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抵制人脸识别?因为它啥都知道!

物联网智库
关注

物联网智库 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和出处

导  读

在这个看脸的时代,美丑是表象,数据隐私才是本质。

从前人们看脸在乎的是美丑,现在人们看脸在乎的是隐私。

刷脸进站、刷脸进小区、刷脸付款、刷脸逛动物园、刷脸查健康码、刷脸开手机……为了便捷管理、科技赋能生活,人脸识别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普及开来。然而,人脸识别火热的背后,人们不再被“黑科技”所吸引,反而更添了一些隐忧,抵制的呼声越来越大。

比如近日,家在北京亦庄荣华街道某小区的周晗(化名)对中新网记者反映,她们小区要求每个居民都要进行人脸信息采集,同时小区门禁也将由刷卡改为刷脸出入。据了解,这样执行的不只是一个小区,在北京石景山区的住户张墨(化名)也表示,她们小区12月初已经发出通知,小区已完成智慧门禁前期勘测、硬件设备制作安装、系统使用人员录入信息培训等,下一步全区将统一开展居民信息录入工作。

据周晗称,上述亦庄某小区从今年6月份就下发通知要求居民办理人脸识别,但因为业主抵制声音较大,现在都没有全部完成。张墨表示,她们小区目前贴出了通知,但不少居民对此表示反对。

“小绵羊”也会咬人,想进社区大门不容易

诚然,人脸识别技术在疫情期间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既便捷了社会管理又提高了社会效率,同时还解决了疫情管理中用工荒的燃眉之急,因而,人脸识别设备被引进小区建设智慧社区就提上了日程。但其在实际推行中却并不如想象中顺利。

除了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些小区,包括笔者所在的小区近日也发出通知,为建立智慧社区需要广大居民积极配合,提供免冠白底个人照片、身份证、手机号以及房产合同或租房合同等信息,来协助办理人脸识别认证,以往通过刷卡进入的方式也将在日后被人脸识别所取代。

当然,对于引进人脸识别系统有不少人表示了支持,比如对那些经常忘记带门禁卡的人来说,人脸识别就是福音,刷脸进门极大解决了忘带卡的烦恼。但是,也有不少人表示了担忧,“如果这些便捷的代价是牺牲个人信息换取的呢?”

值得注意的是,社区人脸识别采集的并不是单纯的人脸信息,包括身份证信息,甚至房产信息等敏感信息也被纳入其中。而在这个全新的“看脸的时代”,脸部特征早已不再是单纯关注美丑,人脸信息与个人身份信息以及其他财产信息等强行绑定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规定”。换而言之,可能一不小心你的一张脸就会出卖你的所有。

此前,物联网智库曾报道过“戴头盔看房”的事件(详情可见文章《不戴头盔,你还敢去售楼处看房?分分钟几十万就没了》),为了保护个人信息不被窃取,各路大神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拿出花式绝招抵制人脸识别。那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如此害怕呢?

你的“脸”不值钱,但你的脸很值钱

随着人脸识别的普及,除了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为人民谋取福祉,享受科技红利之外,在其阴暗的一面也早已滋生了不少细菌,诞生了一条完整的、令人触目惊心的产业链。

此前,新华社曾曝光了一些网络黑产从业者利用电商平台,批量倒卖非法获取的人脸身份信息和“照片活化”网络工具及教程的事件。在他们口中,不少个人信息被批量打包,以每套几元甚至几毛的价格进行吆喝,出卖给询问者。

平台是我们日常使用的某宝、某鱼,商家打着诚信的招牌,出售的竟然是“人脸四件套”。人脸数据只需要0.5元一份,不少商家甚至为了谋取更多利益,还会附带上其他的如银行卡信息、身份证信息、手机号等;一套“照片活化”工具及教程仅35元,利用这种工具,一张静态的照片就会“活”起来,不但会眨眨眼,还能张张嘴、点点头。

当然,如果只是采集个人的脸部信息,但没有其他身份信息,比如马路上被人拍照,或许危害性并不会太大,但如果这些信息叠加后会发生什么?

一位倒卖“人脸视频工具”的卖家就声称,只要熟练掌握这些“工具”,就可以利用人脸数据帮他人解封微信和支付宝的冻结账号,甚至绕过知名婚恋交友平台及手机卡实名认证的人脸识别机制。

去年,一家来自美国的人工智能公司Kneron就用一个特制的3D面具成功欺骗了包括支付宝和微信在内的诸多人脸识别支付系统,并完成了购物。甚至该团队还声称,利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进入中国的火车站。

无独有偶,今年初,浙江衢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就判决了一起利用公民头像制作而成的3D头像进行支付宝“薅羊毛”的案例。该团伙的8名涉案人员,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公民个人信息近2千万条,并使用软件将相关公民的头像照片制作成3D头像,从而通过支付宝人脸识别认证,并使用上述公民个人信息注册支付宝账户。截至案发,该团伙成功注册支付宝账号至少1700个,非法获利金额超4万元。

如此多的经验与教训,也难怪现在不少人会信不过数据存储方。而在最近,2元打包70多位明星“健康宝”照片的新闻也冲上了微博热搜。

“健康宝”即“北京健康宝”,是北京大数据中心依托北京市防疫相关数据和国家政府服务平台,针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推出的小程序。“健康宝”采集的主要信息为用户姓名、性别、身份证号、手机号、活动轨迹等健康信息。而除了用户申报的信息之外,“健康宝”提供健康码还接入了民航、铁路、公路等公共交通系统,以及电信运营商数据、银行金融机构支付数据等,可谓收集数据相当全面。

一刀两面,规范是科技中立的先决条件

科技是中立的,但一定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和增加一些条件来维持这种平衡性。对于人脸识别的抵制在全球都有。

比如美国旧金山就是第一座禁止使用人脸识别的城市,在已经颁布的《反监控条例》中明确禁止了警察和其他政府机构使用人脸识别技术。随后包括奥兰多、萨默维尔等在内的多座城市都加入了禁止人脸识别的行列。

在中国,南京是反应最为迅速的城市,11月27日南京就启动了对全市安装人脸识别系统的售楼处进行检查,南京本地大部分地产开发商陆续被要求拆除人脸识别系统。截至到本月底,包括天津、南京、杭州等在内的多个城市都已经出台了相关限制性政策,规范人脸识别的使用和个人数据的采集。

从应用角度讲,人脸识别助推非接触式经济发展,特别在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多种生物识别技术中脱颖而出。在安防、金融、教育、消费、出行等领域,人脸识别应用尤为广泛。

但从技术角度,基于人脸识别的信息是以数字化信息的形式进行存储的,相关的数据库就存在着被黑客攻击,或自身问题导致的泄露问题。人脸识别信息作为人们唯一的、永久性特征已经与个人的其他信息进行了深度关联,一旦出现问题,必将后患无穷。

这就像一把刀的两面性,既有保护能力也有伤害能力。

美好愿望与骨感现实之间毕竟还有差距,尽管技术开发者不停的在呼吁科技中立,以保证自己的成果可以留存于世,甚至被用来为民谋福祉,但这些科技无一例外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用来谋取不正当的利益,从而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当下,针对防止人脸识别技术被滥用、居民个人信息被过度开采就尤为迫切。

图片标题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