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参加在深圳举办的2018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博览会时,笔者亲身体验了一把什么叫智慧城市。由于来深圳之前我的身份证遗失,这次出行诸多不便,在酒店登记入住时,没有身份证的笔者还以为需要到临近的派出所办理临时身份证,但一则消息让我省去了在炎热的深圳街头奔波:
自今年6月1日起,凡入住深圳范围内酒店且未携带有效身份证件的旅客,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深圳公安”进行注册,在线申请“电子临时身份凭证”,整个过程简单易懂,一分钟即可完成。
随后的智博会更是让笔者大开眼界:为了缓解持续增加的车辆给城市造成的交通拥堵,深圳交警和华为合作建立了智慧交通系统,从“车看灯,读秒数通行”进入到“灯看车,读车数放行”的新时代,并让平均车速提升了15%。
不仅如此,按照《深圳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方案》,到2020年,深圳市要实现“六个一”发展目标,即“一图全面感知、一号走遍深圳、一键可知全局、一体运行联动、一站创新创业、一屏智享生活”,建成国家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与此同时,众多科技巨头也在深圳这座城市开始各展所长,积极参与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来。
在笔者看来,毋庸置疑,智慧城市已经带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在这种情况下科技企业闻风而动,迅速切入这一市场无可厚非;但智慧城市同样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对于参与其中的科技企业来说是一场马拉松长跑,最终比拼的一定是耐力、耐心,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而是要通过扎扎实实的努力,切实解决智慧城市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从企业基因上来看,长期面对消费级市场的互联网企业并非最具优势,反而是那些“老成持重”、长期服务企业级市场的ICT企业更有竞争力。
智慧城市建设提速 华为既是使能者又是推动者
如今,在中国不只有像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在积极投身智慧城市建设,一些经济百强县也已经加入到建设智慧城市的行列。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智慧城市相关试点近600个,这意味着几乎全国所有城市都在建设智慧城市。
在笔者看来,近两年,建设智慧城市早已不再是城市管理者提出的规划和目标,而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就像今年国家发改委所强调的那样: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分级分类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如今的智慧城市建设呈现典型的分级、分类等特点,即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范围广、程度深,小城市则从自己的痛点出发,先聚焦在某几个细分领域开展智慧城市试点建设,然后再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而且,智慧城市建设还有着典型的政府引导方向、市场主导建设、企业合作参与的特点,城市在转型与发展过程中提出智慧城市建设需求,企业根据城市特点和需求持续不断投入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研发,双方的碰撞和合作也进一步推动了智慧城市产业和生态的完善。在近年来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正是这种客户和产业的良性互动,逐渐涌现出以华为为代表的多家巨头企业。
正如华为EBG中国区副总裁杨萍所说:在建设智慧城市上,华为的定位是要打造智慧城市的神经系统,做智慧城市的使能者和推动者。智慧城市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因此智慧城市不仅要有城市大脑,还要有各种信息感知系统,能够实现数据上传、分析、处理、决策再到行动的完整闭环。
华为EBG中国区副总裁杨萍
为了打造智慧城市神经系统,华为秉持的依然是“平台+生态”的战略,其中的平台指的是“沃土”数字平台,它可以实现物联网统筹、大数据统筹、GIS一张图统筹、视频云统筹以及融合通信统筹这5大城市基础数字资源的统筹;而生态则是在数字平台基础上,通过各类基础资源的开放共享,联合广大生态伙伴,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投融资、顶层设计、集成、运营、业务应用的全方位解决方案,共同服务于城市的治理和创新。
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华为所提供的不仅仅是数字化的底座,还会聚合并使能生态伙伴,输出智慧城市建设所需要的顶层设计、集成、运营和业务应用等各方面的能力,全方位地满足智慧城市的建设需求。这也充分证明了为什么说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华为既是使能者又是推动者。
与其他智慧城市玩家相比 华为究竟有哪些优势?
