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中心硬件废弃之痛

企业网 中字

数据中心是一个重资产场所,包含设备数量极多,绝大多数都是电子设备,我们常说的硬件设备。电子设备都有个特点就是更新淘汰速度特别快,很难想象一台服务器在一个高性能数据中心里可以用五年到十年,所以硬件设备淘汰特别快。当然,数据中心也可以不这样做,但很快必然会跟不上竞争的步伐,被别人赶超。数据中心这些年建设速度一直很快,不仅仅是新建,包括扩容,在这些方面的花费很大,就是在不断地提升各种产品的性能,从而保证数据中心满足业务高速发展的需求。

那么被淘汰下来废弃的硬件设备怎么办?一般有几种方式:一是将设备下移,放到不重要的位置或者新业务不多的位置,对性能要求不高,这样淘汰下来的设备可以继续发挥作用。比如:将原来在核心网络位置的交换机,淘汰下来放到接入网络中,这里对带宽和端口密度都要求不会太高,一个核心网络设备还可以满足,或者是将原来放在生产网中的设备,转移到办公网中,办公网主要是日常的工作交流使用,业务敏感性不高,出了问题影响没那么大;二是将设备便宜变卖,有的电子设备大厂会对老旧设备进行回收,这些老旧设备会到原厂,可以进行拆解,将其中可用的器件选出来,继续作为备件或者维修件来使用,延长设备的生命周期。重型的设备维保三年,超过年限还可以续保,当设备坏了要维修,是需要一些老器件的,那么回收的废旧设备就起了作用,通过拆解这些设备可以取出很多核心部件,用于维修;三是直接废弃,按废铁卖了,这样和设备原值相比几乎就是一文不值了,往往一台几十万的设备几十块钱就卖了;四是直接丢到库房里闲置,当库房里都放不下时,直接扔到垃圾场去。

其实,不管哪种淘汰方式,这些设备都会有一部分部件无法消解,被丢弃到大自然中。每年全球处理的电子垃圾估计有两千万到五千万吨,将重金属和其他有害物质都存入我们的垃圾填埋场。这些电子废弃物在大自然中数十年无法消解,对自然造成了严重污染。要知道在全部有毒废物当中,电子废弃物和废弃电子产品占到了70%。其中很多都是旧服务器和组件。数据中心是电子垃圾的巨大制造者,每年要淘汰大量的设备,比如服务器。制造一台服务器需要700多种化学原料,其中含有300多种对人类有害的化学物质,仅一台显示器中铅含量平均就达1公斤多。铅元素可破坏人的神经、血液系统和肾脏。服务器电池和开关含有铬化物和水银,铬化物透过皮肤,经细胞渗透,可引发哮喘。机箱和磁盘驱动器中的铬、汞等元素对人体细胞DNA和脑组织有巨大破坏作用。如果将这些电子垃圾随意丢弃或掩埋,大量有害物质渗入地下,造成地下水严重污染。如果进行焚烧,会释放大量有毒气体,造成空气污染。随着欧美环保法令日益严厉,我国迅速成为电子垃圾的主要避风港吗,世界上有80%的电子垃圾被运往亚洲,而中国就接纳了这80%中的90%,再加上我国自己也拥有庞大数量的数据中心,污染越来越严重,再不引起重视,对我们未来子孙后代都会造成灾难。

我国早已颁布实施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对电子垃圾的回收处理做出了相应规定。后来政府还对从事环保的电子企业给与一定的政策上的优惠,鼓励对电子垃圾主动处理和回收,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当然,政策归政策,执行难度可不小,这些电子垃圾构造复杂,很难拆解,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消解的成本非常高。尤其是一些进口进来的洋垃圾,设备内部构造和有害物质含量都不甚了解,有的根本不知道该怎么消解,还要投入研发资金去科研,所以这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没人愿意去做。现实摆在我们面前,如何破局?首先,我们要从政策法规上从严,对于有毒的电子垃圾要坚决要求作为使用者的数据中心和制造者的设备厂商按照法律法规执行,否则必须做出相应处罚,正是执法不严才造成了这样的局面,将这项法律法规落到实处,对于洋垃圾要拒绝了,不能再给我国污染的环境加压了;其次,数据中心作为电子设备使用大户,必须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不要直接丢弃到垃圾场,要找有能力处理这些电子垃圾的设备大厂合作,及时将淘汰设备回收,如果流落到大自然里,必然对环境造成污染。数据中心还要注意不能单纯以扩大规模制胜,通过合理的运维,延长老旧设备的使用寿命,就可以减少每年进入到自然的电子垃圾设备,这也会减少数据中心的建设投入,给数据中心带来益处。第三,数据中心作为使用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好电子设备采购关,对电子设备的有毒含量进行评估,坚决不引入污染高的设备,对电子设备的厂商是否有回收老旧设备,并能正常消解的能力进行评估,一旦有不符合的项目,直接将厂商淘汰,不作为数据中心设备采购的供应商。

硬件废弃是数据中心工作的一部分,数据中心本身也不愿意去做这件事儿,毕竟废弃掉相当于这设备对数据中心就没有价值了。但该废弃还是要废弃,不要影响到数据中心发展,但是要注意方法,一切以不污染环境为前提,知晓这些废弃的电子设备去往何处,而不是将这些废弃物给了下家就不问结果了。这是关乎未来子孙幸福的大事儿,可马虎不得。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