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日益凸显。
文丨华商韬略 吴 锐
近日,网络流传的中国印钞造币集团有限公司陈耀明私印“同号钞”2万亿的传言,已被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辟谣。
虽然谣言已过,但人们对中国印钞造币集团有限公司的兴趣却从来没有减退过。
【高墙铁网中的世界】
中国印钞造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钞”)是中国人民银行下属的大型国企,其前身是1948年设立的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处。
据中钞官网介绍,其为世界上最大的印钞造币企业,拥有最大的产业规模、最齐全的专业门类和最完整的产业链条。
其主要业务包括印钞、造币、钞票纸、安全线、油墨等原材料生产,以及印钞造币专用设备制造等。
中钞是国内唯一的负责人民币设计、研发、印制的企业,旗下有23家子公司,年营业收入约40亿美元(合人民币254.9亿)。
不同的子公司,负责钞票印制不同环节的工作。比如北京印钞有限公司、上海印钞有限公司等7家子公司负责钞票的印制;保定钞票纸业有限公司则负责印钞纸的生产……
印钞造币属于涉密行业,保密工作非常严格。以前,北京印钞厂、上海印钞厂甚至只能使用代号“541厂”、“542厂”。很多老北京人甚至一直认为“541厂”是一所监狱。
这也难怪,毕竟高墙铁网,大门紧锁,还有大量荷枪实弹的武警站岗,这样的单位乍一看就像一所监狱。
后来“541厂”挂上了“北京印钞有限公司”的牌匾,但是安保和保密工作却丝毫没有减少。至今,印钞厂的职工依然需要对亲友保密,要对自己的工作守口如瓶。
工人一旦进入厂区就要手机关机,和外界再无联系。不过穿过这些高墙铁网,会发现印钞厂内部还是别有洞天的。
《北京纪事》杂志曾报道,在北京印钞有限公司院内,除了厂房以外,还有食堂、澡堂、操场、篮球场、花园、学校、武警营房等设施,俨然一个小世界。
这一切都是为了保密:中钞为了减少员工离职带来的泄密风险,因此为职工提供较好的福利和工作环境。
印钞的过程简单来说分为三步:一是检查印钞纸有无瑕疵;二是印刷;三是检查印好的钞票有无瑕疵。
钞票安全是公众关心的话题,中钞确保生产安全、钞票无遗失的核心方法其实很简单——送进厂区多少张印钞纸,就要相应地送出多少张钞票,差一张都不行。印钞纸如果损坏了,就算揉成团也要保存好,要“死能见尸”,要让最终的产品能对上数目。
从检查印钞纸到印刷、查钞、装箱、运输,每一道环节,工作人员最需要注意的红线就是清点数目,所谓“经手必数”。经手人确定数量无误后,还要在工序表上盖上自己的印章。
如果哪道工序数字和上一道对不上,哪怕是少了一张10元钞票,甚至钞票上少一个角,那么之前工序的工人就很不幸了,暂时别下班了,“挖地三尺”也要把少的东西找出来。而且这属于严重失误,会受到罚款处罚。
法制月刊《蓝盾》杂志曾报道,2005年,北京印钞有限公司曾发生两张100元人民币缺角的事故,事故原因一直未能查明,最终厂领导被处罚,扣除奖金上万元,处领导被扣数千元,该车间工人被全体记过一次。
印钞厂里随处可见摄像头,如果真有职工偷窃,那么就要承担刑事责任。上海印钞有限公司历史上曾发生过印钞工人因偷窃几百元钱而被枪毙的案件。
印钞厂尤其忌讳职工赌博,一旦发现,轻则记过,重则辞退。
思想教育工作也要月月抓、日日抓,《安全》杂志曾刊文指出,诸如“警钟长鸣”类的教育片是印钞厂职工要常看的。
曾有印钞厂工人接受《广东印刷》采访时畅谈工作心得:“不要联想这些钞票能换来汽车、手机……要像农民看白菜,裁缝看衣服一样,把钞票看成普通的劳动产品。”
【从巅峰到谷底】
作为我国唯一拥有印钞权力的“垄断企业”,中钞在经营上是不是毫无压力呢?
其实也并非如此。
钞票是中钞的产品,要生产多少产品则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来决定。
央行制定印钞数量计划时,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各商业银行的需求;另一个是看回收状况,即需要销毁的残损人民币的数量。
虽然商业银行都希望央行提供尽可能多的流动性,但它们却不太喜欢钞票,甚至有些“嫌弃”。
更多钞票储备意味着银行在现金调运、安保设备、安保人员、金库的建设维护上都会增加成本,早在移动支付兴起之前,各商业银行就已经在努力提升各类非现金结算功能和交易量了。
如今随着支付宝、微信钱包、云闪付等移动支付方式兴起,多数人日常几乎不再使用现金消费,也很少去银行取钞票。这意味着商业银行对钞票的需求就更少了,储备也越来越少,如今要去一些商业银行提取大额现钞,甚至需要提前预约。
这意味着流通中的钞票需求量大幅度减少。
再来看第二个因素:需要销毁的残损人民币的数量。
纸币长期使用会破损,到一定程度就无法使用了,这些残币会被送到中钞进行销毁。销毁多少就意味着还要再印出多少新的来。
由于如今现金的使用量大幅减少,造成绝大多数钞票都安全地躺在银行的金库里,或是锁在普通家庭的抽屉里,根本没有机会经历风雨或磨损。这就意味着钞票寿命被大幅延长了,需要印制的新钞票也就相应大幅减少了。
相应地,中钞的产能过剩问题日益严重。
事实上,在移动支付兴起之前,从2006到2015这十年间,正是中钞不断扩大产能,“大干快上”的十年。这一点从当时物价的变化也可以看出来。
2013年,中钞的印钞生产能力已经达到“十一五”(2006年-2010年)初期的2.63倍。2013年底,总公司新成立了广州印钞有限公司,这使印钞产能又提升了一倍。
而后来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及移动支付的兴起,钞票印制数量瞬间从巅峰跌落谷底,这一下让产能过剩的问题凸显出来。
中钞下属的7家负责印钞的子公司,分别位于广州、上海、北京等地,原本不存在竞争关系,按“计划”办事就好。但2015年以后,随着印钞数量减少,为了争取更多业务,“相煎何太急”的斗争也逐渐凸显出来。
看到了问题所在,从2015年起,中钞提出了“从严控制产业规模,改变战略重心,加快进入国际市场”等新的战略定位。
【激烈博弈的印钞江湖】
要全面转型,就要实现业务多元化。
除了印制钞票,难道中钞还有其他业务吗?
