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脸回家?“识脸”产业推波助澜

紫金山科技
关注

这一片江湖,有利好的市场机遇,也就意味着有不小的市场风险。

“这一天终于来了。"

家在北京石景山某小区的彭华,下班回家在一楼等电梯时看到一则通知,自己所在的社区也要安装人脸识别门禁了,并让居民携带房产证和身份证去办理。

以往,看到房产证她会想到,自己家房产信息和所有居住人信息已经在居委会登记了好多年了,且刚刚经过了一年一度的人口调查,还至于又要携带房产证去证明?

而这一次,她和社区微信群里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一样,都集中在“人脸识别”这个点上。“这一年,人脸识别的安全性不断出现争议,我们小区这么快也要安装了?”

第二天一早,她去社区居委会询问情况。

与预想中不同的是,社区工作人员没有像其他新闻里说的那样,一个劲解释为什么社区要安装人脸识别并用便捷和安全来劝解她,而是当她咨询人脸识别是不是必须办理时,两位工作人员仿佛第一时间看到了她的顾虑,并对她解释,人脸识别不是强制的,如果有顾虑,还有门禁卡、身份证、APP等几种门禁方式可以选择,这套支持多种方式的门禁系统不久就会安装,而且不是社区自己,是区政府统一安排的。

她随后问到,那如果录入了人脸信息,这些信息将由哪个部门保管,并能确保安全性。仿佛也对这个问题有准备似的,社区人员回答她说,都是公安部门保管的,他们采集了人脸信息后,社区人员也无法通过电脑再看到。

“你要是不放心,可以上区政府网站上看看。“她离开时,社区人员特意补充了一句。

01

台前:人脸识别从激进到缓和

在区政府网站上,她看到,其实2019年起,一些社区尤其是典型的老旧小区,就开始安装人脸识别门禁了。

一篇今年7月的相关新闻内容显示:

在一个常住居民1032户共3000余人、有楼房7栋的老社区,加装智能门禁后,社区通过一枚小小的芯片掌握居民姓名、照片、详细居住地址、联系电话等各类信息。新增的人脸识别+体温监测门禁方式在疫情防控时期,既改善了纸质出入证在使用过程中易造成磨损或者丢失的弊端,还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使用公用纸笔所需要的直接接触操作,降低和避免接触交叉感染病毒的可能性。

智能门禁的智能之处,还在于居民无需摘掉口罩,便可识别身份。另外门禁系统还可设定报警装置,来检测出入人员是否佩戴口罩。如果人员未戴口罩,则会发出语音警报。与此同时,在旁值守的社区工作者将提醒人们及时戴好口罩,从而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让居民们有了更多安全感。

对于外来租户入住情况,系统设置了租户租住截止日期,时间一到刷脸自动失效无法进入小区,新租户要到社区信息录入方能进入小区,有效解决了外来租户人员复杂登记不及时的情况。

但这一年里,彭华也看了很多社交媒体上人们转发的关于人脸识别应用的热帖,有的引起社区居民集中讨论、拨打12345求解决,有的甚至引起了诉讼。同时,一些地下黑产利用人脸信息制造的各类非法活动也不断被曝光。

2019年4月,浙江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郭兵在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办了一张价值千元的年卡,最初这张卡的功能是基于指纹信息,郭兵和家人可以一年不限次数畅游。但当年10月17日他收到一条野生动物世界发来的短信,称未注册人脸识别的用户将无法正常入园。

随后,他以违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由将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告上了法庭。而法院认为该案子属于「疑难复杂案件」,审限到期前经法院院长批准又延了6个月,直到今年11月杭州富阳法院才做出一审判决,责令野生动物世界赔偿由于单方变更合同造成的经济损失、删除郭兵个人信息,同时驳回了郭兵提出的“确认野生动物世界店堂告示、短信通知中相关内容无效”等其他诉讼请求。

在这个判决结果出来之前,《杭州市物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也规定,物业服务人不得强制业主通过指纹、人脸识别等生物信息方式使用共用设施设备。

