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的安卓APP在获取手机隐私权限?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安全与防诈骗

猎云网 中字

人工智能时代,如何保证个人隐私安全越发重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用户数据泄露事件频频发生。2018年由于泄露数据而成为舆论焦点的公司,不乏互联网公司巨头谷歌、Facebook、亚马逊等。

随着普通用户的隐私安全意识提高,移动互联网上的隐私保护问题也越来越多的获得社会舆论的关注。

不同手机APP如何获取个人隐私?诈骗分子又整出什么新陷阱?在人工智能全面爆发前,如何最大程度保护隐私的同时又享受到数字时代的便利性?这些问题应格外重视并尽早解决。

1月25日,腾讯社会研究中心联合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举办《2018网络隐私及网络欺诈行为分析报告》发布会,对近千款APP获取手机用户21项隐私权限进行了测评,发布了隐私安全变化的趋势。此外,针对越来越层出不穷的网络诈骗手段,专家给出了典型案例的剖析并给出了防骗建议。

目前通过移动互联网泄露隐私的渠道主要有:手机APP、公共WiFi、旧手机和企业数据。其中,手机APP是重要的隐私泄露渠道之一。《隐私安全及网络欺诈行为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共选取了603个Android手机APP、320个iOS手机APP,将隐私权限分为包括核心隐私权限、重要隐私权限及普通隐私权限进行分析。“核心隐私权限”有5项,包括获取位置信息、读取手机号、读取短信记录、读取联系人和通话记录;“重要隐私权限”5项包括打开摄像头、使用话筒录音、发送短信、发送彩信、拨打电话;“普通隐私权限”共11项,包括打开WiFi开关、打开蓝牙开关、获取设备信息等、打开数据网络等。

安卓端APP全部获取隐私权限,投资理财类最多

《报告》2018年下半年测评发现,当前所有的Android端APP都会不同程度的获取手机隐私权限。《报告》显示,投资理财类APP是获取手机隐私权限最多的APP,其平均获取的权限数量为17.2项,其次是生活购物类和通讯社区类APP。网络游戏APP是获取手机隐私权限最少的APP类型,但其平均获取的权限数量也达11.6项。

而好消息是,Android端越界获取手机隐私权限的APP正在逐渐减少,2017年Android端越界获取手机隐私权限有25.3%,到2018年下半年,仅有2.0%的APP存在越界获取手机隐私权限的行为。而APP对重要隐私权限和普通隐私权限的越界行为几乎已不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新技术的发展也让隐私的外延进一步扩大,比如很多app都在收集用户的指纹、虹膜等生物信息。《报告》显示,2018年下半年,有24.9%的安卓APP已经通过用户使用身体传感器收集用户的生物信息。

iOS端APP最常获取照片、定位服务和打开相机权限

《报告》中还指出,iOS端获取手机隐私权限的APP比例继前两次连续增长之后,出现首次下降。在iOS端,通讯社区类APP是获取手机隐私权限最多的APP。平均获取了4.9项手机隐私权限。其次是影音娱乐类和出行地图类APP,网络游戏APP是获取手机隐私权限最少的APP类别,平均获取了1.0项手机隐私权限。

而在被获取的隐私权限中,照片、定位服务和打开相机是iOS端APP最常获取的三大隐私权限,分别有高达85%、79%和76%的APP获取了以上权限。

2018年腾讯安全实验室拦截恶意网址超5550亿次

2018年全年,腾讯安全实验室共检测到恶意网址超过1.8亿次,为用户拦截恶意网址超5550亿次,其中信息诈骗网址拦截次数超387亿次。这一数字相当于为每个中国人拦截信息诈骗网址28次。

《报告》指出,用户一旦点击进恶意网址,触发网站内恶意木马、病毒等程序,导致手机被感染,将面临帐号密码丢失、隐私信息泄露等威胁。色情网站和博彩网站是最常见的恶意网址类型,占比分别达57.1%和34.5%。信息诈骗类恶意网址虽仅占7%,但上当受骗的用户数并不少、蒙受的损失也比较巨大。

电话和短信仍是诈骗重要渠道

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如此迅速的数字时代,传统的电话和短信依然是不法分子进行欺诈的重要渠道。2018年全年,腾讯手机管家用户标记诈骗电话超6100万个,举报诈骗短信超5100万条。

《报告》指出,诈骗类短信在整体垃圾短信中的占比有所增长,2018年上半年该比例为2.1%,而2018年全年,诈骗类短信占比增加到2.8%。同时,诈骗短信的数量也一路走高,2018年第一至第四季度用户举报的诈骗短信数分别为459万条、1374万条、1507万条和1769万条。其中,高新诈骗类短信占比达到了10.8%,需要引起格外的注意。

诈骗电话在所有骚扰电话中的比例有所增加,由2017年的16.0%增加到2018年的16.8%。在几种常见的诈骗电话内容类型中,要求转账类诈骗电话占比近年来一直呈增长趋势,从2017年的15.4%上涨到了2018年的29.2%,已经成为当前最常见的诈骗电话类型。这类诈骗电话会诱导用户转账到所谓的“安全账户”,需要广大手机用户提高警惕。此外,冒充领导、索要验证码、冒充公检法、网购订单问题和包裹被扣押等也是常见的电话诈骗类型。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