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成功打通首个5G和宽带“双千兆”视频通话

C114中国通信网 中字

极速双千兆,幸福满满第一城

11月5日-10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位于上海青浦的国家会展中心盛大开幕,中国向世界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上海也成为全球数十亿人关注的焦点。11月7日,在徐汇西岸滨江举行的“极速双千兆,幸福满满第一城”活动现场,首通基于中国移动千兆的5G网络和千兆的家庭宽带网络的视频通话成功连线,意味着中国移动顺利实现双“G”贯通。上海移动推进以5G为引领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越走越快,助力上海以“全球双千兆第一城”的形象再次吸引全球瞩目。

5G和宽带,极速双千兆贯通进博会

随着5G商用日益临近,中国移动不仅在标准组织中引领推进5G标准化进程,还积极主导带动产业发展。作为首批5G规模试验城市的所在地,上海移动积极推进5G先行先试,助力长三角数字经济协同高质发展。活动现场,上海移动通过实际测速,展示了5G网络环境下,超过1Gbps的下载速率。随后,一通基于中国移动5G网络的 视频电话成功连线位于青浦区某千兆宽带客户家,实现了中国移动 首次双“G”贯通。同时,多项基于5G的应用也向大众见面。现场展示的一款AR安防眼镜,体现了5G技术赋能下的安防管理,将变得更及时、更灵活和更智能。通过AR安防眼镜的前置摄像头,可以实时地把佩戴者看到的画面传给后台,经过人脸比对后回传给佩戴者。5G网络的“大宽带”和“低时延”,也确保同一区域多位佩戴者可同时使用AR安防眼镜,让智慧安防变得无懈可击。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张建明在徐汇西岸滨江的5G演示车上通过中国移动5G网络与移动千兆宽带用户进行视频通话

目前,上海移动已在徐汇西岸区域、国家会展中心区域、嘉定区等区域建设5G试验网络。此次进博会期间,上海移动于国展区域建成21个5G基站,率先完成国展中心连续性规模5G覆盖,同时在主展馆内首次引入全球第一个一体化5G小基站,为进博会打造一个5G环境下的“智慧展馆”。未来,上海移动的5G布局覆盖范围也将越来越大,2018年、2019年、2020年底,建站规模将达到“百站、千站、万站”。

在“双千兆”的另一极千兆宽带方面,上海移动通过引入业界领先的comboPON技术,实现了不改变小区内部ODN快速实现百兆/千兆业务切换的能力。同时推进全网设备新技术升级,以满足用户千兆接入需求,提供跨越式的网速升级体验以及4K超清、VR视听、多屏互动及家庭云等大带宽应用的承载基础。目前,上海移动“千兆宽带精品示范小区”正式挂牌,上海移动“新速度、新价格、新内容、新品质”四新宽带,已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用户的选择。未来两年,上海移动千兆覆盖范围将进一步扩大,直至2020年,上海移动所有资源覆盖小区都将实现千兆覆盖。

多项黑科技有效应对进博会大客流

此次进博会,上海移动运用“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组网方案,部署了一张高速泛在、智能高效、超大容量的网络,能同时满足50万移动用户通信需求。该组网方式通过在场馆内堆叠了移动所有频段资源,采用“异频多制式”的异构组网方式,在极其有限的场馆空间内,巧妙运用赋形天线,有效解决高密度布站下的通信干扰问题,令展馆无线通信能力提升增加6.5倍。同时,这也是一张“会呼吸”的网络,能根据展馆客流情况进行实时智能调节,确保现场客户感知最优。上海移动依托自动优化平台,提前载入基于最佳感知的网络自动调整、基于最佳容量的网络自动调整、基于用户数的负载均衡自动调整等一键优化规划预案,再结合进博会期间分钟级颗粒的实时监控及人工智能的负荷趋势预判,使得现场网络能力与展会潮汐式的人流特点相契,有效满足大客流之下的流量调节、信号增幅等需求。

此次进博会现场应急通信保障期间,上海移动还采用了“实时互动、三维监控”的指挥系统。以外场指挥车为核心,采用人工智能多手段互动,实现内外场统一调度。该系统还具备的内外场多对多的视频通话及人工智能语音互动操作功能,大大地提升了指挥调度工作的效率。11月6日采购团进场首日,客流达到高峰,移动用户最大瞬时接入数达到15万人次,下载平均85Mbps,无线接通率达到99%。

智慧展馆擦亮“四叶草”迎全球宾客

今年9月初,国家会展中心、中国移动上海公司与东浩兰生集团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通信保障、信息服务、智慧场馆等方面紧密合作,全面提升国展中心运营管理程度和服务水平。此次进博会期间,上海移动特别定制了30个信息驿站,提供展馆周边及进博会相关信息的查询,智能充电、自助翻译等信息化服务,让观众可以体验一把“智慧观展”的魅力。

展会期间,中国移动为国家会展中心定制的智慧场馆综合管理平台和展示大屏也将首次亮相,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最新技术的应用,为展馆管理提供信息化服务。包括路灯远程监控、核心机房温湿度采集等各项智能物联网应用改造,将助力展馆进一步降低场馆管理成本。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