从一些主流的智慧城市大玩家战略定位的角度来看,他们彼此专注领域不尽相同,各有各的侧重点;但从智慧城市建设者角度,似乎选择谁作为合作伙伴都没有问题,无非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切入点不同罢了。从这一角度看,智慧城市这个巨大的“蓝海市场”也存在着一定的“同质化竞争”。
正如“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所认为的那样,企业若想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必须围绕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聚集战略来组织资源和进行生产。按照波特所提出的价值链法分析,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与竞争对手在价值链上的差异,因此,企业竞争是以质量或服务等成本之外的产品或服务差异为基础竞争的。
那么,相比较而言,华为“质量或服务等成本之外的产品或服务差异”主要有哪些,或者再直白一点,华为有哪些具体优势呢?对此,杨萍从四个层面全面阐述了华为在智慧城市建设上的优势所在。
1、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优势。在过去30年的发展历程中,华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具体到智慧城市领域,华为就是要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技术创新以及生态合作,联合合作伙伴去真正地帮助智慧城市的客户解决他们的问题,从而为客户创造价值。
2、华为在智慧城市领域的定位和清晰的业务边界所带来的优势。事实上,面对席卷全球的数字化浪潮所带来的巨大历史机遇,华为始终聚焦在ICT基础设施层面,“上不碰应用,下不碰数据,不做股权投资”,严守自己的业务边界,从而团结更多的生态伙伴,正是这种克制使得华为真正可能打造一个开放共赢的生态。
3、华为拥有业界最领先、最完整的ICT产品线,可以为智慧城市建设打造全球领先的ICT基础设施软硬件平台,即“沃土”数字平台。华为能够拥有这样的能力,与过去30年持续在研发上的压强投入密不可分;如今华为在产品和解决方案上的技术优势,正是多年来持续在基础理论、材料、前沿科技上的持续投入和探索所带来的。
4、华为在各省、地、市拥有强大的销售和服务团队。众所周知,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运营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工作,需要建设者与客户之间保持密切的交流和沟通,对服务和技术支持团队的要求很高。目前,华为在全球170多个国家有分支机构,在国内也有一支几乎覆盖所有地市的销售、服务和技术支持的队伍,这给华为参与智慧城市长期建设和运营提供了有力保障。
从这些优势可以看出,华为在智慧城市建设上并没有过多强调自身的产品、技术和服务,反而更多凭借的是企业文化的力量、生态伙伴的力量。很多时候,做事情的态度就已经决定了这件事情最终能否成功,在这方面华为无疑是明显区别于其他智慧城市服务商的。
从实践到方法论 华为逐渐拥有打开智慧城市大门的钥匙
在山东青岛,华为通过与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合作,已经实现了智慧农业的落地应用。借助在稻田的地下地表部署的传感器,系统可以实时感知土壤温度、光照、盐碱度以及农作物的生长态势,再借助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以及专家诊断系统,已经实现了精确的施肥和用药,土壤质量的监测,病虫害防治以及自动测产等。目前,该项目实现了节水30%、节肥40%,经济收益提升20%。
青岛只是华为上百个智慧城市项目中的其中一个,据杨萍介绍,目前华为联合生态伙伴已经为全球40多个国家、120多个城市建设起智慧城市,这里既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天津等一线城市;也包括广大的地市级城市和区县级城市,如山东潍坊、湖南益阳、广西桂林等,以及甘肃敦煌、山东高青、山东桓台、深圳龙岗区、河北石家庄鹿泉区等。
随着智慧城市项目建设的不断深入,华为智慧城市生态圈也越来越大,目前已经拥有30家TOP级生态伙伴,涵盖投融资、系统集成、行业应用ISV以及后续产业运营商等多种伙伴类型。通过与这些生态伙伴的深度合作,华为已经联合伙伴推出了共24类100多种联合解决方案,覆盖智慧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
与此同时,华为在智慧城市建设上也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理论体系,这些多年实施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也为后续智慧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总的说来,华为认为,成功的智慧城市要具备四个要素:一把手工程+强有力的执行团队+扎实的投资+起引领作用的数字伙伴。
首先,一把手工程:智慧城市要成功的核心要素之一是要实现数据共享,过去以部门为单位的烟囱式业务流程建设,阻碍了数据的融合和共享。只有一把手亲自主导才能真正打通数据、实现共享,实现数据的合并。
其次,强有力的执行团队:智慧城市的建设是对城市治理的根本性变革,在推进变革中一定会碰到很多困难,这就需要一个常设的团队,在建设过程中不断优化、迭代。
扎实的投资:智慧城市,不能仅是门面工程,必须要真正触及到城市管理与服务核心的根本,这必然需要城市扎实的资金投入。
起引领作用的数字伙伴: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具有各种能力公司,有时候需要30、40家甚至更多的合作伙伴一起完成,这就需要一个起引领作用的数字伙伴,能够整合先进的技术、整合在业界这些资源,以业务需求为驱动,帮助政府一起来完成智慧城市的建设。
在笔者看来,智慧城市建设只要抓住以上四个关键点,就将加快实现“善政、惠民、兴业”。而在这一过程中,华为所扮演的角色就是要成为客户值得信赖的战略伙伴,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坚实的数字化底座,激活整个智慧城市生态的活力,从而打造智慧城市神经系统,为城市这个有机生命体注入全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