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云”出海脚步加快该如何适应国际“脚步”?

企业网 中字

在一带一路投资的带动下,中国云出海的脚步也在加快。日渐成熟的技术以及庞大的市场,都让出海云的下一步充满巨大的可能性。下一步,中国云商面临的机遇和问题是什么,他们应该怎么做?

毕马威中国管理咨询服务主管合伙人刘建刚、毕马威中国管理咨询合伙人黄灏给出的建议是:技术上要进一步完善中国云计算标准体系,模式上要进行更多创新,同时也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让市场真正充分竞争。

Q:中国的云计算目前处于什么发展水平,云计算有哪些新的趋势?

黄灏:在12月8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议上,习主席明确提出要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在此大环境下,未来的云计算市场会出现新趋势,云服务市场的消费主角将从互联网行业转向传统行业和民生工程。

第二个趋势是,云计算已经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概念,在考虑云计算时,人们还要把人工智能、物联网联系起来,融合创新。城市大脑就是这样一个融合创新的典型。随着数字化创新技术的发展,云计算会出现新的形态,并在2018年出现巨大的发展机遇。

刘建刚:云计算最早是一个分布式的计算能力,现在我们看到了已经不仅仅是计算能力了,在计算的基础上正在加入大数据,加上区块链,加上一些新的技术,比如物联网等。这些技术融入之后,我们再和传统的业态做整合,就会创造出很多新的业务模式,新的商业模式、。

云计算所带来的改变是引领性的,我们看到很多企业“走出去”其实就是乘着“云”的东风走出去了。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趋势和转变。

在云的应用上面,目前主要是在互联网、泛娱乐,未来会向金融、实业领域的核心企业的深入,也会深入到智能生产领域。

Q:对于云服务的提供商来说,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侧重点有何不同?特别是从技术上,围绕着“一带一路”提供的云服务跟国内市场会有哪些不一样?

刘建刚:从市场份额来说,国内市场阿里已经占到近一半,国际市场上主要的云服务商中:亚马逊云服务(AWS)拥有40%左右的市场份额,微软的云服务(Azure)大概有15%左右的市场份额,阿里云现在大概有3%的市场份额。这个格局是历史形成的,传统的国外云提供商在做云的时候,很多时候是从企业级的应用开始做,很多跨国企业都把核心应用放到了AWS上面。

但是国内市场有点不一样,国内企业占据了市场的主要份额,但是随着云技术的广泛应用,国际云巨头也在加快布局中国市场的部分,这是趋势。

中国云走出去,不管是阿里云、腾讯云还是华为云,目前的“出去”是跟着中国企业一起走出去,大部分是互联网和泛娱乐业,下一步的扩展的重点包括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部署,或者是更广阔的在全球的部署,着眼点不仅仅只在于互联网企业或者是泛娱乐业,还会向传统行业渗透。

黄灏:现在中国云在走出去时是有底气的。过去我们给客户介绍行业案例时,一般会介绍全球500强企业的最佳实践;而现在海外客户则更有兴趣了解国内BAT是怎么做。我们的科技公司不仅在技术上开始呈现领先优势,而且用户体验也非常好。海外市场既有国内“走出去”企业的信息化需求,也有当地企业或者全球企业的信息化需求,中国云出海也对当地的信息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Q:一带一路的云投资,未来两三年的新的亮点是什么?又有哪些挑战?

黄灏:中国云企跟着“一带一路”企业走出去,有一个巨大的需求,那就是在“一带一路”企业的投资落地过程中,云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例如,在IT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企业的海外网络线路铺设、机房建设都可以用云替代,并且快速部署,节约成本,有利于后期运营。

当然,中国云将要面临的挑战也不少。例如,“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的经营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文化与国内不同,这些都是中国云将要面对的挑战。

刘建刚:第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数字经济是要互联互通的,这些国家有相当一部分是发展中国家,所以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落后,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障碍。

第二,输出什么会有一些改变。原先输出的是人力、资本、这是发达国家走过的路,我们现在要输出的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这些新的模式在发达国家没有这样的土壤,因为他们的既有模式很难被打破,但是在发展中国家,“一带一路”国家完全有条件去遵循一些新的模式做事情,这是模式的输出。

第三,跟发达国家相比,基础设施可能是一个障碍,但同时反而是这些国家容易做一些跨越性的发展,无现金支付就是最好的例子,中国的无现金支付多数是通过移动端支付,跟欧美相关相比,他们的支付还是以信用卡为基础,“一带一路”国家完全可以直接实现跨越。

Q:未来技术上还需要哪些突破?

黄灏:一带一路不少地区由于IT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相对来说具有跨越性发展条件。中国云可以不只是技术输出,还可以通过制定云技术标准,输出云产业标准体系,增强中国云在海外的竞争力和渗透力。

从云部署方式来看,传统企业部署混合云将成为趋势。例如,在金融业,很多中小型金融机构没有实力自己建私有云,因此在我国金融业信息科技“十三五”规划中,支持实力较强的机构独立或者联合建设金融业云服务平台,面向同业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提供云服务,提高行业资源使用效率。业内常见的做法是,将不涉及核心交易数据的应用运行在公有云上,例如网银WEB系统、内部开发测试环境、电子邮件和办公系统等,传统核心业务则放在私有云。例如阿里云向中大型银行输出技术建设专有云,与中小型银行做一些共建云,通过几家银行的联合一起分享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服务,形成包含银行自建专有云、行业共建云和阿里金融云三种合作模式,而且彼此之间可以连通,形成混合云部署。

我们看到不同行业之间有通过云平台实现信息互通的趋势。现在不少企业进入了一种新的生态经济模式。既然要做生态就必须跟不同的行业实现数据打通,比如说银行要跟餐饮、娱乐的数据打通,共同挖掘客户数据价值。为此,一些企业既有私有云,也使用行业共用的行业云,包括由国家投入建设的行业枢纽云,以及与其生态合作伙伴使用的公有云连通。预计到2018年这样的混合云模式会更加普遍。

Q:中国云出海,需要政策上做出哪些支持?

刘建刚:中国云出海在资金和技术输出的同时,需要进一步产融结合,都需要国家政策扶持。比如怎么通过一些政策的调整去支持创新,这是非常重要的。还有,“走出去”之后有些产业政策要向中小企业倾斜,融资政策要向中小企业倾向。

此外,在软实力方面也需要支持,目前除了大型基建,试水的是很多创新企业,因此对这些创新企业的支持是非常必要。比如人才政策,早些年欧美输出人才,将来会有大量的中国人才输出,也要更多地培养国际性人才。不仅如此,知识产权保护也需要给予更多重视。中国企业现在创新的数量上已经世界第一,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问题也日渐增多,需要提前布局。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