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用AI给特种车辆开辟“生命通道”。
我们可以先来看这两天世界智能大会上,展示的一个演示视频。
基于华为云提供的AI多域协同智能调度技术,以及车辆轨迹实时计算,GES图计算引擎,交通仿真与流量预测,城市智能体完成了一键为消防、救护等车辆打开绿色生命通道的能力。根据测试,利用绿色生命通道,消防车抵达生态城某小区的速度,从4分多钟下降到了2分半,节约了44%的时间。毫无疑问,这些时间等同于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城市智能体的“绿色生命通道”能力,是建立在对全域交通的智能预判基础上进行提前疏导。不会强行控制红绿灯时长,从而可以不影响大家的正常出行。
三、让AI带来智慧出行体验。
华为云城市智能体,不仅带来了红绿灯的变化,还通过交通显示屏,为车辆和行人带来了不少智慧出行体验。
比如通过对路况大数据的实时监控分析,电子指示牌可以提醒过往车辆,到某处可能需要多少时间,是否预计堵车、是否有施工路段,以及建议更换道路等信息,让司机具备了“千里眼”能力。
另一个场景中,城市智能体还可以帮助过马路的行人识别来往车辆,甚至能够识别来的是什么车,并通过语音提醒。这让老人、儿童以及需要帮助人群的出行安全体验,得到了非常人性化的提升。
通过华为云提供的AI协同云、大数据、边缘计算与物联网综合解决方案,最终我们看到生态城收获了三个全新的交通能力,分别对应着大幅度降低的拥堵、更好的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以及更加人性化智能化的出行体验。
毫无疑问,这场合作让这块地方收获了很多,但或许我们还可以向更深层提一个问题:帮了这么多忙之后,AI收获了什么?
生态城之旅,AI收获了什么?
就我个人而言,这次采访让我收获了一个充分的散步,以及不少知识。而对于AI这门技术来说,生态城之旅的收获可能更加丰富。
去年10月,在华为HC大会上,华为云发布了针对城市场景的城市智能体。就像上文所说,这套体系是多项技术的融合,通过大量技术与设备的交互,达成数字世界对物理世界中城市场景的反哺。
是不是听起来很复杂?这不怪你,当AI技术想要走进城市交通这样庞大的场景时,只看一堆技术名词,一般人很难准确想象最终到底会发生什么。
在传统武术领域,对打并不叫比武较量,而是叫“互相验证”。我想,生态城里华为云的AI能力恰好也收获了这个词:验证。
时至如今,AI在现实产业里到底有没有用,依旧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话题的正反两方面各自罗列了一堆道理。然而AI从来不是个文学作品,没必要引发无穷争议。有没有用其实很简单,试试就知道了。
而华为云选择将城市智能体在生态城落地,就等于登上了能见真章的擂台。
天津的朋友可能更加了解,生态城一直都以在社区中引入高新科技,尤其是智能科技而闻名。这里汇聚了大量智能技术解决方案,从某个侧面也为城市智能体提供了一个合适的舞台。仅仅过了不到十天,我们已经有理由相信华为云城市智能体接住了招——早高峰时间是最好的评测标准。
城市+AI的价值,就此得到了验证。
而这次合作,另一个AI的收获在于,虽然只部署了8个路口,但生态城特殊的区位规划,让这8个路口基本覆盖了它的全境交通枢纽。在此前一些信号灯+AI项目中,能够覆盖实验的往往是很小的街道或片区。而城市智能体在生态城的覆盖,某种程度上是首次打开了整个区域的AI协同交通优化尝试。
此外,华为云在上线天津城市智能体时提到,城市智能体的六大设计理念是AI以人为本、AI无处不在、AI永远在线、AI易于扩展、AI持续进化、AI分步实施。根据生态城一贯的风格,或许我们很快能够看到华为云城市智能体在这里快速扩展和进化,这也将对于城市+AI命题来说是个极有益的探索。
总而言之,AI今天正在寻找一个个敢于品尝未来的城市与行业。而好消息是,华为云找到了。换个角度想想,今天能不能找到好的合作者,能不能把AI真实带入物理世界,其实也在影响着云计算市场的胜败兴亡。
云上与城中:物理世界的AI主战场
2019年,可以看作AI走进各行各业,走进城市、交通、医疗、金融、教育、制造、零售七大场景的关键一年。如果说前年是方向探索,去年是条件准备,那么今年的任务毫无疑问就是发起冲锋。
这个冲锋将决定AI能否存身立命,同时也能够决定众多科技市场的话语权重定,尤其对于公有云市场来说更是如此。
我们知道,传统云服务市场是以互联网、电商、游戏企业为主,他们的服务需求是小而轻的,并且整体市场存量有比较清晰的极限。而公有云,基本是作为新型企业IT业务的代替性解决方案存在的。
然而AI的到来,让整个公有云的逻辑发生了快速变化。AI的价值不是业务支撑,而是改变核心生产状态,激活新的生产力。
比如生态城早15分钟结束的早晚高峰,转换过来就是这些上班族每人每天半小时的工作时间。
而这个需求下,大型政企部门,实体经济行业,城市综合业态都将进入公有云的市场需求序列。一个崭新的市场将要打开。而这个市场的规律,是AI落地能力等于品牌号召能力。
这也是华为云在坚持步步向“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结合”这个难关,发起挑战的原因。
综合来看,从云上到城中,物理世界的AI主战场已经开始越来越清晰。至少在我转了几个路口之后,现实中AI带来的效率转变令我印象深刻。
而新战场的法则,也在挑战公有云市场的陈规:
1、基于公有云的AI落地,安全可靠成为不可动摇的前提。而具有稳定和安全保障的大厂,开始成为云计算的首选。
2、AI开始进入现实世界,考验的不仅是AI能力,还是多种能力的结合。比如说在华为云城市智能体的实际执行中,就涉及边缘计算、物联网、视频云等多个领域,技术综合能力和工程化能力将成为公有云新的必备品。
3、从生态城的案例不难发现,每个城市,每个地区对于AI的需求,甚至都有不同的特点。而行业AI更是千变万化,能否懂个性需求、懂行业特征变成了云厂商的新任务。这个情况下,生态建设和开发者建设变成了当务之急。
层层剥离下来,我们会发现在一个案例背后,竟然隐藏着AI改变城市生活的逻辑,AI产业发展的路径,以及云计算市场的未来走势。
事实上,在Cloud2.0时代,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地将AI作为数字化转型阶段的必备能力。面向各行各业,华为云正在以自身的技术、产品、解决方案等贴近各行业,并以全栈AI能力落地“普惠AI”,让各行各业真正实现AI“用得起、用得好、用得放心”。
回到开头时的问题,站在一个路口,能看见多远的未来?
我虽然只下了个楼,但真的看见了很远,很远。(作者:脑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