其实它的业务覆盖面超出很多人的想象。
因为掌握防伪技术,所以中钞的业务包含大量有防伪需求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包括:身份证、毕业证、护照、银行卡、社保卡、不动产证、税务发票、商业票据、纪念币、冬奥会门票等。
但是和印钞不同的是,在这些业务上,中钞并不具有垄断地位,它要面对市场,面对强手林立的“江湖”。
比如拥有160多年历史的德国捷德公司,从1994年就进入中国市场,是中钞在IC卡生产上最强劲的对手。
捷德目前已在国内众多大中城市的公交卡、社保卡领域占据市场优势地位,它也是工农建中等众多商业银行的银行卡供应商。
中钞常年按计划指令生产,在市场拓展上显然不如民营、外资身份的捷德那般“敏捷”。而且它为了安全,要求各子公司在市场项目申请上层层审批。这样效率极低,进一步限制了其同捷德的博弈。
同时,中钞的很多防伪技术,只能应用于特定印钞纸和油墨上,无法适应市场上多样化的商标防伪需求。这也限制了它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事实上,中钞最有潜力的拓展领域并非国内。
2015年以来,公司最成功的业务拓展当属海外印钞。
全球大约有四分之三国家的印钞业务是外包给私营或外国公司做的。
印钞行业在技术研发、生产设备、人力成本的投资非常巨大。对于一些人口较少的国家来说,由于钞票印制量较少,如果自己研发、生产会很不划算。而对于有实力的国际印钞企业来说,这就是一块大蛋糕了。
中钞曾承接过柬埔寨、古巴、蒙古、越南等国的钞票印制业务,近年来最成功的是承接了尼泊尔钞票的印制。
不过,国际印钞市场是个竞争更加残酷的江湖,目前中钞海外业务仅局限于亚洲地区,就是因为强手如林。
德国捷德,在海外市场上依然是中钞的宿敌。它的业务覆盖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东欧国家的钞票印制市场上居于霸主地位。
不过,在国际印钞企业的江湖排名中,长期居于老大位置的恐怕是澳大利亚政府。
澳大利亚的钞票生产是政府行为。
澳大利亚政府1998年发行了第一套塑料钞票,它在塑料制钞的技术上一骑绝尘,拥有核心优势。塑料钞票最大的优点是有更高的防伪性能,很难被仿制;而且塑料钞票使用寿命更长,能达到纸质钞票的4倍。
目前全球有多达40多个国家全部或部分使用了塑料钞票。澳大利亚政府负责为智利、罗马尼亚、新西兰等20多个国家印制塑料钞票。
由于塑料钞票拥有更好的耐潮湿性能,特别受到东南亚国家的青睐。中钞的塑料印钞技术还不成熟,这造成它针对东南亚国家的南下战略严重受阻,也使它在亚洲市场的地位受到了极大削弱。
但是,挑战与机遇总是并存,在塑料印制技术上被甩在身后也并非完全是坏事,因为未来印钞行业的竞争焦点并非在此。
我国是移动支付技术领先的国家,中国人民银行也正在试点发行数字货币。今年日本、欧洲、英国等国家地区的央行也都提出了要试点数字货币。
如今正是数字货币即将大行其道的前夕,如果中钞还在全力追赶塑料印钞技术,就是舍本逐末了。
未来,如果我国数字货币研究所的相应工作能并入中钞,那么公司将迎来难得的弯道超车的机会。
如今的印钞江湖,正迎来重新洗牌的关键时期。
今年,曾经的印钞业老大——英国德拉鲁公司宣布破产,根本原因就是移动支付造成的各国印钞数量减少。丹麦政府几年前就已宣布完全取消纸币。
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需要有实力的公司提供数字货币的研发、运行和维护,数字化才是未来造币江湖的竞争焦点,而不是塑料钞票。
在数字货币上,我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几乎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甚至更为领先。
相对于英国研发的基于区块链进行清算的数字货币体系,我国研发的数字货币是在商业银行、中央银行两级的银行体系内清算,是在一个封闭的体系之内运行,更稳定、安全、风险可控。
毕马威2020年的一份白皮书中,将中国央行数字货币电子支付称为“发达经济体最深入的央行数字货币试验”。
如果中钞能够把握机遇,将有机会在国际市场上异军突起。
【参考资料】
[1]《石家庄印钞有限公司战略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王超宇
[2]《您所不知道的五四一印钞厂》北京纪事 常凯
[3]《西安印钞厂流程再造研究》西北大学 张嵘梅
[4]《印钞企业危险源管理系统研究》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报 张杰
[5]《中钞防伪公司企业文化探索》河北大学 杨燕红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