型数据中心,规划储备近8000个IDC机架;推动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建设,实现临港片区业务快速接入国际互联网,降低国际链路时延;在登陆站增设国际镜像站方案,实现新片区内跨境业务的快速接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