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金服调研发现,在人口密集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虽然经济处在上升期,但金融体系发展较慢且不均衡,普通人获得金融服务的成本非常高。而帮助当地打造本地钱包,除了能带动当地电商及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更能为普通民众大大降低获得金融服务的门槛。
比如支付宝在印度、泰国、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落地了9个属于本地人的“支付宝”。其中,与印度合作打造的Paytm,可以充话费、付水电账单、转账、网上购买商品和服务等。在Paytm2.5亿的用户中,有一半来自印度二线及以下城市和农村地区,促进了印度普惠金融的发展。
对外经贸大学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所所长王志民说:“各国对金融监管不仅严格,而且对外资公司进军金融业非常敏感,百姓接受起来也有难度。打造当地品牌的电子钱包,能推动当地数字化浪潮的进程,有效化解这一难题。”
各国监管制度不统一或成最大障碍
在国内场景已被充分挖掘和固化的当下,移动支付出海是扩展交易场景、提高交易规模的首选之路,但其中不乏一些不和谐的声音。5月21日,据尼泊尔《喜马拉雅时报》报道,尼泊尔中央银行宣布,禁止在尼泊尔使用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称因中国游客非法使用这些支付应用,这笔钱从未经过尼泊尔的银行渠道,致使尼泊尔当局无法将中国游客的消费登记为海外收入。
2016年,泰国央行面向该国商户发出了警告,提醒泰国境内景区各商家注意使用未获官方授权的“国外支付平台”付款所带来的风险;越南也单方面宣布,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国外电子支付在越南属于“非法支付结算”,禁止使用等。
尽管相关支付平台回应称,其在境外开展业务一贯遵循当地法律法规,呼吁广大用户根据“收钱码协议”约定规范使用条码支付服务等。但香港大学教授道格拉斯·华纳认为,中国移动支付企业要拓展海外市场,各国监管制度的不统一或成最大障碍。从资金结算的安全性到大数据处理,必须做到符合各国和地区各自不同的监管制度。
除了监管制度不同、国外对个人消费隐私的重视外,过去半个多世纪,国际支付市场一直由VISA、万事达卡等几家国际支付巨头垄断着,主要采用刷卡支付的形式。而且现阶段在欧美等国家,刷卡支付依然是其居民的主要支付方式。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贺强说,移动支付属于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中国移动支付在境外存在障碍,主要是由于VISA等金融组织以联盟形式,制定移动支付的“西方标准”,很难与中国标准兼容。
除了各国出于金融安全的考虑,基建也是造成能否使用移动支付不可忽视的因素。据统计,目前,中国有500多万个基站,而美国仅20多万个。截至2018年,全球共有500万个4G基站,而中国就拥有300多万,其他4G基站由美国等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所拥有。
贺强认为,在国内应当鼓励中国的移动支付产业继续发展,在国际领域要尽快确立移动支付的“中国标准”。同时,要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对于移动支付不同标准的融合,建立起区域级移动支付互联互通的世界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