在越来越多的机构、社区、办公楼等安装人脸识别装置趋势下,该案例引发了网民对“人脸识别正在被滥用”的好几拨热议,也引起了很多人对待被要求使用人脸识别时的警惕。

来源:腾讯视频截图

今年3月,家住北京的一位居民所在小区通知居民提供房产证明并办理人脸识别业务,她跟物业和居委会沟通时提出,小区收集行为与现行法律框架相违背,并给出了法律文件。

随后,居委会和物业工作人员与她开会讨论,她发现,其实街道办工作人员已经关注到了法律风险,并给出了3种可替代方案,不愿录入人脸的居民可通过门禁卡、身份证登记或使用手机APP进入小区。

但并非安装人脸识别的社区都能给居民提供更多的出入选择,今年9月,一位赵姓人士居住了7年的小区开始实行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在居委会阿姨的催促下他被录入了人脸信息,但随后就陷入一种担忧,很怕网上那些人脸信息被泄露被滥用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

他去居委会沟通,居委会让他不要大惊小怪。他给12345投诉信箱写信,说明了前因后果,后来,在在街道办的协调下,物业工作人员才最终删除了他的录入信息。

个人的警惕、新闻的报道、网民的热议,开始引起了部分社区、一些机构以及政府部门的重视。

今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问世,被视为自《民法总则》首次规定个人信息应当受到法律保护之后,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随后,天津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天津市社会信用条例》,在全国首次公开禁止采集人脸识别信息。2021年1月1日起,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商会等将被禁止采集人脸、指纹、声音等生物识别信息。

来源:腾讯视频截图

而在“戴头盔逛售楼处”一事再一次激发了网友热议后,江苏省南京市住房保障和房产局也发出紧急通知,要求楼盘售楼处未经别人同意,不得拍摄来访人员的面部信息。

02

幕后:“识脸”产业推波助澜

如果说城市安防监控、交通枢纽的人脸识别,是确保市民活动与交通出行安全的必要部署的话,那么在消费类APP上,在写字楼、商业场所、社区普及开来的人脸识别,似乎更多来自于这个产业的推波助澜。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一份数据,2年前中国人脸识别市场规模已经占到全球市场的15%左右。2010到2018年中国人脸识别市场规模逐年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0.7%。2018年,我国人脸识别行业市场规模就已达到25.1亿元,到2024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00亿元。

笔者在企查查上按经营范围搜索,就搜到了国内共7084家人脸识别企业,其中湖南省数量最多,为3796家,广东省其次,为1579家,且多是近几年间成立起来的:2018年成立了1188家,2019年成立了1984家,2020年成立了1451+家。

而且,还有一条信息超乎了笔者的预料。企查查显示,在人脸识别的行业分类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共2504家企业,但居首位的却是批发和零售业,共2632家企业。

与人脸识别相关的从事批发和零售的企业就超过了2600家。单从字面意思看,就可以发现这绝对已经是一个大江湖。

从投资领域来看,互联网金融和安防也在这几年迅速成为人脸识别应用爆发的领域。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脸识别在智慧安防、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移动支付等领域的发展被产业界和投资界看好。

这一片江湖,有利好的市场机遇,也就意味着有市场风险。

两年前,浙江一位大专毕业生利用非法购买的公民个人身份信息,将相关公民的照片制成3D头像通过支付宝人脸识别认证而非法获利,成为了人脸识别地下黑产的一根导火索。在他被查获的电脑里,警方发现了2000万条公民个人信息。

在央视等媒体的报道中,大量的照片等人脸信息正在被私下交易。在网上,甚至只要花上2元,就可以买到上千张照片人脸信息。而且大量被窃取的人脸信息,都带着身份证号、手机号等个人信息,为个人带来了更大的信息安全风险。

不久前,由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成立的APP专项治理工作组发布了一份《人脸识别应用公众调查报告2020》称,有九成受访者都使用过人脸识别,六成认为人脸识别有滥用趋势,三成表示个人隐私或财产安全已经因此遭遇损失。

随着新零售、智慧零售的发展,各类APP和实体零售行业也逐渐与人脸识别技术结合,使其在刷脸支付、客流统计等多方面得到应用,这也为人脸信息被大量收集提供了渠道和平台。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的出台,产业各方如何在发展壮大一项新技术的同时构筑起一个安全围墙,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课题。

而且,留给这道安全围墙的建设时间,并不宽裕了。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